• 伤寒论讲义
  • 伤寒论讲义
  • 伤寒论讲义
  • 伤寒论讲义
  • 伤寒论讲义
  • 伤寒论讲义
  • 伤寒论讲义
  • 伤寒论讲义
  • 伤寒论讲义
  • 伤寒论讲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伤寒论讲义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全新正版。著名的中医五版教材,老一辈中医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35 九五品

仅1件

湖南岳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培生 刘渡舟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2304899

出版时间1985-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货号

上书时间2023-04-04

盛世中医师的书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全新正版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本套新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李培生主编的《伤寒论讲义》是该套书之一。 

内容简介
李培生主编的《伤寒论讲义(供中医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伤寒论》沿革、《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伤寒的涵义、六经的概念、《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六经病的传变规律(合病、井病、直中)、六经病证的治则、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纲要、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病分类、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辨传变与欲解时、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桂枝汤禁例等等。

前言/序言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
  本套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者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
  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  录
张仲景原序
1 概论
1.1 《伤寒论》沿革
1.2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1.3 伤寒的涵义
1.4 六经的概念
1.5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1.5.1 六经辨证
1.5.2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1.5.3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1.5.4 六经病的传变规律(合病、井病、直中)
1.6 六经病证的治则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2.1 太阳病纲要
2.1.1 太阳病脉证提纲
2.1.2 太阳病分类
2.1.3 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2.1.4 辨传变与欲解时
附其他五经欲解时
2.2 太阳病本证
2.2.1 中风表虚证
2.2.1.1 桂枝汤证
2.2.1.2 桂枝汤禁例
2.2.1.3 兼证
2.2.2 伤寒表实证
2.2.2.1 麻黄汤证
2.2.2.2 麻黄汤禁例
2.2.2.3 兼证
2.2.3 表郁轻证
2.3 太阳病兼变证
2.3.1 变证治则
2.3.2 辨虚证实证
2.3.3 辨寒熱真假
2.3.4 辨汗下先后
2.3.5 热证
2.3.5.1 梔子豉汤类证
2.3.5.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2.3.5.3 白虎加人参汤证
2.3.5.4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2.3.5.5 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2.3.6 虚寒证
2.3.6.1 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4)桂枝加桂汤证
2.3.6.2 阳虚兼水气证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2.3.6.3 脾虚证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涵证
(2)小建中汤证
(3)桂枝人参汤证
2.3.6.4 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2)茯苓四逆汤证
(3)真武汤证
2.3.7 阴阳两虚证
2.3.7.1 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2.3.7.2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2.3.7.3 炙甘草汤证
2.3.8 蓄水证
2.3.9 蓄血证
2.3.10 结胸证
2.3.10.1 结胸证辨
2.3.10.2 热实结胸
(1)大陷胸丸证
(2)大陷胸汤证
(3)小陷胸汤证
2.3.10.3 寒实结胸证
2.3.11 脏结证
2.3.12 痞证
2.3.12.1 痞证的形成
2.3.12.2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2.3.12.3 附子泻心汤证
2.3.12.4 半夏泻心汤证
2.3.12.5 生姜泻心汤证
2.3.12.6 甘草泻心汤证
2.3.12.7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2.3.12.8 五苓散证
2.3.12.9 旋复代赭汤证
2.3.13 上热下寒证
2.3.14 火逆证
2.3.15 欲意候
2.4 太阳病类似证
2.4.1 十枣汤证
2.4.2 瓜蒂散证
附备考原文
太阳篇小结
3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说
3.1 阳明病纲要
3.1.1 阳明病提纲
3.1.2 阳明病病因病机
3.1.3 阳明病脉证
3.2 阳明病本证
3.1.1 阳明熱证
3.2.1.1 梔于豉汤证
3.2.1.2 白虎汤证
3.2.1.3 白虎加人参汤证
3.2.1.4 猪苓汤证
3.2.2 阳明实证
3.2.2.1 承气汤证
(1)调胃承气汤证
(2)小承气汤证
(3)大承气汤证
3.2.2.2 润导法
3.2.2.3 下法辨证
3.2.2.4 下法禁例
3.3 阳明病兼变证
3.3.1发黄证
3.3.2 血热证
3.4 阳明病辨证
3.4.1 辨中风中寒
3.4.2 辨虚证实证
附备考原文
阳明篇小结
4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4.1 少阳病纲要
4.2 少阳病本证
4.2.1 小柴胡汤证
4.2.2 小柴胡汤禁例
4.3 少阳病兼变证
4.3.1 变证治则
4.3.2 柴胡桂枝汤证
4.3.3 大柴胡汤证
4.3.4 柴胡加芒硝汤证
4.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4.3.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4.3.7 传变与预后
附熱入血室
附备考原文
少阳篇小结
5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5.1 太阴病纲要
5.1.1 太阴病提纲
5.1.2 太阴病愈侯
5.2 太阴病本证
5.3 太阴病兼变证
5.3.1 太阴病兼表证
5.3.2 太阴病腹痛证
5.3.3 太阴病转愈与转属阳明的辨证
太阴篇小结
6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6.1 少阴病纲要
6.1.1 少阴寒化证主要脉证
6.1.2 少阴病治禁
6.2 少阴病本证
6.2.1少阴寒化证
6.2.1.1四逆汤证
6.2.1.2 通脉四逆汤证
6.2.1.3 白通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6.2.1.4 真武汤证
6.2.1.5 附子汤证
6.2.1.6 吴茱萸汤证
6.2.1.7 桃花汤证
6.1.1.8 刺灸法
6.2.1.9 预后
(1)阳回自意可治证
(2)阳不回不治证
6.2.2 少阴熱化证
6.2.2.1黄连阿胶汤证
6.2.2.2 猪苓汤证
6.3 少阴病兼变证
6.3.1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6.3.2 少阴三急下证
6.3.3 四逆散证
6.3.4 热移膀胱证
6.3.5 伤津动血证
6.4 咽痛证
6.4.1 猪肤汤证
6.4.2 甘草汤证、枯梗汤证
6.4.3 苦酒汤证
6.4.4 半夏散及汤证
附备考原文
少阴篇小结
7 辨厥阴瘸脉证并治
概说
7.1 厥阴病纲要
7.2 上热下寒证
7.2.1 乌梅丸证
7.2.2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7.2.1麻黄升麻汤证
7.3 辨厥热胜复
7.4 辨厥
7.4.1 厥证的病理机制与证候特点
7.4.2 热厥
7.4.3 寒厥
7.4.4 其它厥证
7.4.5 厥证治禁
7.5 辨下利
7.6 辨呕哕
7.6.1 辫呕
7.6.2 辨哕
7.7 预后
7.7.1 厥阴寒证愈候辨
7.7.2 厥阴虚寒证死候辨
7.7.3 厥阴虚寒下利转归辨
附备考原文
厥阴篇小结
8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小结
9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附备考原文
小结
附录(一)条文索引
(二)方剂索引
(三)古今剂量折算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