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鉴定学通论
  • 中药鉴定学通论
  • 中药鉴定学通论
  • 中药鉴定学通论
  • 中药鉴定学通论
  • 中药鉴定学通论
  • 中药鉴定学通论
  • 中药鉴定学通论
  • 中药鉴定学通论
  • 中药鉴定学通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药鉴定学通论

方法·应用·图谱,本书将范崔生从事中药工作70多年的积累进行整理和汇总,并经过充分研究和推敲编撰而成本书,希冀给中药生产、经营、使用和教学科研等单位以及监督检验部门提供一本系统实用的中药鉴别学工具书。对于促进中药鉴定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以及提升中药品质进而保障中医临床疗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供广大中医药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980 全新

仅1件

湖南岳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范崔生 钟虹光 易敏之 卢建中 谌瑞林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49088

出版时间2020-0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纸张铜版纸

字数1600千字

货号

上书时间2022-09-18

盛世中医师的书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豪华大16开,高级铜版纸印刷。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瑰宝,也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以及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自古“中医中药不分家”,药为医所用,医因药而存,中药品质是维系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由于中药专业人员锐减、新老更替不顺、监管力度不强和法规的滞后等原因,导致中药质量事件时有发生,且向深度蔓延,导致中药材品质普遍下降,严重影响了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了中医药信誉。为了培养更多中药鉴定专业人员,挖掘和传承中药质量传统鉴别经验并加以提高,提升专业人员和大众对中药的分辨能力,推进中药产业的发展壮大,普及中药的真伪鉴别、采收加工、贮藏保管、化学成分分析和现代使用等方法,保证百姓用药的安全有效,由严谨笃行的学术前辈范崔生把关,组织一批江西省内外中药专家和弟子形成《中药鉴定学通论——方法•应用•图谱》编写组,将范崔生从事中药工作70多年的积累进行整理和汇总,并经过充分研究和推敲编撰而成本书,希冀给中药生产、经营、使用和教学科研等单位以及监督检验部门提供一本系统实用的中药鉴别学工具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药大家范崔生领衔撰写的一部系统介绍中药鉴定学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中药鉴定方法研究与应用的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学术巨制。全书分总论与各论。总论深入阐述了中药鉴定的目的和意义、中药鉴定的发展历史、中药鉴定方法与进展,以及中药材市场概述等内容。各论收载常用中药材512种,详细阐述每味药材及其易混淆品种、部分地区习用品的鉴别要点及相关内容,重点突出传统鉴别内容、产地、采收加工、品质要求和药材情况。为了充分体现鉴别要点,便于读者在实践中更直观和科学地鉴别与研究,附有原植(动)物及药材图谱、手绘显微墨线图达2 000余幅供读者鉴赏。本书收载的传统鉴别内容,为老一辈中药大师们的经验鉴别方法总结,是中药经典鉴定方法的传承和发扬。本书对于促进中药鉴定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以及提升中药品质进而保障中医临床疗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供广大中医药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范崔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首届全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先后担任国家卫生部第二、三、四届药审委员和国家中管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资源学会天然药物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第17届全国理事,江西省中药与天然药物学会主任委员,江西省药品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从事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教学、科研等工作68年,获得多项荣誉,1985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中医药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南昌市劳动模范,198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优秀教师奖章,2009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2009年被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2014年因对中医药学术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成就奖,2018年获得首届“全国名中医”称号。
先后主持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分别于1994年、1996年、199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1997年、2007年、2012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9年主持的《中药鉴定电教片》被评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成果一等奖。先后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1969年自编了全国部极具地方传统经验特色的中药炮制学教材《江西中药炮炙学》,主编《江西草药手册》《中药采集收购鉴别手册》《中药的应用》《江西中药炮制规范(1991年版)》《中药采收鉴别应用全书》《樟树药帮中药传统炮制法经验集成及饮片图鉴》,副主编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首次收集和整理了全国民间中草药,是中国中草药学科一本大型工具书,被中国中医科学院评为建国以来三大成果之一。

前言/序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以及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直以来,中医中药密不可分、相互共存,医因药而存,药为医所用。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中药质量是确保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近20年来,由于中药专业人员锐减、新老更替不顺、监管力度不强和法规滞后等原因,中药质量事件时有发生,且向深度蔓延,表现在人为以伪品冒充正品,不同药材品种混用,非药用部位及杂质过多,非法染色、掺泥沙或增重,提取过的饮片药渣再回流市场,采收加工与贮藏不当等。而且,中药材种植过程中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行为较为普遍,加上近年走私中药材盛行,导致中药材品质普遍下降,严重影响了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了中医药信誉。基于此,为了培养更多中药鉴定专业人员,传承并提高中药质量鉴别经验,提升专业人员对中药真伪优劣的分辨能力,推进中药产业的发展壮大,保证百姓用药的安全有效,在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首届全国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著名中药界学术前辈范崔生老师领衔,组织一批省内外中药专家和弟子形成《中药鉴定学通论—方法·应用·图谱》编写组,将范师从事中药工作70余年的经验积累进行整理和汇总,并经过充分研究和推敲编撰而成本书,希冀给中药生产、经营、使用和教学科研等单位以及监督检验部门提供一本系统实用的中药鉴定学工具书。
      本专著由总论、各论和索引三部分组成。总论介绍了中药鉴定的目的和意义、造成中药混乱的主要原因、中药鉴定内容、中药鉴定的历史和中药鉴定的方法等内容。各论收载常用中药材512种,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按药用部位分类。植物药及动物药总体上按照分类系统排序,矿物药以阳离子的分类排序。对每个品种按品名、本草论述、别名、来源、植(动)物形态、采收加工、产地、药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成分、贮藏保管、功效、用法用量、注意、方例、论注等内容进行论述,重点突出鉴别方法、采收加工和论注评述等,并在植(动)物形态和药材性状、显微鉴别后附有原色图谱和显微墨线鉴别图,便于对照鉴别。索引设有中药中文名索引、药材拉丁名索引、植(动)物拉丁学名索引3种,便于读者查找和使用。传统鉴别项目,为老中药大师们的经典经验鉴别方法总结,多数为采访和座谈会的第一手记录资料。此原创内容是中药经典鉴定方法的传承和补充,可为中药考古提供有力证据,其中一些行业术语在以往中药书籍中尚未出现过。同时,我们对本书收载的品种,据科研教学积累的资料和市场使用变迁的情况,在论述中详述其有关品种历史、鉴定、地方用药、混淆品种或伪品的情况及鉴定方法,并在方例中收载使用该品种的经典名方,提供治疗范围和开发方向,有利于进一步整理研究和提高发扬。
       本书内容系基于范崔生老师长期从事中药鉴定研究和应用的第一手珍贵资料的总结和发扬。字里行间,均蕴含着范师严谨的学理和精辟的药论;通篇始末,皆彰显出前辈丰厚的学养与深广的见识。范崔生老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勤勉耕耘中药领域七十载,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长期以来,范师带领团队,始终坚持“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传统经验与方法为基础,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的原则,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尤其注重将植物学、生药学与传统中药鉴定技术相结合,孜孜以求,潜心学问,卓有建树,自成一家。本书内容融汇了范师许多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的学术经验,因而具有重要的学科参考价值。本书的出版,有望为中药鉴别领域增添一部极富特色的学术专著,有望为广大从事中药资源普查、种植、收购、经销、生产、使用、科研、教学、药监和药检等部门的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感谢参与本书有关工作的同仁,对本书的撰写提出了宝贵意见或提供了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上编者水平所限,未能全面总结中药鉴定的知识和技能,书中不妥之处难免。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批评和指正,我们将加以修改和不断完善。
范崔生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12月

总 目 录
总论
第一章 中药鉴定概述 / 003
第二章 中药鉴定的历史 / 006
第三章 中药鉴定方法 / 011
第四章 中药材市场概述 / 053
各论
第五章 植物类中药:根及根茎类 / 061
第六章 植物类中药:茎木类 / 404
第七章 植物类中药:皮类 / 439
第八章 植物类中药:叶类 / 472
第九章 植物类中药:花类 / 503
第十章 植物类中药:果实及种子类 / 543
第十一章 植物类中药:全草类 / 735
第十二章 植物类中药:藻、菌、地衣类 / 824
第十三章 植物类中药:其他类 / 837
第十四章 动物类中药 / 863
第十五章 矿物类中药 / 941
索引 / 960
后记 / 99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豪华大16开,高级铜版纸印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