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传习十三经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温病条辨 温热论 湿热病篇 外感温病篇+黄帝八十一难经 难经本义 华佗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伤寒论 注解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心典+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本草从新+医方集解+古今医案按 12册大全套,中医入门最经典的著作,成为优秀中医必读的经典,涵盖理法方药及医案诸多方面,精校而成,疏朗易读。
¥
358
全新
仅1件
作者周鸿飞 范 涛 等点校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5515
出版时间2017-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货号赵
上书时间2022-08-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杏林传习十三经》为十三大类,出版时将《黄帝八十一难经 难经本义》与《华佗中藏经》两类合为一册出版,所以,名为《十三经》,实为十二本,特意将两种目录同时提供给书友比对。
- 商品描述
-
1、本草从新(杏林传习十三经)
《本草从新》,清·吴仪洛撰,18卷,刊于公元1757年。本书是在明末清初·汪昂所撰《本草备要》基础上重订而成,全书载药721种,对药物真伪伪和同一药名而性味、功用所以不同,以及修治等,都一一述及。本书分类仿《本草纲目》,较为简明实用,在近代本草学著作中流传较广,有很高的学习和临参考价值。
2、古今医案按(杏林传习十三经)
《古今医案按》,清·俞震著,成书于公元1778年,共卷。本书按证列目,选辑历代名医医案,上至仓公,下至叶天士,共60余家,60余案,通过加按形式分析各家医案,对各家的学术思想,褒贬分明,择善而从;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析疑解惑,明确指出辨证与施治的关键所在,为研究前人医案难得佳著。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专研,。”欲由中医理论学习而入临床实践,本书可为最佳。
3、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本义、华佗中藏经(杏林传习十三经)
《难经》是有关中医经典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共八十一难。《难经本义》是元代滑寿所著,正文八十一难,一至三十难为上卷,三十一至八十一难为下卷。首列经文,次为注释。《华佗中藏经》上、中卷有49论,分论天地、阴阳、水火、寒热、虚实、脉色、脏腑辨证及痹证、痞证、中风、水肿、脚气、淋证、瘕瘕、积聚、痈疽、疔疮等。论中有详述病源、病理,有兼叙诊断、治则。下卷记载治疗各种疾病方剂60余首。三部著作均为经典理论著作。
4、黄帝内经素问(杏林传习十三经)
《杏林传习十三经:黄帝内经素问》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书分9卷,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强调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为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5、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心典(杏林传习十三经)
《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习称《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是中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金匮要略心典》,清·尤怡著,3卷,成书于公元1729年。吕桂敏、周鸿飞点校的《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心典(杏林传习十三经)》是尤氏集十年寒暑的心得之作,文笔简练,注释明晰,条理贯通,据理确凿,对仲景遣方用药,给予精当贴切的解释。由于《心典》一书能够较好地阐发仲景奥义,而成为注本中的范本,后来学者阐发《金匮》多宗此书。
6、灵枢经(杏林传习十三经)
由周鸿飞、李丹点校的《灵枢经(杏林传习十三经)》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素问》与《灵枢》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早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灵枢经》早期为九卷,八十一篇。南宋史崧将其改编为二十四卷本,成为了现存早和行世的《灵枢》版本《灵枢经》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等内容。《灵枢经》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原则等。本书为“杏林传习十三经”中的一本,为中医古籍普及性读物。书稿没有固定底本,仅将古籍原文进行整理、点校。
7、脉经(杏林传习十三经)
《杏林传习十三经:脉经》是我国现存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杏林传习十三经:脉经》共10卷,成书于公元3世纪中叶。《杏林传习十三经:脉经》是历代学习中医的之书,至今对中医脉诊、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启发作用,是中医临床各科医师以及中医院校师生的书。
8、伤寒论、注解伤寒论(杏林传习十三经)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3世纪初撰著《伤寒杂病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原书在流传过程中历经波折,逐渐形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记载113方,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切合临床实际,千年来反复应用,屡试有效,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注,10卷,书成于公元1144年,是现存*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全书贯以《内经》之旨,注解比较详明,能够阐析仲景辨证论治之理、立法处方之趣,对后世伤寒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9、神农本草经、本草三家合注(杏林传习十三经)
《神农本草经》作为现存很早的中药学著作,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分3卷,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将东汉之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阐述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中国医学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类著作,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是基于《本草经》发展起来的。 《本草三家合注》,清·郭汝聪辑,6卷,刊于公元1803年。本书系将张志聪《本草崇原》、叶桂《本草经辑要》及陈念祖《本草经读》三书注释予以合编,对深入学习研究《本草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0、温病条辨、温热论、温热病篇、外感温病篇(杏林传习十三经)
《温病条辨》,清·吴瑭撰,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完成,6卷,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本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建立了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温热论》,清·叶天士述,叶氏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1卷,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辩证体系,为温病学说的奠基之作。《湿热病篇》是一部系统论述外感湿热病辨证的专著,相传为清代医家薛生白所撰,全篇内容以湿温、暑湿等夏秋季节的常见病证为主,也括了痢疾、夏日感冒、伤于寒湿等病证。 《外感温病篇》相传为清代温病学家陈平伯所撰,对风温的,紧扣病机,治在肺胃,清热生津是最基本法则,清热强调轻提外透,养阴以甘寒生津之品,风温传变迅速,要严密观察,及时投,严防动风内陷之变,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11、医方集解(杏林传习十三经)
《医方集解》,明末清初·汪昂撰,刊行于公元1682年,共3卷。本书搜集切合实用方剂800余首,分列21门,以《内经》理论学说为指导,以仲景学说为基础,裒合数十医家硕论名言,对所采集方剂予以诠释,每方论述括适应症、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等,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方剂专著。
12、针灸甲乙经(杏林传习十三经)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编撰于魏甘露四年(公元259年),共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计128篇。本书集《素问》、《灵枢》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对人体生理、病理,经脉循行,腧穴总数、部位、取穴,针法、适应症、禁忌症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为历代医学家、针灸学家所重视。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杏林传习十三经》为十三大类,出版时将《黄帝八十一难经 难经本义》与《华佗中藏经》两类合为一册出版,所以,名为《十三经》,实为十二本,特意将两种目录同时提供给书友比对。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