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之临床实践,早期以看疮疡为主,尤以治疔疮走黄出名, 治疮疡名家顾伯华(1916-1993年)——外科经验选:外证医案,选有56个病种,85个病例;多为典型有效的病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10-93】
顾伯华(1916-1993年)。上海市人。出身于世代业医之家。少年时,即随父顾筱岩学中医外科。1936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即设诊所于上海。 1978年晋升为教授。 代表作品 《改进枯痔疗法治疗内痔》、《中医外科学讲义》 ▪ 芩连消毒饮 ▪ 凉血清肺饮 顾氏历任龙华医院外科主任
¥
158
八品
库存5件
作者不详
出版社不详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上书时间2023-0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顾伯华(1916-1993年)。上海市人。出身于世代业医之家。少年时,即随父顾筱岩学中医外科。1936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即设诊所于上海。
中文名 顾伯华 国 籍 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 上海市 出生日期 1916年 逝世日期 1993年 职 业 医生 毕业院校 上海中医学院 主要成就 1978年晋升为教授。 代表作品 《改进枯痔疗法治疗内痔》、《中医外科学讲义》
▪ 芩连消毒饮
▪ 凉血清肺饮
顾氏历任上海中医学院外科教研组主任、龙华医院外科主任、上海市中医学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等职。1978年晋升为教授。
1980年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外科师资进修班班主任。
多年来,顾氏为继承发展中国医药学,培育中医外科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
顾氏诊余之暇,对《外科正宗》、《外科心法》、《洞天奥旨》、《疡科心得集》等均有研究。
顾氏著作颇多,重要的有:《改进枯痔疗法治疗内痔》、《中医外科学讲义》、《中医外科学中级讲义》、《中医外科临床手册》、《顾伯华外科经验选》。并发表论文多篇。
学术观点编辑
顾氏之临床实践,早期以看疮疡为主,尤以治疔疮走黄出名。
疮疡本为火毒之邪而成,火为阳邪,阳盛则发热,阻塞则肿胀,血凝则疼痛,热盛则肉腐,肉腐化为脓。此时重在攻邪,常用大剂清热解毒之品,紫花地丁、蒲公英、银花、黄芩、山栀、草河车、半枝莲等用量多在30克以上;若是疔疮走黄加用犀角地黄汤,鲜生地用至50克以上。危重病人,日用两剂中药,分四次口服。
采用驱邪为主的方法,一直到研究急腹症时仍有影响。顾氏说:“疮疡者外痈也,肠痈者内痈也。部位区分,病机则同。治也清热解毒为主。因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故以通里攻下为辅。
据此,他和西医同道一起,在总结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的基础上,创制了锦红片(红藤、蒲公英、生大黄)治疗急性阑尾炎、胆道感染均有显效。后期因看疮疡渐少,接触疑难病种为多。门诊及病房都有不少红斑狼疮、皮肌炎等患者。这些病例亦红、亦肿、亦热、亦痛(关节痛),但与疮疡迥异。是由于禀赋不足、阴阳失调所致。红者虚火也;热者阴虚也;肿者脾肾两亏之证;痛者气血不足外邪所致。
因此,除急性发作需“急则治其标”外,应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总结出调整阴阳、养阴清热为主治疗多种外科和皮肤科疾病的经验。常用生地、玄参、天麦冬、石斛、龟版等。但应注意辨证加减。治有头疽加紫花地丁、半枝莲等清热解毒;治甲亢加夏枯草、牡蛎、海藻、礞石等化痰软坚;治流痰(骨结核)加补骨脂、狗脊、川续断等补益肝肾;治肠梗阻手术后加党参、白术、川朴花之健脾理气;治毛发红糠疹加丹参、当归、莪术等活血化瘀;治红斑狼疮稳定时多加黄芪、淮山药、仙灵脾、锁阳等健脾补肾等。
三个类型编辑
顾氏根据几十年诊治疮疡的经验,总结出败血症辨证施治的规律,可分为三个类型。
疔疮走黄:多由挤压疮口,治疗失当,毒邪扩散,入于营血而成;表现为正气充足,热毒炽盛之证。
疽毒内陷:多是痈疽、发背患者,因体质虚弱,正不胜邪,毒入营血;表现为正气不足,邪毒内陷之证,因体质、年龄、有慢性病等因素,又有阳虚或阴虚之不同。
热毒内攻:严重灼伤者,常因热邪入里,郁久化火,火盛伤阴,阴虚则火毒更炽,以致毒邪内攻,表现为阴虚内热,火毒炽盛,可因壮火食气,阴损及阳,而致阳虚。
以上三者也能相互转化,可因治疗及时,邪去正复而痊愈;或因邪盛正衰,救治不及而死亡;亦可因毒邪内传于脏腑,外阻于肌肤、筋骨而生流注等。
临床施治编辑
临床施治以火盛者,清热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伤阴者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合增液汤、竹叶黄芪汤;阳虚者扶正托毒,方用透脓散、托里消毒散。然而病情错综复杂,执方不能定而不变,当以随证加减为要。
精简用药编辑
顾氏研究急腹症时,认为这些病都有腹痛、腹胀、痞满、便秘、舌苔黄腻等腑实不证,六腑功能是“以通为用”,具有“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的特点,疼痛是不通所致。
治应使其通,则疼痛可止,胀满即除。瘀滞生热,毒聚成痈。故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作为治疗急腹症的大法。
在采用复方大黄牡丹皮汤、红藤煎剂治疗急性阑尾炎340例有效基础上,精简用药,选用了生大黄、红藤、蒲公英、制川厚朴四味药,以后又精简了川厚朴,定名为锦红汤(红藤60克,蒲公英30克,生大黄9克后下)与大承气汤(生大黄9克后下,玄明粉9克冲,川厚朴9克,枳实9克)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兼用四季青钠盐(每10毫升内含生药600克毫克)或黄连素(每2毫升内含盐酸小檗碱2毫克)每日15-30升静脉滴注,治疗各种炎性急腹症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也应辨证加减。以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胆道感染为例,除气血瘀滞,不通则痛外,尚有邪从热化、热致燥化的特征。
如热毒炽盛者,应加重清热泻火解毒之品,如黄连、黄柏、龙胆草等以防发生变证。热邪伤阴,耗伤津液有伤阴之象应加养阴生津之品,如生地、石斛、天花粉等,也有实热之证夹有虚寒者,应加用温运健脾之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疗。
辨证施治编辑
顾氏对乳癖的辨证施治有独到见解。乳癖之名始见于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但对症状描写不详。中医认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因此对乳癖的病因病机偏重于肝气郁结,治宜疏肝理气为主。
顾氏指出中医文献中的乳癖,包括现代医学乳房纤维腺瘤和乳腺增生症二种病;而后者,病人除有乳房部结块外,常位有月经来前两乳房胀痛或肿块变大,月经过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肿块缩小等症状,有些病人并有月经不调或婚后不育等病史,显然与冲任不调有关;因冲任两脉皆起于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提出将乳癖分为肝郁气滞和冲任不调两型,对冲任不调型治则除疏肝理气外,着重加用调摄冲任药物如仙茅、仙灵脾、锁阳、苁蓉、菟丝子之品,收到了满意疗效,曾分析了51例冲任不调型,经服药3个月,其中痊愈者8例,进步者9例,好转者16例。
罕见编辑
另外,乳晕部瘘管一病,在古代医著中均无记载,在临床上亦较为罕见。本病发病前多有先天性乳头内缩,病变初起在乳头的一侧(乳晕部)有较小结块,质硬不坚,常为患者疏忽。发作时结块增大,皮色微红,自觉疼痛,约1-2周成脓,破溃后流出臭脓,并有粉渣样物排出,亦能从乳头内排出此类分泌物。由于创口久不收敛或反复发作,逐渐患部瘢痕形成,致使乳头更形凹陷,局部组织坚硬不平,因此常被误诊为乳癌而误作乳房根治术。
顾氏早在1954年首先发现了此病,并命名为慢性复发性伴有乳头内缩的乳晕部瘘管,并采用挂线和切开等法已治愈了一百多例,其中有不少病人曾被误诊为乳癌,险作乳癌根治术,后经顾氏诊治而愈。
顾氏认为:红斑狼疮总由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所致。而临床表现复杂,但有共同之处,就是气血两虚(以气虚为主)及阴虚内热。因此治疗时用益气养阴清热的药为主,如党参、黄芪、白术、淮山药、生地、玄参、麦冬、沙参、肥玉竹、知母、黄柏、蛇舌草、地骨皮等。又因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关节酸痛;绝大多数都是20-40岁青中年妇女发病,且伴有月经不调,经量减少或闭经,怀孕时病情加重(也有少数减轻或稳定的)。所以祛风湿、和血通络、调理冲任、补益肝肾的药也多配合应用。如秦艽、威灵仙、茅莓根、虎杖、蛇莓、丹参、鸡血藤、络石藤、地龙、乌梢蛇、仙茅、仙灵脾、川续断、菟丝子、肉苁蓉、巴戟肉等。但不用补骨脂,因该药能增加日光敏感性。而红斑狼疮患者,对日光特别敏感,易引起急性发作。
顾氏常说:“外科与内科不同之处,在于内治、外治并重。”他在继承中医传统的一些外治法外,在临床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如在古代用药线结扎治疗瘘管基础上改用了橡皮筋挂线治疗肛瘘和乳晕部瘘管,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在治疗内痔结扎术后并发大出血时,创制了气囊袋压迫止血法,方法简便,效果满意,病人痛苦少。在皮肤病治疗中创用热烘疗法(依据病情,先将相适应的药膏涂于患部,然后用电吹烘患部,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治疗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提高了疗效。他把垫棉疗法不但用于溃疡新肉已生、皮肤与皮下组织不能粘合者,还用于溃疡脓出不畅、有蓄脓现象者,以及窦道蓄脓,经治疗后正收口之时。
避免了扩创手术,加速和促使疮口早日收敛。在使用垫棉
作品
作品
法时,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衬垫疮部、固定,对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方法包扎固定,如会阴部窦道用丁字带,腹部用多头腹带,腋下用三角巾,项、背部用四头带包扎等,其它部位均可用宽橡皮膏固定。使用中药提脓祛腐药物加药线治疗不同部位深浅不一的窦道,经验更为丰富。
早在六十年代已治愈了不少胸腹壁窦道,近几年来又治愈了直肠癌手术后并发会阴部窦道,最深的窦道长18厘米。其方法是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蘸在药线上,按瘘管深浅插入管中,每天换药1-2次,到脓液减少而稠厚时,可改用七三丹或二宝丹引流。当取出药线时,伤口先有少量脓液流出,接着流出粘稠黄色液体如刨花水样,用棉花蘸之能拉成一条丝状者,改用生肌散收口,并加压固定。
多年来,顾氏对外科常用成药,进行了改革,如把小金丹改成小金片;醒消丸改成新消片;六神丸改为解毒消炎丸,又改为六应丸.创立新药清解片、复黄片、痔宁等。这些成药,均按新的方法制成。节约了药材,提高了疗效,方便了病人。
科技成果编辑
顾氏对浆细胞性乳腺炎形成瘘管的治疗,获得上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一等奖;根
据古方结合临床实践,创制的锦红新片、六应丸获得上海重大科技成果奖。
从医医案编辑
蛇头疔案
顾伯华著作
曹×,男,21岁。
初诊
:1984年9月17日。
主诉:右手中指蛇头疔症起半月,曾在外院作局部切开术三次,庆
顾伯华
顾伯华
大霉素肌注,并拔除指甲。X线摄片示:右手中指软组织炎症波及骨质,以药线探查疮口,有骨破坏的粗糙感,并有稀薄黑污脓液自疮口溢出,西医诊为脓性指头炎合并指骨髓炎。
诊查:手指肿胀疼痛,苔黄腻、质红,脉弦滑。
辨证:症属疔毒火盛,蕴郁日久,致损筋蚀骨,俗名蛇头疔。
治法:治拟清热消肿解毒,并需待死骨脱落后方能收口。
内服方:紫花地丁30g野菊花6g半枝莲15g银花9g连翘9g草河车9g生地15g伸筋草9g丝瓜络6g角针9g生甘草3g
外治方:二宝丹药线引流,外敷金黄膏。7帖。
二诊
:经药线引流后,脓液排出畅达,手指肿痛减轻。X线摄片示:右中指远节指骨可见骨质破坏,基底部可见骨折片。苔薄润,舌尖红,脉濡数(84次/分),再拟清解托毒。
内服方:紫花地丁30g野菊花6g半枝莲15g赤芍9g忍冬藤15g丹皮9g草河车9g生地15g伸筋草9g丝瓜络6g皂角针9g生甘草3g
外治方:以纹式钳自疮口处钳出末节指骨死骨,骨体如虫蚀状蛀空。外敷红油膏、九一丹。
1周后疮口痊愈而出院。
按:顾氏认为:蛇头疔七至十日最易损筋蚀骨。这是因为疔毒火盛,外不得清泄,则内可损筋蚀骨。参考现代人体解剖,手指末节为封闭结构,一旦为炎症侵袭,肿胀压迫营养指骨的血管,引起指骨缺血坏死。说明顾氏经验是有科学依据的。亦提示我们在治疗该疾时应及早控制炎症和注意切开引流以避免指骨的破坏。
经验验方编辑
芩连消毒饮
顾伯华
组成:黄芩10g黄连6g生山栀10g制川大黄9g野菊花10g半枝莲10g银花12g赤芍9g连翘15g紫花地丁15g生甘草6g 功能:清热凉血,解毒护心。
主治:颜面疔疮,手足疔疮,红丝疔。
方解:本方以《外科正宗》方“七星剑”与《医宗金鉴>方“五味消毒饮”、《外台秘要》方“黄连解毒汤”化裁制方。芩连消毒饮以芩连为君,直折上焦心火,银花合野菊花为治疔之圣药,连翘清上焦诸热,解毒疗疮,紫地丁入心肝二经,凉血解毒,清热消肿。合半枝莲消解疔毒,力专功宏。
加减运用:颜面疔疮每易动风,野菊花合草河车、僵蚕,有入肝经、熄肝风之功;脓成者加苍耳子、桔梗、角针透脓泄毒;邪热伤阴者,去芩连苦寒,加沙参、麦冬、芦根甘寒清热;神识昏糊加神犀丹一粒冲服,紫雪散4.5g分3次吞服,或安宫牛黄丸2粒,分2次化服;热毒炽盛加广犀角15g,鲜生地60g凉血解毒;咳吐痰血者,加象贝母、天花粉、藕节炭、鲜茅根;高热痉厥加羚羊角粉、钩藤、龙齿。疔疮外治可用外科蟾酥丸磨散醋调,围敷于疔头四周,箍围聚毒,疔头上置放药制苍耳子虫并用千锤膏覆盖,疮头溃后外用二宝丹药线引毒外泄。
护理及注意:疔疮初起,不能切开及针挑,也不能妄加挤压,不然可能造成疔毒扩散走黄。疔疮病发有全身症状时宜卧床休息,饮食忌荤腥发物及甜腻食品,更忌饮酒及辛辣。应多饮水、瓜汁、菊花露等。患部应防护,避免碰跌损伤而致毒邪扩散入营。
凉血清肺饮
组成:生地15g玄参12g川石斛12g生石膏30g寒水石12g白花蛇舌草30g桑白皮12g黄芩9g生山楂15g虎杖15g生甘草3g
主治:脂溢性皮炎,痤疮,酒齄鼻。
用法
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帖,分2次服。2周为一个疗程,根据症情可以连续用三四个疗程。
方解:上述病症好发于青春发育期男女和成年后的男子,现代医学认为多与激素紊乱有关。从中医辨证来看,患者多表现阴虚湿热,故本方投以生地、玄参、石斛、生石膏、白花蛇舌草等以养阴清热;山楂一味,取其清除肠胃湿热积滞作用。
加减运用
病者皮疹糜烂及伴油腻性脱屑者。加茵陈15g。生米仁15g,鼻翼潮红者。加制大黄9g苦参片15g;皮损呈结节囊肿,加益母草15g
莪术12g以活血化瘀;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12g枳壳9g。
护理及注意
在服用此方治疗的同时,在饮食上忌食辛辣,少食油腻和甜食,多食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局部经常用温水硫黄肥皂洗涤,也是防治的重要环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