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洛霍夫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肖洛霍夫传

正版

21 3.8折 56 九五品

库存2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俄罗斯)瓦?奥西波夫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83220

出版时间2011-07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TR2

上书时间2024-10-17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米·肖洛霍夫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参加过粮食征集队、顿河地区剿匪和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期间,以团政委职衔担任军事记者,赴前线采访。这些经历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为其成为苏联文学最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不仅在苏联文学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肖洛霍夫传》是由俄罗斯肖洛霍夫研究专家瓦·奥西波夫先生为纪念这位伟大作家诞生一百周年于2005年写出的献礼之作。

作者简介
瓦·奥西波夫是俄罗斯著名作家、编辑家,曾任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社长,他与肖洛霍夫及其家人一直保持密切关系。为纪念肖洛霍夫诞辰一百周年,他利用多年研究成果,查阅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完成了这部极具存史价值和可读性的传记。

目录
童年  幼年  少年
第一章  1905——1919:来到这个世界
  三十一号秘密的见证
  顿河的开端
  莫斯科——博古恰尔  中学生
  只是个见证者
第二章  1920——1922:生活中“遇到了麻烦”
  独闯天下
  受审
第三章  1923——1925:首都还是镇
  失业补贴
  第一篇小品
  倔犟的岳父
  十四篇短篇小说
  是“野兽”,还是“粮食人民委员”?
  “永不忘记……”

《静静的顿河》:如何开始创作
第一章  1926——1928:史诗的准备阶段
  有特殊意义的四封信
  求助于导师
  任职
  第一行
  第一部
  第一批敌人
第二章  1929:斯大林
  大权在握的读者
  判决:剽窃
  来自拉普的打击
  二十年后的爆发
  马克西姆·高尔基
第三章  1930:“粗野的题材”
  肖洛霍夫的敌人和斯大林的敌人
  法捷耶夫——肖洛霍夫
  见证人的证据
  去欧洲的路
  “对我的‘痛苦’请勿见怪”
  肖洛霍夫和“机会主义者”弗鲁姆金
第四章  1931:一本小说两个书名
  给斯大林的得不到回复的信
  高尔基如何做出了反应
  为导师做的鱼汤
第五章  1932:“万一——牵扯到我……”
  怎能不想拿起《被开垦的处女地》
  肖洛霍夫谈克里姆林宫的“最高决策机构”
  肖洛霍夫的徘徊
  政治游戏
  狩猎小说的失踪
第六章  “斯大林常常用眼睛寻找……”
  党的权力:打嘴巴和举酒杯
  变换了招数

大饥饿
第一章  1933:“我们都成了反革命”
  斯大林的演讲和肖洛霍夫的信
  为克里姆林宫写的十五页
  克里姆林宫回复的十二个词
第二章  谁的真理?  
  报上的警告
  莫斯科:“政府电”
  戏剧创作中的悲喜剧

破坏安宁的人
第一章  1934:“在作家的职业中找到了自我……”
  区里报社的立场
  “一大群托儿”
  政治局会议
第二章  作家代表大会:溜走了的肖洛霍夫
  《真理报》的鬼主意
  对美国的兴趣
第三章  1935:“生活得更美好……”
  潘菲洛夫的“失言”
  女儿、鲜花和技艺的“奥秘”
  玛丽娅·彼得罗夫娜的礼物
第四章  1936:“执行任务的人”
  《真理报》:都是肖洛霍夫
  黑材料
  拯救顿河
第五章  1937:“黑色蛛网”
  向党中央告密
  “挖出假证……”
  “关于自杀的想法”
第六章  1938:走向蒙难地
  一百个段落的揭露
  关于辞职的信
  关于“肖洛霍夫同志”:失败
  “卡秋莎”的设计师和人民委员贝利亚
  等待的痛苦折磨
  一杯伏特加和斯大林办公室
  麦列霍夫要同谁在一起  
第七章  1939:党代会——作家对抗领袖
  《消息报》上的对答
  听不到热烈欢呼的讲话
  白兰地,长篇小说和“小文章  ”
  “不滥用评价”
  最后一章  
第八章  1940:顶住异议的奖金
  斯大林阿赫玛托娃普拉东诺夫
  “加急出版”
  奖金评选前
  反对小说的大联盟
  战前的几个月

战争:肖洛霍夫上校的胜利和灾难
第一章  1941:团政委
  回应的电报
第一道命令
  朋友卢戈沃伊的见证
第二章  1942:“这样的书——用来卷烟?”
  斯大林——飞行员——肖洛霍夫
  母亲之死
  一位将军的命运
第三章  1943:党中央的书刊检查
  拜访贝利亚
  美国人的请求
第四章  1944.:摇摆不定
  战争:新的特点
  回绝了《新世界》
第五章  1945:胜利的电报
  维约申斯克——基辅——柯尼斯堡
  胜利:三次回应
  欢庆胜利

战后的操劳
第一章  1946——1948:没有办成的委托
  评论家拍马屁的主意
  塔斯社谈诺贝尔奖金
  “肖洛霍夫同志来信……”
  操纵学生教科书
第二章  1949——1950:一封信的威力
  特里丰老爹说:“见你们的鬼去吧!”
  斯大榷:二十年以后
  加害杰克·伦敦
第三章  1951——1953:党的代表大会上的非常事件
  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凡事都得慢慢来”
  “党委会认为……”
  苏斯洛夫——斯大林——苏斯洛夫
  “最高决策机构”的调查
  领袖之死

盯上了就不放
第一章  1954:“绝密”——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轰动一时:谢尔盖耶夫一青斯基和卡赞诺瓦
  审判贝利亚
  苏斯洛夫——赫鲁晓夫——苏斯洛夫
  失败
第二章  1955:对提倡合作的斥骂
  中风
  生日
第三章  1956:反对陈腐的传统
  在基辅讲得坦诚
  接前
  法捷耶夫的自杀和肖洛霍夫
  《一个人的遭遇》
  短篇小说的命运
第四章  1957——1958:为原则而斗争
  瑞典来的消息
  格拉西莫夫的影片——邦达尔丘克的评价
  巴黎采访记——克里姆林宫的反响
第五章  1959——1964:“令人恶心的奉承……”
  一段文字也没有写
  “是否过于宽容了呢?……”
  天鹅的哀鸣,或者肖洛霍夫在饮食间古老时钟的嘀嗒声中
  讲故事
  为达维多夫而战
  解放麦列霍夫
  “不要动活着的人……”
  新切尔卡什克的枪声
  从英国带回铁砧

诺贝尔奖金
第一章  1965:“不是为了出版”的生活
  日常生活
  瑞典的最初闪光
第二章  斯德哥尔摩,十二月
  领取奖金的路
  “即使对国王,哥萨克也不鞠躬”

老年——追求的顶峰
第一章  1966:评论界的异端
  勃列日涅夫迟到的礼物
  不受欢迎的发言
第二章  三个作家的怪异结局
  亚历山大·特瓦尔多夫斯基的声誉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自白
  利用“德”字的骗局
第三章  被焚毁的小说
  侮辱
  再说斯大林
  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
第四章  1967——1969:加加林的飞机
  劳动英雄
  又是一些年轻人:谈斯坦贝克
第五章  七十年代:“向肖洛霍夫同志解释一下……”
  大胆的采访录
  勃列日涅夫的劝告和舒克申的自白
  谈群敌——迎接生日的话
  为保护教徒的一封信
  “请找其他人……”
  医院
  “特殊纸夹”里的一封信
  医院里的交谈
  “此致敬礼,囚犯……”

屈服于晚年的疾病
第一章  1980——1983:遗言
  把苦艾放在基座前
  最后一个夏天
  《他们为祖国而战》与勃列日涅夫
  向儿子口授
  给儿子讲“井”的故事
  最后一家医院
  最后一份合同
第二章  闰年的打击
  最后的要求和愿望
  顿河边的小土堆

米·亚·肖洛霍夫生平与创作年表
参考书目
译后记

内容摘要
 米·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著名作家。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参加过粮食征集队、顿河地区剿匪和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期间,以团政委职衔担任军事记者,赴前线采访。这些经历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为其成为苏联文学最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不仅在苏联文学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肖洛霍夫传》作者瓦·奥西波夫是俄罗斯著名作家、编辑家,曾任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社长,他与肖洛霍夫及其家人一直保持密切关系。为纪念肖洛霍夫诞辰一百周年,他利用多年研究成果,查阅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完成了这部极具存史价值和可读性的传记。《肖洛霍夫传》获2010年俄罗斯国家奖。

精彩内容
 想必由于他的这样一些长处,就被请到地主叶夫格拉夫·波波夫家任职,这家的庄园占地十二平方俄里。村子里人看出来,说他在老爷的家中即使老爷死了以后仍然会是自家人,这所房子牵动了他的心,女仆阿娜斯塔西娅·丹尼洛夫娜·契尔尼科娃迷住了他。她多么有魅力:身材端庄,黑黑的大辫子,黑黑的眼睛,而且又会唱歌。于是,他就把她带走,开始他说这是自己家的女管家。
对于肖洛霍夫来说,妈妈给他带来了特殊的“遗产”——乌克兰血统。
她同全家人是从切尔尼戈沃地区移民来到顿河的,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这一家庭里还奇怪地用乌克兰语唱着歌。
哥萨克们嘲笑着这些移民:“霍霍尔是装松焦油的碗,来,打一架:这个是土耳其人,那个是波兰人,你是霍霍尔,可我是个哥萨克!”儿子高度评价过母亲心地善良的品格:“她健壮,端庄,有巨大的道德力量。”人们都说,她的外貌和性格的某些特点——坚强,关心他人——在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和《静静的顿河》的女性形象中,有些地方可以猜测到。
克鲁日林——是个不大的村庄,总共四十八户人家,没什么特别的历史。它占有了这个孩子那印象深刻的心的是另一些东西——独有的美景和铺了芦苇与香蒲作房盖的土坯小房,黑河,每逢星期天教堂旁边人来人往的集市
和草原……“草原是辽阔韵。,谁也没法测量。草原上有好多大路和小径。
”肖洛霍夫早期短篇小说之一的《牧童》中就出现过读起来让人着迷的句子。
在他的一些短篇小说里还写了草原。
这就是写在小说《委屈》中的早春的草原:“草原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下,弥漫着雾气,在隔年的杂草丛中,一只没有怀胎的母兔懒洋洋地吱吱叫着
,一棵去年的干草让新长出的幼芽鼓得沙沙响地直挺挺地立着……”这就是在小说《阿廖沙的心》中写到的夏日的草原:“在顿河的草原上,逢到晴朗的夏日,麦穗在蔚蓝的透明的天空下轻轻摆动,发出银铃一般的声音。这是在割草以前,茁壮的春小麦穗上的黑芒,好像十七岁的小伙子嘴上的胡须,黑麦一个劲地向上生长着,仿佛要超过人的身材。”这是小说《死敌》中冬天的草原:“失去热量的橙色的太阳,还没有落到鲜明地平线下,月亮就稳重地从东方爬上来,在深蓝的晚空中倾泻出金色的光芒……太阳刚一落山,井架上空就出现一颗小星星,羞答答地眨着眼,好像大姑娘在相亲。”只有心灵冷酷无情的人,草原才是空旷和悲凉的。
从事创作的人都明白,一生中童年是如何丰富他的心灵的。当时著名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同乡!——曾写过这一点。他深深地爱上了刚刚写出早期作品的肖洛霍夫,并且动手为自己的中篇小说《肖洛霍夫》打起草稿,唉!没有完成:“无论是在河边地里的割草,还是草原上繁重的耕种劳作,播种,收割小麦——所有这一切都清晰地留在这个孩子的脸上……”“当他出生的时候,我就住在克鲁日林村。他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地长大,却是个非同一般的小孩……活泼伶俐……自尊心极强。上帝保佑,千万不要有什么陌生人去抚爱他,他会跑掉,紧皱眉头,你不能用甜食去哄骗他……”作家的表姐玛丽亚·巴班斯卡娅有这样的见证。
“米什卡还记得,他从前怎样跑到又高又香的小麦地里去。一翻过打谷场的石围墙,就是麦地了。麦子长得比他头还高。沉甸甸的黑芒,麦穗搔着
他的脸。麦地里散发着灰尘、野菊和草原风的气味。妈妈有时候对米什卡说:‘米纽什卡,别在庄稼地里走远了,你会迷路的!……‘”这是在短篇小说《野小鬼》中出现的。
“一头猪在栅栏里夹住了。……米什卡连忙跑过去救,他试着打开栅门,猪就声嘶力竭地叫起来。他骑到猪身上。猪猛一用劲,推翻大门,大叫一
声,就穿过院子,向打谷场跑去,米什卡用后脚跟踢着猪的腰,猪拼命飞跑,快得米什卡头发都被风吹到后面去了。他在打谷场旁边跳下来,回头一望,只见祖父站在台阶上,一只手指着他,招呼着……”这也是写在这篇小说里的。
但也还有人记得米什卡的事。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回,孩子们对他讲一个条件:带来裤子上的镶条,就把从他爸爸商店买来的冰车让他玩,否则就不带他去。而且孩子们还给这冰车起了个时髦的名字:“蒙帕西耶”。
他把镶条带来了,孩子们问他:“去偷的?”“不——我告诉了妈妈,她就亲自给我装进衣兜里了。”五年过去了,日子过得不大好。父亲正确地判断——小村庄不适合商人甩开膀子大干一番的愿望,他厌倦了这种生活,正像哥萨克们说的:“没有桩子还要编篱笆”。他没有那些商人的桩子,却也要让米什卡生活得怡然,比如,冬天里穿上又肥又大的粗呢大衣,并不舒服,长到膝盖以下,但是挺暖和,甚至在奔跑和游戏时感到了有些热。
肖洛霍夫家迁到了邻近的卡尔金村,这里,住着爸爸的大姐和她的丈夫,她丈夫作为一个商人,在自家商号“列沃奇金商店”里需要一个管事的。
隔了许多年以后,在《静静的顿河》中有几句色彩鲜明的描写:“顿河上最美丽的卡尔金村就坐落在山脚下冰封的、白茫茫的奇尔河河湾处。蒸汽磨坊的烟囱里冒出一团团软绵绵的轻烟;广场上黑压压挤满了人;响起了晚祷的钟声。卡尔金山岗那面,克利莫夫斯基村的杨柳树梢隐约可见;再远处,在苦艾般的青灰色雪茫茫的地平线后面,耀眼的夕照染红了烟雾朦胧的西半天。”这个村子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有大集。商人们不知不觉地就促使它逐渐地成了一个镇。
而这里的人更不一般!村里人每逢星期天都彬彬有礼地来到村中心的广场上,走进教堂之前,和做完祈祷仪式后,要看看别人,也让别人看看自己。P5-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