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正版新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教育学【正版新书】

正版新书出版社直发可开发票,支持7天无理由

19 7.3折 26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文森 王晞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58906

出版时间201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6元

货号11278952

上书时间2024-06-2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章教育与教育学
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要素
三、学校教育的演进
四、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五、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教育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三、近代教育
四、20世纪后的教育
第三节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二、教育学的建立
三、教育学的发展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与学校文化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第三节教育的个人意义
一、教育将个体“沉睡”的潜能激活,并进行潜能的充分开发
二、教育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育基于个性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四、教育培养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显个体核心素质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第四章教育目的
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和精神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第三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
二、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三、当代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认识
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三、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教育作用
二、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三、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第六章课程
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涵的几种界说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类型
第二节课程设计
一、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
三、教科书
第三节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取向
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定义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三、课程资源的类型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五节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

第七章教学(上)
节教学的概念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地位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第二节教学规律
一、教学认识过程的简约性规律
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
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
四、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教书与育人统一的原则
二、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四、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八章教学(下)
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
二、班级授课制
三、分组教学制
四、道尔顿制
五、制
第二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备课
二、上课
三、作业设计
四、学习辅导
五、学业评价
六、教学反思
第三节教学方法
一、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走向
一、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由“教材”到“课程资源”)
二、由“独自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
三、由依赖性教学走向独立性教学
四、由知识性课堂走向生命性课堂

第九章德育
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的意义
三、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
第二节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二、德育的途径
三、德育的方法
第四节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学校德育观念的人性化、生活化
二、学校德育模式的个性化
三、学校德育目标的全面性
四、学校德育方式的开放性、互动性

第十章班级管理
节班级组织的认识与管理
一、班级组织的认识
二、班级管理的界定
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
一、班级管理有效性界说
二、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三、班集体的建设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研究
一、班主任工作研究的意义
二、班主任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班主任工作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的表达

内容摘要
《教育学》依托《教育学考试大纲》而形成,沿用了《教育学考试大纲》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同时,我们根据教师资格考试申请者的实际情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进展以及教育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教育学考试大纲》中有关内容进行了删减、充实、更新,从而使《教育学》在系统阐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反映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精神,提供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育学内容和观点,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的发展要求,使其富有时代气息。

主编推荐
《教育学》: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师范类毕业生上岗考试指定用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