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上下)(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上下)(精)

正版出版社直发可开发票,支持7天无理由

98.4 5.5折 179 全新

库存3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责编:段其刚|译者:钟虔虔

出版社社科文献

ISBN9787520167963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79元

货号31006286

上书时间2023-12-07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语
第一章  战争的“长期决定因素”与“短期决定因素”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
  危机四伏的巴尔干半岛
  德国的巴尔干政策
  局势缓和,但各国互不信任
  是德国的军国主义促成了战争爆发吗?
  为走向衰落和被包围深感忧虑
  所谓“不得不发动”的预防性战争
第二章  为速战速决而努力
  从列日到桑布尔河(Sambre)
  坦能堡(Tannenberg)与俄军的灾难
  德军兵败马恩河
  奥匈帝国军队的溃败
  “奔向大海”
第三章  大战的意义与目的
  国家宣战,民众热血沸腾
  战争的意义:团结人民,净化风气
  德国英雄的反资本主义倾向
  为“德意志精神”辩护
  “德国式自由”
  政治领域的“热血战士”与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第四章  进退两难的战争
  一个政治问题:是结束战争,还是继续战斗?
  一个军事问题:战略方面出现了分歧
  冬天的进攻
  发生在中东与德国殖民地的战争
  进攻“同盟国脆弱的小腹”加利波利未遂
  戈尔利采—塔尔努夫突破战
  意大利参战与塞尔维亚战败
  防守相对于进攻的优势:论西线的阵地战
  从茅坑与妓院看战地生活
  霞飞的进攻与德国的毒气战
第五章  胜负未分的“决战”
  作战委员会
  “榨血计划”:凡尔登战役
  二元帝国的战争
  兴登堡蓄势待发,罗马尼亚参战
  索姆河战役:飞机、坦克和一种新战术
  英雄形象
第六章  战斗的扩大
  风险舰队(Risikoflotte)和“存在舰队”(Fleet in being)
  处于守势的德国海军
  “德国人撼动了监狱之门”:斯卡格拉克海峡
  有限制的潜艇战和无限制潜艇战
  战略性空战初见端倪
  “火炮之眼”和“风中骑士”
  “革命病毒”政策
第七章  战争让所有人疲惫不堪
  战时经济与经济战争
  贸易封锁、匮乏经济和战时财政
  士兵“罢工”与叛乱
  和平倡议失败,贝特曼·霍尔韦格下台
  佛兰德战役
第八章  鲁登道夫的赌局和同盟国的溃败
  威尔逊和“十四点计划”(The Fourteen Points)
  短命的德意志东方帝国
  德国决定发动“大型战役”
  德国春季进攻的成与败
  战争的转折点
  革命与政治新秩序
第九章  从政治挑战的角度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
  集体记忆中的东线与西线
  大帝国的覆灭
  地理政治中心区域的重担
  悲剧天注定?思路被封堵?政治家的自我安慰?
  充满悖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图片来源
致谢

内容摘要
 这场战争摧毁了旧的世界,将20世纪塑造成另一番模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几大帝国土崩瓦解,革命爆发,意识形态的时代宣告开始。
赫尔弗里德·明克勒(HerfriedMünkler)对这场战争做了很全面的描述——包括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战争中政治的因素和人性的因素。他重现了运动战与阵地战中将军和士兵们的形象,讲述了后方民众的生活、痛苦与希望。本书宛如一幅时代全景图,再现了那场划时代的大型冲突,重新评价了战争中的多个事件,凸显了这次大战从深处撼动旧世界的力量。

精彩内容
 1914年到1918年的大战不仅如美国外交家、历史学家乔治·F.凯南(GeorgeF.Kennan)所说,是“20世纪灾难之源”,它更是一
个实验室,其研究“成果”将对此后数十年里几乎所有重要的冲突产生影响:这些“成果”包括殃及非战斗人员的战略性空战,也包括种族驱逐乃至种族灭绝;包括通过“十字军东征”捍卫民主理想——这使得美国政府介入欧洲战争的行为变得合理,也包括推行“革命病毒”政策,即战争各方利用民族独立思潮与宗教思潮使敌国陷入混乱。以上几乎所有的方法、战略和意识形态都诞生自第一
次世界大战这一温床,后来也一直是执政者的工具。这些原因足以说明,对这次战争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价值的。
在德国,很长时间以来一战仅仅被看作二战的序曲。毕竟和一战相比,二战更为残酷,破坏力更强,引发了更深重的苦难,因此,“大战”(英国和法国至今仍称一战为“大战”)过去在德国受到的关注始终十分有限。它仅仅被看作德国过去狂妄、罪恶之行径的起因,因而几乎不必接受政治理论分析。然而我们要考虑到,1914年前后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深刻影响了执政者的行为以及民众的期望与思想观念,而其中的许多挑战如今又重新出现,再次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决定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走向。因此,人们重新意识到应该从1914~1918年的战争中汲取政治经验。正因为一战确实已经成为历史,所以学者可以研究一战中冲突
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危险的同盟关系将导致何种后果。一旦国际政治形势或地区冲突再次趋于严峻,这些分析、研究就会提醒我们注意当时典型的“刺激
—反应”模式,迫使我们迅速做出调整以应对新的局
势。
有人认为一战和二战的联系十分紧密,可以把二者合并为一次冲突来分析,只不过这次冲突中间存在较长的停战时期。如果以德国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这种观点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历史学家将1914-1945年这段时期称为新的“三十年战争”。但只要把范围扩大到欧洲,这种将一战和二战紧密联系的观点就失去了说服力。
这种观点过于关注如何“驯服”搅乱欧洲政局的罪魁祸首,并将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视为大陆中心的不安定因素。毫无疑问,在1914年夏天,德国的所作所为对欧洲局势起了决定性影响,德国也因此对战争爆发负有责任,但绝不是全部责任。再者,诱发了1914~1918年战争的一
系列政治问题直到1945年德国分裂、普鲁士灭亡之后也不曾得到解决;最迟
在冷战结束之后,这一点已不言自明:雅尔塔和波茨坦两大会议确立的国际格局崩塌以后,巴尔干半岛上的冲突突然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人们以为这些冲突早已被遗忘了。
因此,我们不再认1947年2月25日,占领德国的盟军管制委员会颁布第46号暂
行法,宣布“普鲁士国中央政府及附属各级机关即日起解散”。同日,联合国管理委员会又颁布了第47条法令,宣布“以普鲁士为名的国家正式灭亡,并不获承认”。
为“1945年”能回答“1914年”留下的问题。
我们应该重新把一战当成一个独立、复杂的事件去分析,而不是从二战出发去研究一战。这场战争既然被称作“世界大战”,它遗留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中欧和东欧的秩序缺乏稳定,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至少在太平洋地区,1914年的战事已经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例如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区,这在战争中也许只是边缘事件,对欧洲战争的进展几乎没有影响;然而一
旦日本占领这些原本属于德国殖民区的地方,东亚地区的权力结构就发生了变化,日本的野心也进一
步膨胀。此外,一战导致非洲和印度殖民地局势发生了变化,这在一开始也
并不引人注意,后来却导
致越来越严重的后果。而这场战争最严重的遗留问题恐怕存在于后帝国时代的中东、阿富汗、南亚一
带,因为奥斯曼帝国被摧毁之后,英国和法国很快瓜分了“猎物”,却无法建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稳定秩序。当然,即使没有这次大战,如今在美国地理政治学中被称为“大中东”(GreaterMittleEast)的区域也极有可能一直冲突不断(巴尔干和高加索地区可能也是如此),但这次战争造成冲突迅速升级,以致政治上能做的改变和调整十分有限。
P10-12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