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功薪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武功薪传

正版出版社直发可开发票

45.98 6.7折 69 全新

仅1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义尚 编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0625

出版时间2016-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1201328009

上书时间2023-06-29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义尚,1910年生于四川忠县,别名虚一,号悟通居士,莹阳子;晚年号惜阴居士、知非子。因年幼体弱,练习武术,精通金家拳、太极拳、形意拳等,早年就读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后长期任职于四川忠县中医院。在中医、丹道领域有很大的影响。2001年逝世,享年91岁。有学者评价云:“集国粹于一身,可谓国宝。其所知之广,钻研之深,为数百年来所罕见,当世盖无堪与比肩者。”张义尚著述丰富,涉及丹道、佛教、武术、中医等方面,曾在海外出版有《养生蠡测》《仙道漫谈》等著作。在海外出版有《养生蠡测》《仙道漫谈》等著作。

目录
编金家功夫述略
引言/003
金家功夫系统/004
《金家功夫原谱》回忆录/005
金家功夫之气功/012
四把捶略释/039
金家功夫运用变化示例/041
金家功夫原谱/043
金家功夫入门锻炼次第/057
金家功夫之评价/059
附:遣兴三首/061
尾跋/062
第二编武术阐微
一蜀东稀有拳种形意拳支派——金家功夫/067
二内家功夫中的一支奇葩——金家功夫/073
三金家功夫的灵魂——开合秘授/076
四金家功夫的实战练法/082
五“卐(万)”字与习武练功/084
六蜀东金家功夫第五代传人——高英老师小传/086
第三编太极拳漫谈
一《杨式太极拳练法详解》整录后记/093
二杨式太极拳传真/103
三与弟义敬谈拳/139
四把杨式太极拳传到美国去的人——我所知道的郑曼青先生/141
五杨氏首徒武汇川及其门生/146
六百岁诞辰忆恩师/149
七观师诀/155
第四编武术杂谈
一论金家功夫/159
二论太极拳与八卦掌/163
三形意略论兼及八卦和太极拳/166
整录后记/171
第五编真传易筋经
《真传易筋经》介绍——兼论修道从何下手/177
真传易筋经/181
《真传易筋经》补编/201
蜀东舆公山人《真传易筋经》——呼吸吐纳法/226
附录:古本易筋经/235
第六编气功七论
前言/259
论什么是气功——气功释名及其定义的初探/261
第二论从历史典籍看气功的起源、发展和派别/270
第三论气功与特异功能/279
第四论论真传易筋经/285
第五论论柔气功的修习法/287
第六论气功的理论根据浅测/291
第七论气功余义问答/300
第七编峨眉宗气功摘录
第一章峨眉宗概观/317
第二章保健性的气功口诀/324
第三章峨眉宗功法浅评/350
第八编心气秘旨修习口诀
序/357
第一章心气不二/359
第二章修心摄气/361
第三章修气摄心/366
第四章采取真旨/393
第五章火候密义/406
第六章形神交炼/409
第七章致极圣功/413
第八章炼魔须知/421
第九章女修功诀/428
第十章弦外余音/433
第九编师资回忆录
前言/439
第一章鲁璠王师略传/440
第二章金家功夫二三事/441
第三章杨式太极拳史略/451
第四章形意八卦略历/462
第五章道功诸师传略/466
第六章内学诸师传略/469
第七章医药术数诸师友传略/477
第八章九十自述/482
后序/493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了张义尚先生武术方面的著作,包括金家功夫述略、武术杂谈、武术阐微、太极漫谈、真传易筋经、气功七论、峨眉宗气功摘录、心气秘旨修习口诀等部分。本书为张义尚先生亲传弟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孚琛研究员整理。

精彩内容
序    言 张义敬 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孚琛先生来电话,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拟出版其先师张义尚遗著,可否请我写篇序,我高兴地同意了。 义尚是我的大哥,生于1910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长我16岁。他从小缺奶,到了七八岁时,得了五心烧(肺结核),医师对祖父说:“您的孙子,要长大了才能算数呢!”这话却被他自己听见了。“才几岁,难道就要死了?”当时,还没有有效的西药,在我们乡下,连西医也还没有。当他的私塾老师知道这事之后,就给他灌输了一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以振作其精神;再告诉他,身体不好,通过坚持锻炼,就能够转弱为强的道理。从此,他开始习武,先是爬竹竿、举石锁,继之习外家拳,再继习金家功夫,进入复旦大学后,就学杨式太极拳,一直坚持到晚年。 在我的印象中,大哥总是胖瘦适中、精力充沛、脸色红润、行步如飞的,凡与他同行,我总得加大脚步,才不落后。在读大学时,他跟银道源先生学过道家的内功,还跟王元吉先生学过“地理”,跟黄炳南先生学过易筋经…… 1947年,大哥在成都参加过高考,录取之后,就在南打金街挂牌行医。当时,他也正寄居在锦江边上李雅轩老师家学太极拳。同时他在报上登广告数月,寻访道家明人,找到了周明阳(一三)老师。到1948年下半年,将周一三老师迎到重庆北温泉,借居邓少琴先生寓所,准备做一些周老师的南宗功夫,终因时局动荡而未果。 1948年秋,学校放寒假,大哥叫我去过年,初次见到了周一三老师。周老师瘦高,90多岁了,精神健旺,手上的静脉血管突出很高,好像要脱离手背而独立。他清早要做一次拍打功夫,拍得很响,我住他楼下,都能听见。有一次在江(嘉陵江)边玩耍,他竟然从江水中拉出一条斤多重的鱼来。当时我年轻,认为他就是神仙。他有时一睡就两三天,不吃饭,我们不放心,上楼去看他,他却说:“不要打扰。”他还告诉我,在清朝,他当过四川盐运使,从四川运食盐到拉萨,他去过两次,言下颇为自豪。他死在重庆中兴路他的学生周戈安家里,时间大约是1951年,享年百岁左右。大哥跟他学了道家南宗的人元丹法,后来写成《东方绝学》。初稿我见过,既惊异于前人之想得出,也慨叹于大法之难于行,然而在学术上的价值,自当永存。 大哥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读了两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了,复旦迁到重庆北碚,他是在北碚毕业的。毕业之后,在邓华民的蜀华实业公司当过会计主任,有四五年之久。此后大哥就终身以医为业。 大哥每学一门技艺,都留有著作。我曾问他:“你的著作为什么不联系出版呢?”他说:“我写书是为了做学问,提高自己,也不愿别人把我的书稿改得面目全非。”他的书多是蝇头小楷、线装成册,与古籍出版社的线装书一样精美,见者无不赞叹。除了著作之外,他还抄录、整理了大量佛道方面的资料,估计近两百本。可惜大多在“”中被抄、被烧,空余浩叹而已。四川的夏天相当热,他不睡午觉,午饭之后,拿一把大蒲扇,挥扇退热片刻,就又开始工作了。 大哥十多岁时跟周之德老师学了几年金家功夫,到上海进入复旦之后,就改学太极拳了。但对于周老师,大哥依然极为关注,曾从上海寄三百银元给他,使他重振家业。在“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时代,大家都穷,但每逢年节与生日,大哥总要给李雅轩老师寄钱、寄粮票,从不间断。 从上述两件事看来,与今日之学生相比,能如此尊师者,恐怕已为数不多了。 在我十多岁时,大哥教过我古文和金家功夫。在他的引导下,我终于爱上了太极拳。大哥是我的位太极拳老师,后来的几位老师,也是由于他的引荐。 这一生中,与大哥通信不断,在思想、学识诸多方面,受益良多。古人说长兄代父,义尚于我,足以当之。大哥于2000年年底辞世,享年91岁。 谨就我所知的一些情况,略述于此,谨代序言,或为读其书而想知其人者所乐闻吧! 张义敬 2010年4月 回忆练拳六十年(代序) 张义尚 中国武术包括拳术、气功和各种器械。拳术是人类在原始蒙昧时期就用以御侮自卫的斗争技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人们深知体弱力薄,难以征服自然,赤手空拳,难以战胜强敌,因而逐渐积累了锻炼体力和利用器械的经验,这就是武术的起源。 中国拳术是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它源远流长,门派复杂,功深莫测,各有千秋,在历史上名扬四海,功绩卓著。今日来谈拳术,从御侮方面讲已经过时,但从健身方面讲仍不无价值。这里将我练拳六十年的经历和感受作一概略记述,敬请有关行家批评指教。 我幼年时体弱多病,受业师启发,向往拳术和气功,当时苦于无处问津,深感遗憾。十四岁那年,我进入县立高小读书,访知本县南岸王场(现属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拳师王鲁璠,并拜其为师,开始练拳。师擅长字门拳,主张练拳多不如专,贵在精练实用,在教授套路方面,只是一个正桩十六手;在教授裁手(亦称散手)方面,也只有五六个动作。我练了半年,兼习少林深呼吸法,竟使我那病弱的身体强健了起来,这真是一个奇迹。 开始练拳后,我接触了一些人,看到会拳术的人总比不会拳术的人强,与人较量起来总是占上风。我悟不出其中的科学道理,就决心对它作一些探讨。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我终于弄清楚了一般人所以敌不过会拳术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力气是分散的,不能集中受指挥,所以动作迟钝,当然也就谈不上如何制人、如何防护了。学有心得,使我对技击产生了兴趣,勤奋练了两年字门拳后,我不仅身体强壮了,技击本领也有了很大进步。原来班上我战胜不了的同学,可以一一制服了,即使受到三五个人围攻,我也可以从容应付了。 然而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我的一点功夫在强手面前不堪一击,对力大汉子粗的人也难操胜算。因而我亟欲继续提高拳术。十八岁那年,我有幸认识了梁平县的周之德先生,我真诚拜师,当即被列入门墙。周老师是内家拳法形意支派的金家功夫第五代正宗传人,我虚心受教,潜心钻研了七载,费了不少精力和金钱,终于把功夫学到了手。 我对金家功夫的总结是五个特点、两个秘密和两个缺点。五个特点是:,进攻如走路,自身随随便便,不摆任何架式,对方一点也看不出形迹;第二,打人不现形,对方尽管挨了打,甚至被击倒,但却不知道是怎样被打的;第三,逢人须夺位,以攻为守,守即是攻,不像其他拳种,把攻守分成两截;第四,拳出不空回,出手过后,如未能达到目的,不是收回再打出去,而是立即因势变换攻击手法,不给对方以喘息反扑的机会;第五,拳法变换无穷,不拘什么动作,都可以随对方的情势而不断变化,一直到对方溃败为止。两个秘密是:,练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疲劲、抖松劲、急劲、灵急劲到快利粘连随合劲,一气贯串,自然而然,练出真功。对于外家拳法利用外物,如插沙、举重、打桩板、掼沙袋等,则认为是吃人饭做牛活路,它虽然可以增长蛮力,但却把本身的灵活力练僵死了,于身体的健康与技击的巧妙都是南辕北辙、有损无益的,因而不采用那种使蛮力的练法;第二,教气功只有一开一合两个动作,但内中包罗万象,所有金家功夫的各种奥妙都涵摄在内,隐而不发。但这个功夫也有两个缺点:,不容易学习,难得真实受用,动作虽然简单,做得是否正确,外形上难以判断,任你怎样聪明,如不虚心接受名师真传,只能是有外无内,没有真功;第二是这个功夫技击性太强,真正练到了家,出手就会伤人,导致不良后果,历代传授,慎之又慎,故功夫难以广泛流传。 我在初中阶段,就开始看太极拳谱,当时我对那读起来还感到高深的论述却很感兴趣。初中毕业后,我到上海去读复旦大学预科(即高中部),恰好学校请了杨澄甫先生的嫡系传人吴云倬先生做太极拳教练,我当即参加了学习。由于我已有了一点儿内家功夫的基础,学习起来接受得快,领会得深。练了半年,脚下很明显的有了根劲,每盘架子后,身体很好舒适自在,精神特别清爽愉快,有即将乘风飞去、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一时期,我的拳技进展很快,功夫一天比一天不同。一年过后,老师就要我做助教辅导别人练拳。那时,我与人推手,已可以轻巧地把人平空抛出了。 不幸抗日战争爆发,我与吴老师分手后就音讯隔绝了。我除了自己重点地钻研太极拳,对形意、八卦也作了一些研究。此外,又学了一些其他的东西。这就把劲路弄乱了,自己明知不对,但总找不出科学的道理。直到1942年,从李雅轩老师学习,费了一年左右的探索,才又走上了正路。 现在,人们都知道太极拳是很好的养生健体运动,但相信太极拳有技击作用而且是不错技击的人是不多的。根据我现在的体会,太极拳不仅是技术,而且是艺术,它和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军事科学、唯物辩证法等,都是息息相关的。绝大多数拳种,用于与人搏斗时,都难免有盲目侥幸的地方。然而以太极拳与人较量时,人则是清醒的,能知己知彼,根据客观情势的变化采用合理的战术,沉着地利用对手的缺点和自己的优势集中力量,在最恰当的时机制服对手,没有丝毫盲目的动作,并且出手或轻或重,一任自己权衡,接近可以随心所欲。这就是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的太极拳技击的妙谛。这种技击本领是凭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松净、轻灵、缓慢、不断”等特殊练法,长时间磨砺出来的。太极拳讲“极柔软,然后极坚硬”,练时缓慢,而用时反而神速。它尊重客观法则,否定主观唯心,有深奥的哲理依据。但它和人们的普通常识——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不同,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太极拳、练好太极拳的人世不多见。 假如有人问我,太极拳与金家功夫比较,哪一个优选?我说,从养生角度上看,各有千秋;从技击角度看,太极拳比金家功夫更细微高妙一些。但要练到有一定水平,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不可讳言,太极拳也比金家功夫更难。 今天,武术在技击作用方面的价值已大大缩小,所以从技击作用着眼去练高明的内家武术如金家功夫和太极拳的人,可说是少见了。不过从另一角度看,如棋艺、书法、球赛等一样,你如倾心地去研习它、欣赏它,其中自有特殊的乐趣,使你得到人生稀有的享受。这也就是我已届八十高龄,还坚持不懈地练习和钻研拳术,并不断总结经验的原因。 我练拳六十年,只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即1938年回到忠县时,在当时的县国术馆表演过太极拳、剑和枪的技术,那是忠县武术界第一次见到太极拳的真面目。当时有不少人求教,但我没有大批教人。新中国成立后,我也只是偶然当众表演过拳术,仍未大批教人。但现在忠县内家拳的学人,大都或多或少和我有一些瓜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