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传播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网络传播心理学

28.42 4.9折 58 全新

库存25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申凡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02343806

出版时间2013-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1250060

上书时间2024-12-29

鸿运图书专营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申凡,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享有突出贡献津贴专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著有《当代新闻采访学》《采访心理学》《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媒介功能理论研究》《中国企业报研究》《传播心理与媒介社会》《当代传播学》《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史稿》等,主持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和两项省社科基金课题,承担过多项省部级项目,主持的课题2001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网络传播与网络传播心理
第一节 网络传播及其的类型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与要素
二、传播学类型划分不适应网络
三、网络传播类型的
第二节 心理学介入网络研究
一、心理学介入网络研究的背景
二、心理学介入网络研究的视点
三、网络心理研究的价值
第三节 网络与网络传播心理
一、网络传播心理学概述
二、网络传播渠道对传播心理的影响
三、网络传播符号对传播心理的影响

第二章 网络交往型传播心理
第一节 网络交往型传播及其心理过程
一、网络交往型传播的类型
二、网络交往型传播的心理过程
第二节 网络交往型传播参与者的心理
一、网络交往传播者的动机和观念
二、网络交往型传播者的人格
三、网络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心理

第三章 网络广场型传播心理
节 网络广场型传播及其介入者
一、网络广场型传播的特点
二、网络形式支持了网络广场型传播
三、网络广场型传播的介入者
节 网络广场型传播心理过程
一、网络议题及其生成心理
二、跟帖中的心理
三、“置顶”中的心理
四、议题消退中的心理
第三节 网络广场型传播心理效应
一、网络广场型传播从众心理效应
二、网络广场型传播者心理效应
三、网络广场传播沉默螺旋心理效应

第四章 网络组织型传播心理
节 网络趣缘组织中的传播
一、网络组织与网络趣缘组织
二、网络组织内的传播系统结构
三、网络趣缘组织对传统组织传播模式的改造
节 网络趣缘组织内的人际关系测量以现实班级群为参照
一、选择参照群的原因
二、测量维度的界定
三、实验假设
四、测量方法及实验设计
五、测结概括
第三节 网络趣缘组织运行及其心理
一、网络趣缘组织的形成心理
二、网络趣缘组织的产生与成员接纳心理
三、网络趣缘组织的规范执行心理
四、网络趣缘组织的决策及其心理
……
第五章 网络公告型传播心理(上)——网络新闻传播心理分析
第六章 网络公告型传播心理(中)——网络广告传播心理分析
第七章 网络公告心理(下)——网络传播心理分析
第八章 网络检索型传播心理

内容摘要

第一章 网络传播与网络传播心理

第一节 网络传播及其独特的类型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与要素

毫无疑问,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使用它检索文献,查阅资料,与人交际,讨论问题……这就是互联网上的传播了。网络传播就是网民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与收集信息的传播活动,它是人类扩展自身活动空间的一种新的创造性行为。

网络是一种传播工具,人们利用它使自己的传播具有了即时性、互动性、超空间性等优点,由此网民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友人对话,可以走进网络书库阅读,可以在网络社区中争论国事社情。正因为如此便捷,所以网络一经产生便迅速发展起来,马上就被千千万万人用来当作传播的工具。但是,网络又不是一般的传播工具,它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环境,无论是传播信息的传者还是受者都可以“走”进网络——上网活动,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展示自己,与人沟通,发表观点,讨论大事小事。在网络构成的世界里人人可以传播,人人也可以被传播,这同以传者为主导的大众传播媒体是不同的。那里是传者的地盘,受众没有多少人能登报,进入广播与电视之中。所以说,网络才使传播真正实现了“传者中心主义”的解体。

由此来看,网络传播的要素就有网民、网络环境、传播内容与传播过程。网民——是传播的主体。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可以在互动传播中随时转换角色。比如BBS上的聊天,QQ群中的谈话,论坛里的讨论,一个说完了,另一个来说。先前你是传者,后来你又成了受众。这就形成了自由、平等与互动的传播情境。

网络环境——既是传播的渠道又是传播的场合。互联网上的任何传播都是在某一网站、网页、栏目中进行的,在这里无论是留帖子、发邮件、播放视频,或是接受这些传播内容,都要在具体的网络项目中才能完成。而不同的网站、不同的网页、不同的栏目传播环境不同,往往传播的方式是有差异的。在这里既有物理的存在,技术的操作,又有网络传播主体的活动,是一个被叫作“虚拟社会”的传播环境。

传播内容——是传播的客体,是被网民符号化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出去与其他网民共享的东西。因而可以概括为信息加符号,也可以按其形式分为字符信息、音频信息、画面信息,还可以用事实与观点来概括。

传播过程——是由信源到信宿的信息传递过程。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融合性与网络传播的多重结构性,所以网络传播的过程具有复杂的程式:它既有即时的同步传播这种模式,突出了当场互动与反馈效应;又有延时的非同步传播模式,这就体现了滞后反馈的效应;它既有点对点的单一传播模式,又有点对面的发散传播模式;它既可以有文、声、画各自单独传播的形式,又可以有几种一起融合的传播形式。正是这多层次多样式的传播,极大地增强了网络传播的效果、覆盖能力,大大地增添了网络的无穷魅力。

二、传播学类型划分不适应网络

自从出现了互联网,传播学中的一些理论便受到了挑战。比如网络的分散性、大众参与性,就对大企t播中的“加兰1”用e左网络中的活用性提出了挑战。作为传播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传播层次(也叫传播类型)的划分,在网络状态下也遇到了十分尖锐的挑战。比如新闻网站上的互动平台,网民可以对新闻进行评论,其他网民又可以对其评论进行回复或跟帖,与此同时,又有更多数不清的匿名状态的网民在阅读着这些互动,这是大众传播还是人际传播?显然,按传播学的传统方法划分,前者是人际传播,后者是大众传播。同它一样的还有博客传播,在博客中内向传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就交织在了一起,很难用传播学已有的类型来划分它。




精彩内容
本书探讨了网络传播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包括网络环境给传播心理研究带来哪些新课题,网络传播主体在这一技术平台与虚拟社会的情境下发生了哪些心理变化,现实社会中的传播形态在网络中如何影响传播心理,各种传播关系上网后产生了何种变异并有怎样的心理效应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