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于涛方,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 2003年获得南京大学经济地理学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先后于香港中文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加拿大女王大学等进行访问研究。目前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行政区划促进会行政区划与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城市经济学科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和城乡治理与政策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编委。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多尺度空间规划与设计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吴唯佳 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空间规划”负责人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城市规划理事会常务理事 1993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95年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1996年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1997年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96年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工委执行委员,1999年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曾赴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大北京地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的战略研究,主持多项相关研究和实践项目,出版相关著作多部、发表相关论文数篇。
目录
第1章 知识统筹·尺度关联:小城镇规划设计课教学探索
1.1 新时期小城镇设计教学面临两大挑战
1.2 “知识统筹·尺度关联”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设计studio教学探索
1.2.1 “知识统筹”和“尺度联动”的studio教学框架探索
1.2.2 经济学等在地方一区域逻辑、特质判断等方面方法论应用
1.3 地方-区域尺度联动:战略-总体-专项-详规-设计-行动的空间规划教学探索
1.4 结论:小城镇规划设计studio教学中两个其他问题
第2章 畿辅地区安国市石佛镇总体规划
2.1 石佛镇:一个冀中南平原地区小城镇发展原型
2.2 模型构建、学理阐释:石佛镇小城镇规划专题研究
2.2.1 专题一:“京畿-山川”模型区域分析
2.2.2 专题二:新古典经济学模型视角的泵业产业集群研究
2.2.3 专题三:不确定性应对及收缩和异地城镇化聚焦的弹性情景模
2.2.4 专题四:人口及公共品供需专题
2.2.5 专题五:就近城镇化模型解释
2.3 方案一:国野之城——异地城镇化、精明收缩
2.3.1 总体规划战略
2.3.2 总体规划定位
2.3.3 总体规划目标
2.3.4 产业路径情景
2.3.5 总体规划规模预测
2.3.6 镇域空间规划
2.3.7 镇区空间规划
2.3.8 “城更像城,乡更像乡”的愿景设计
2.4 方案二:石佛3.0就地城镇化、精明演进的路径
2.4.1 为何就地城镇化
2.4.2 石佛3.0之路
2.4.3 总体战略:四集中+新要素吸引
2.4.4 镇域规划
2.4.5 镇区规划
2.4.6 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石佛镇区
2.5 学生课程感言摘录
2.5.1 陈婧佳:《最初也是最本心的表达》
2.5.2 邓立蔚:《游戏设计》
2.5.3 侯哲:《山重水复、渐入佳境》
2.5.4 马晗熙:《对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议》
2.5.5 孟祥懿:《“术”与“路”》
2.5.6 张东宇:《带着脚镣跳舞》
2.5.7 郑伊辰:《朝花夕拾·言近旨远》
2.5.8 朱仕达:《理性地走下去》
第3章 京郊周口店镇国土空间规划
3.1 小镇周口店:太行山浅山区的文化高地
3.1.1 区位特征——近京近畿、半山半城、亦城亦乡
3.1.2 上位规划新要求——浅山区:生态修复、文化旅游、空间管控
3.1.3 选题意义
3.1.4 课程进度介绍
3.2 聚焦“公共品和公共问题”视野的专题研究
3.2.1 专题一:从结构格局到三次资本循环的产业路径
3.2.2 专题二:从生态禁地到生态都市主义
3.2.3 专题三:从文化遗产到文化都市主义
3.2.4 专题四:存量改造的方法论框架和谱系构建
3.2.5 专题五:从市域、区域、镇域看空间与形态
3.2.6 专题六:从底线保障到SOD公服引导开发
3.3 周口店镇“国土空间规划”教学探索
3.3.1 定位、路径与结构
3.3.2 规划战略
3.3.3 镇域空间规划
3.3.4 片区空间规划
3.3.5 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
3.4 学生课程感言摘录
3.4.1 梁媛媛:《从ABC到XYZ》
3.4.2 刘赘:《如麦田间漫步》
3.4.3 李俊波:《从量变到质变》
3.4.4 王笑晨:《完全新鲜的空间规划》
3.4.5 王奕然:《仰望星空》
3.4.6 周雅青:《抓大放小、自主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新时期小城镇规划教学改革面临小城镇角色巨大分化的挑战。当前小城镇除了具有多样性、动态变化性外。 其角色也发生了转型和多样分化。在农业社会,小城镇的主要职能是集市。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后城乡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快速崛起,小城镇,尤其是中心城镇经济实力明显加强,助推国民经济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改革中接力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过程。于是出现了“小城镇,大问题”的精辟论断。随着市场经济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的角色也发生了分化,有些小城镇开始成为都市区和城镇化地区的一个关键功能组成部分,发挥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的积极功能,有些小城镇则开始相对回归乡村的维度,发挥着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职能。当前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存在若干关键问题:①传统上,小城镇规划主要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方法和内容来进行编制和实施。注重镇区、注重建设、注重生产、注重用地的扩张;轻视乡村、轻视非建设、轻视生活和生态、轻视用地的集约。②蓄水池、节流闸等社会目标下的资源配置失灵问题。许多地区的公共品、特色小镇建设及配置未能结合实际,造成库存、收益低等问题。 经济发展角色目标导向下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剧,包括集聚性问题、面源污染治理等问题。小城镇的环境结构(如大气、水源、绿地),资源结构(如土地、淡水、食物、能源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严峻。正是这种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对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中,在有肯定的同时,否定的意见开始多了起来。
第二,新时期小城镇规划教学面临新的规划制度和组织框架安排。201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进行调整。空间规划的编制体系、管理机构和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和调整,面对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发展形势。从纵向尺度层级关系来看,大家更加关注新的治理体系,从国家到省、地级市、县级市(区)的变革日益清晰;内容上,越来越注重底线思维、指标管控和考核;从规划体系上,强调多规融合,分层级规划,在大的结构问题、战略问题明晰的基础上,确定了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差异化考核三个重要方向,确定市场资源配置的根本性地位和角色。然而作为解决“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的重要单元——小城镇在本轮空间规划变革中。其规划方法论和技术工具尚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和不确定性。
这些都为小城镇规划设计studio教学带来了探索的可能和诸多挑战。其中包括方法论和规划设计知识跨学科原理的“知识统筹”的探索和挑战,又包括小城镇与乡村、小城镇与县城、小城镇与核心城市、小城镇与区域等“尺度关联”层面的探索和挑战。
……
主编推荐
"本书以清华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小城镇规划设计课教学成果为基础进行总结提炼,选取课程的两个点,一个在雄安新区的上游,一个在北京的房山区,这两个建制镇的选择具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背景意义。本书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可阅读性较强,适合高等院校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景观园林学等本科生;以及全国从事规划设计规划研究的从业者阅读参考。本书书稿中图片较多,部分章节有公式,文字较为简练,建议加工编辑注意整理好图片、公式和文字的关系。 "
精彩内容
《体国经野:小城镇空间规划》是在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2017年、2018年“小城镇规划设计课”的基础上,经进一步的系统化研究而成的。这两年的设计课对象都是建制镇,一个在雄安新区上游,是华北大平原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一个位于北京京郊浅山区,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是首都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一个独特样本。从国家城镇行政层级来看,建制镇的规划设计尤其特殊,有城市的属性也有乡村的属性。本书以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的教育为视角,一方面可以为建制镇层面的规划国家转向提供一个“鲜活”记录,如传统总体规划语境下的规划研究与规划关注,又如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的规划研究与规划关注;另一方面,可以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功能疏解、生态文明理念、文化遗产活化、城乡协调发展等特殊时空背景的畿辅地区小城镇转型发展进行展现。一定意义上,无论从规划还是从发展角度,建制镇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书适用于城市规划等专业高年级学生,可提高其对中国小城镇属性和变化的理解能力、对小城镇规划的研究能力、对空间设计表达的多学科理性分析与综合能力。
媒体评论
本书以清华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小城镇规划设计课教学成果为基础进行总结提炼,选取课程的两个点,一个在雄安新区的上游,一个在北京的房山区,这两个建制镇的选择具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背景意义。本书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可阅读性较强,适合高等院校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景观园林学等本科生;以及全国从事规划设计规划研究的从业者阅读参考。本书书稿中图片较多,部分章节有公式,文字较为简练,建议加工编辑注意整理好图片、公式和文字的关系。
第一,清华教学改革立项资助;第二,中国土勘院、中城院以及同济、天大等专家推荐;第三,教师因材施教、学生理性和灵性结合发挥的作品集;第四,顿悟般的“学生课后感言”摘录。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