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阴阳六病规律
¥
44
5.0折
¥
88
全新
库存99件
作者高建秋编著
出版社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43343344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3225157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 高建秋,1994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在工作于天津市静海区静海镇中心卫生院,曾任静海区陈官屯镇卫生院副院长、双塘镇卫生院院长、子牙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城关卫生院副院长等,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伤寒论》的研究。 "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概 论 3 一、《伤寒论》的沿革 3 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3 三、伤寒的含义 4 (一)伤寒病因的广义性 4 (二)伤寒类别的广义性 4 第二章 阴阳六病的含义 5 一、阴阳的含义 5 二、阴液与阳气的生理 5 三、阴液与阳气的病理 6 (一)太阳病的含义 7 (二)阳明病的含义 8 (三)少阳病的含义 8 (四)太阴病的含义 9 (五)少阴病的含义 10 (六)厥阴病的含义 11 四、阴阳六病传变规律 11 (一)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1 (二)阴阳六病传变规律 11 (三)合病、并病的含义 13 第三章 阴阳六病诊治方法 14 一、阴阳六病辨证 14 (一)八纲辨证 14 (二)辨证求病 15 二、阴阳六病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16 (一)阴阳六病辨证与八纲辨证实质是病与证统一的关系 16 (二)八纲辨证是阴阳六病辨证的前提 17 (三)阴阳六病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和具体化 17 三、阴阳六病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17 (一)阴阳六病辨证是六经辨证的高度概括 17 (二)六经辨证的局限及阴阳六病辨证的优势 18 四、阴阳六病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18 (一)阴阳六病辨证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概括 18 (二)卫气营血辨证是阴阳六病之阳明病辨证的丰富与发展 18 (三)卫气营血辨证的局限及阴阳六病辨证的优势 18 五、阴阳六病的治则 19 (一)太阳病治则 19 (二)阳明病治则 19 (三)少阳病治则 19 (四)太阴病治则 19 (五)少阴病治则 20 (六)厥阴病治则 20 (七)合并病治则 20 中篇 各论 第四章 太阳病证治规律 23 第一节 太阳病本证 23 一、太阳病中风表虚证 23 二、太阳病伤寒表实证 25 三、太阳病表郁轻证 25 第二节 太阳阳明合病 27 一、太阳阳明合病表寒肺热证 27 二、太阳阳明合病表寒心烦证 28 三、太阳阳明合病表寒脘痞证 29 四、太阳阳明合病表寒胃呕证 29 五、太阳阳明合病表寒热利证 30 六、太阳阳明合病表寒发黄证 31 七、太阳阳明合病表寒便秘证 32 八、太阳阳明合病中风筋急证 32 第三节 太阳阳明并病 33 一、太阳阳明并病肺热壅盛证 33 二、太阳阳明并病热利证 34 三、太阳阳明并病系在少阴之风水证 35 第四节 太阳太阴合病 36 一、太阳病系在太阴中风咳喘证 36 二、太阳太阴合病外寒里饮证 37 三、太阳太阴合病胸阳不振证 38 四、太阳太阴合病中焦虚寒证 38 五、太阳太阴合病饮停中焦证 39 六、太阳太阴合病水蓄下焦证 40 七、太阳太阴合病寒湿相搏证 41 八、太阳太阴合病风湿相搏证 42 第五节 太阳少阴合病 43 一、太阳少阴合病表实里虚证 43 二、太阳少阴合病表虚不固证 44 三、太阳少阴合病表虚身痛证 45 四、太阳少阴合病水气奔豚证 45 五、太阳少阴合病心阳不振证 46 六、太阳少阴合病下焦虚寒证 47 第五章 阳明病证治规律 49 第一节 阳明病热证 49 一、阳明病表里俱热证 50 二、阳明病热郁胸膈证 50 三、阳明病热痞胸脘证 51 四、阳明病热迫胃肠证 52 第二节 阳明病燥实证 53 一、阳明病胃燥内实证 53 二、阳明病小肠腑实证 54 三、阳明病大肠腑实证 55 四、阳明病脾约证 56 五、阳明病津枯肠燥证 57 第三节 阳明病蓄血证 58 一、阳明病下焦蓄血轻证 58 二、阳明病下焦蓄血重证 59 三、阳明病下焦蓄血缓证 60 第四节 阳明病水热内结证 60 一、阳明病悬饮证 61 二、阳明病结胸轻证 61 三、阳明病结胸重证 62 四、阳明病水热内结膀胱证 64 五、阳明病水热内结肝肾证 64 第五节 阳明病痰热内结证 65 一、阳明病痰热内结胸膈证 65 二、阳明病痰热内结心下证 66 第六节 阳明病湿热蕴结证 67 一、阳明病湿热蕴结肝胆、弥漫上焦证 67 二、阳明病湿热蕴结肝胆、弥漫三焦证 68 三、阳明病湿热壅滞大肠证 69 第七节 阳明太阴合病 69 一、阳明中寒证 70 二、阳明太阴合病上热下寒证 71 三、阳明太阴合病痰气痞证 72 四、阳明太阴合病痰食痞证 73 五、阳明太阴合病客气痞证 74 六、阳明太阴合病寒热痞证 74 第八节 阳明少阴合病 75 一、阳明病系在少阴热伤气阴证 76 二、阳明少阴合病热伤气阴证 76 三、阳明少阴合病里热外寒证 77 四、阳明少阴合病燥实伤阴证 78 五、阳明少阴合病热淋伤阴证 79 第六章 少阳病证治规律 80 第一节 少阳病本证 80 一、病因病理 80 二、临床表现 80 三、证候分析 81 四、治法 81 五、方药 81 六、方义 81 七、原文选录 82 八、按语 82 第二节 太阳少阳合并病 83 一、病因病理 83 二、临床表现 83 三、证候分析 83 四、治法 83 五、方药 83 六、方义 83 七、原文选录 83 八、按语 84 第三节 少阳阳明合病 84 一、少阳阳明合病津郁肠燥证 84 二、少阳阳明合病燥实证 85 三、少阳阳明合病热利证 86 四、少阳阳明合病燥热证 87 五、少阳阳明合病发黄证 88 六、少阳阳明合病热入血室证 88 第四节 三阳合病 90 一、病因病理 90 二、临床表现 90 三、证候分析 90 四、治法 90 五、方药 90 六、方义 90 七、原文选录 90 八、按语 90 第五节 三阳合病系在太阴 91 一、病因病理 91 二、临床表现 91 三、证候分析 91 四、治法 91 五、方药 92 六、方义 92 七、原文选录 92 八、按语 92 第六节 少阳病系在太阴 92 一、病因病理 92 二、临床表现 92 三、证候分析 92 四、治法 93 五、方药 93 六、方义 93 七、原文选录 93 八、按语 93 第七章 太阴病证治规律 94 第一节 太阴病肠胃虚寒证 94 一、太阴病胃寒饮逆证 95 二、太阴病中焦虚寒证 95 三、太阴病下焦虚寒证 97 第二节 太阴病肠胃寒实证 97 一、太阴病痰食积滞胃脘证 97 二、太阴病痰食积滞肠胃证 98 第三节 太阴病痰饮内停证 99 一、太阴病寒实结胸证 99 二、太阴病饮停中焦上冲心胸证 100 三、太阴病饮停中焦水渍入胃证 101 四、太阴病饮停下焦欲作奔豚证 102 五、太阴病风湿相搏证 102 第四节 太阴病血寒证 103 一、太阴病肌表血寒证 104 二、太阴病肠胃血寒证 104 三、太阴病血寒内实证 105 第八章 少阴病证治规律 106 第一节 少阴病本证 106 一、少阴病阴虚筋挛证 106 二、少阴病阴虚阳郁证 107 三、少阴病心气不足证 108 四、少阴病阴阳俱虚证 109 五、少阴病心阳不振证 110 六、少阴病心神不安证 110 七、少阴病亡阳惊狂证 111 第二节 少阴病热化证 112 一、少阴病虚热咽痛轻证 112 二、少阴病虚热咽痛重证 113 三、少阴病阴虚咽痛证 113 四、少阴病咽伤破溃证 114 五、少阴病阴虚火旺证 115 第三节 少阴病虚寒证 115 一、少阴病肌表虚寒证 116 二、少阴病血虚寒厥证 116 三、少阴病肢厥里寒证 117 四、少阴病胃寒饮逆证 118 五、少阴病中焦虚寒证 118 六、少阴病下焦虚寒证 119 七、少阴病下焦滑脱证 120 八、少阴病津血滑脱证 121 九、少阴病亡阳欲脱证 121 第四节 少阴病系在厥阴 122 一、少阴病系在厥阴虚寒戴阳证 122 二、少阴病系在厥阴亡阴戴阳证 123 三、少阴病系在厥阴里寒外热证 124 四、少阴病系在厥阴里竭外脱证 125 五、少阴病系在厥阴阴竭阳亡证 125 第五节 少阴病寒实证 126 一、少阴病寒实咽痛证 127 二、少阴病隔上寒饮证 127 三、少阴病饮停中焦证 128 四、少阴病饮停三焦证 129 五、少阴病留饮证 130 第九章 厥阴病证治规律 132 第一节 厥阴病上热下寒证 132 一、病因病理 132 二、临床表现 132 三、证候分析 132 四、治法 133 五、方药 133 六、方义 133 七、原文选录 133 八、按语 133 第二节 厥阴病肺热肠寒证 134 一、病因病理 134 二、临床表现 134 三、证候分析 134 四、治法 134 五、方药 134 六、方义 134 七、原文选录 134 八、按语 134 第三节 厥阴病胃热肠寒证 135 一、病因病理 135 二、临床表现 135 三、证候分析 135 四、治法 135 五、方药 135 六、方义 135 七、原文选录 135 八、按语 135 第四节 厥阴病阴阳易证 136 一、病因病理 136 二、临床表现 136 三、证候分析 136 四、治法 136 五、方药 136 六、方义 136 七、原文选录 136 八、按语 136 下篇 《伤寒论》释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4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15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92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11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37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41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44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59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273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276 主要参考文献 279"
内容摘要
全书共分为三篇,上篇为总论部分,叙述了《伤寒论》的沿革、学术渊源及成就,重点阐述了《伤寒论》的涵义、三阴三阳六病的涵义及其传变规律与诊治方法等,还论述了阴阳六病辨证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以及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等。中篇的各论部分,按分类编码的方式以三阴三阳六病及合并病为纲,以六病所表现的具体病证为目,将《伤寒论》112方所主治病证分别归类为三阴三阳六病或合并病,阐述其病因病理及证治规律,并选录《伤寒论》原文加以按语论证。下篇为《伤寒论》的释义部分,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为蓝本,以阴阳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阐释《伤寒论》398条原文所述病证之发生发展及诊治规律。
主编推荐
"随着中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当今世界疾病的纷繁复杂,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将希望的眼光投向中医治疗,广大中医学临床医师及相关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相关内容,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目前,《伤寒论》相关图书的市场需求较大,但市场上相关图书大多侧重于《伤寒论》与其他中医学经典著作的论述,较少有“伤寒论与六病”的相关书籍,难以满足相关从业者的需求。 本书内容全面、实用,论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便于理解和记忆。尤其是该书结合西医知识,更加便于读者理解,特别是对于低年资医师及相关专业医学生而言,是一本简明实用的参考读物,预期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
精彩内容
全书共分为三篇,上篇为总论部分,叙述了《伤寒论》的沿革、学术渊源及成就,重点阐述了《伤寒论》的涵义、三阴三阳六病的涵义及其传变规律与诊治方法等,还论述了阴阳六病辨证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以及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等。中篇的各论部分,按分类编码的方式以三阴三阳六病及合并病为纲,以六病所表现的具体病证为目,将《伤寒论》112方所主治病证分别归类为三阴三阳六病或合并病,阐述其病因病理及证治规律,并选录《伤寒论》原文加以按语论证。下篇为《伤寒论》的释义部分,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为蓝本,以阴阳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阐释《伤寒论》398条原文所述病证之发生发展及诊治规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