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读文化教育教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耕读文化教育教程

37.5 5.0折 75 全新

库存65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礼光主编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76325881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5元

货号13964883

上书时间2024-12-19

鸿运图书专营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项目一

中华农耕文明

任务一农耕文明造就中华民族

任务二农耕文明的“四大发明

任务三农耕文明的艺术呈现

任务四中华耕读精神

项目二

中国传统农业

任务一中国传统农业概述

任务二中国传统农业独特的风格体系

任务三中国传统农业的治理之道

项目三中国农耕习俗及农耕器具任务一农耕习俗

任务二传统的农耕器具任务三农民的健康思维

项目四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科技发展探索任务一中国农业现代化

任务二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任务三新中国农业科技探索

项目五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

任务一人与自然关系

任务二农业绿色发展概述

任务三农业绿色的未来发展

项目六中国农业的创新创造

任务一中国农业创新的特征与挑战

任务二中国智慧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任务三智慧农业将是中国农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项目七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

任务一中国乡村振兴概述任务二乡村振兴的内涵任务三农村经济建设

附录

国学经典100句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任务一农耕文明造就中华民族

农耕文明的含义

农桃文明,是指由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的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与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得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

农耕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除带来稳定的收获和财富,造就了相对富裕而安逸的定居生活外,还为进一步衍生出高雅的精神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如图1-1所示,在各自的世界里不断发展、演变,由于文明的巨大差异,也使这些人类在性格上和体制上出现了很多不同。在亚欧大陆的广阔土地中,大陆的北部形成了一条天然的草原地带,众多的游牧民族生活在此,并在大陆的南部及一此中部地区出现了一个个农耕区。从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及特点来看,农耕文明一直被认为比游牧文明更发达,这不仅是因为双方生存方式的不同,更为根本的则是农耕社会的发展进程始终要快于游牧社会。

从当时亚欧大陆各文明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繁荣昌盛之时,位于它们北方的游牧人正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农耕文明相对游牧文明有诸多方面的进步性,并且在这种进步性的长期影响下,农耕文明率先进人了国家形态。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类文明成果,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而演变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基础。

从历史上看,只有自然条件不能满足农耕的地方才会停留在游牧社会,凡是自然条件能够满足农耕的地方,一定会进化到农耕社会。从事农耕是古代人类实现定居的必然条件,而定居是一切繁荣文明产生的前提。

二、农耕文明的发现

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农业考古专家在中国都阳湖流域发现了距今12000多年的人类驯化野生稻的历史遗迹,这一遗迹的发现,对于中华文明、中国农耕文明的意义非常重大。

世界历史学界曾经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断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最晚。因为出现得最晚,所以才没有发生过文明中断现象。还有学者认为,四大古文明历史最长的应是两河文明,其发生文明断代的原因是它9000年的悠久历史。鄱阳湖流域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直接将中华文明的历史推到了12000年前。人类驯化野生稻的历史遗迹充分说明早在12000年前,中国已经进人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延续万年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思想动力。新时代不断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三、耕读与中华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是怎样养成的?中国文化与耕读又有什么关系?

显然,中国文化精神是历代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不断传承至今的结果。进一步分析思考会发现,文化精神属于形而上的内在思想,是中国文化拓展繁衍的内在动力,因此,每个人的贡献肯定有所不同。中国长期保持不变的社会分工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士农工商”。其中,“农”(耕者,农民或种田人)代表着勤恳劳作的老百姓,而历朝历代的“士”(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掌握知识的阶层)一直担负着主导文化精神的角色,因此,中国文化精神的养成就与“耕”“读”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也可以把中国文化精神的形成过程概括为“耕读养精神”。

进一步分析会发现,“耕者”和“学者”对养成中国文化精神的贡献也有所不同,继而形成不同的分工。这是由他们两者本身的禀赋优势决定的。耕者长于实践,学者工于构建思想。两者都有自身的精神追求,但主要由学者加以概括总结提炼并“升华”到“精神”的高度。因此可以说,耕读养精神,学者总其成。

需要指出的是,学者在凝练中国文化精神的过程中,也不仅仅局限于思考一途。先贤在“四书”之一的《大学》中条分缕析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是儒家设定的学者要毕生为之奋斗……



精彩内容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耕读教育的相关知识,共分为7个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中华农耕文明、中国传统农业、中国农耕习俗及农耕器具、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科技发展探索、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中国农业的创新创造、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等。本书采用文字、图和表相结合的知识表现方式,方便教学和自学。为更加突出教学重点,每个项目前均设置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和项目导读,对本项目内容进行重点提示和教学引导;文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扩展阅读,对相关内容和重点进行解析;每个项目后均配备耕读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耕读小结以学习重点为依据,对各项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耕读思考以思考题的形式,更深层次地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