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教育与人”的哲学探索
¥
41.48
6.1折
¥
6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冯建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64172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9543109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冯建军,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带头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学原理》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主持承担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出版《当代主体教育论》《生命与教育》《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教育研究》《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教育的人学视野》《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等专著,主编及参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回顾与展望》以及《当代教育原理》《现代教育学基础》《教育哲学》等高校教材,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五十余篇被很好不错报刊二次转载,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一、二等奖。
目录
第一章 教育人学导论
一、教育哲学的“人”与人的“教育哲学”
(一)哲学: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二)人性观:教育哲学的核心
(三)教育哲学中“人”的失落
(四)人的自觉与教育哲学的人学使命
二、作为学科的教育人学
(一)何谓教育人学
(二)教育人学的学科性质
(三)教育人学的主题
(四)教育人学研究的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成论教育人学范式
(一)本体论本质主义人学范式及对其的反思
(二)实践生成论人学范式的提出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成论人学范式下的人性观
第二章 走向人的教育
一、向着人的解放的目标迈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价值 取向回顾
(一)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冲破教育的政治化, 确立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
(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教育对人的发现
(三)21世纪初:教育对人性的彰显
二、回到“人”:世纪之交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共同主题
(一)教育本质研究的人学视野
(二)教育目的研究指向真正的“人”
(三)教育功能研究转向本体功能
(四)以“人”的方式研究“教育与人”的关系
三、回归“真实的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哲学
(一)教育对“人”的回归
(二)认识“真实的人”
(三)基于“真实的人”的教育观念
四、教育成“人”:依据与内涵
(一)类生命:人之为人的根本
(二)交往实践:类生命的生成机制
(三)教育:成“人”之道
五、人性视域与教育之道
(一)人性假设与教育学之“基”
(二)人性困境与教育之“惑”
(三)人性解放与教育之“道”
第三章 主体与教育
一、社会形态与主体嬗变
(一)“人的依赖关系”下人的发展
(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发展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的发展
二、群体主体与依附性教育
(一)群体、群体主体与群体主体性
(二)古代社会的依附性教育
三、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
四、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一)从主体性到外在的主体间性
(二)从外在主体间性到内在主体间性
五、从主体间性到他者性
(一)对主体间性的质疑与批判
(二)他者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师生关系:非对称的责任关系
六、从他者性到公共性
(一)公共性:共生体的主体间性
(二)他者性承认:走向共生主体的公共性
(三)公共性中的主体间关系:共在、共生、共育
(四)培育公共性
第四章 生命与教育
一、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对以往认识“人”的方式的反思
(二)人是双重存在的复杂生命体
(三)教育因生命而发生
二、回归生命:教育的价值选择
(一)“工具性教育”质疑
(二)教育“轴心”的转换
(三)回归生命的教育
三、生命特性与教育诉求
(一)生命的特性
(二)关注生命的完整性
(三)凸显生命的灵动
(四)张扬生命的个性
(五)唤醒生命的自觉
四、生命化教育的原则
(一)自然性原则
(二)自主性原则
(三)体验性原则
(四)生活化原则
(五)个性化原则
第五章 公民与教育
一、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
(一)成为公民: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身份认同:公民身份的重要组成
(三)公民教育:公民身份的“再造”与“创造”
二、多元公民身份
三、个体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四、国家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一)国家认同的内涵与构成
(二)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挑战
(三)应对挑战的国家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五、社会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一)社会公民身份认同的对象:公民“社会共同体”
(二)社会公民身份认同的核心:公共精神
(三)培育公民公共精神之路径
六、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第六章 教育承认正义与美好教育生活
一、教育正义:从关注“分配”到关注“承认”
(一)两种不同的正义及其关系
(二)教育分配正义及其局限性
(三)教育承认正义及其实现
二、不羞辱:教育承认正义的底线
(一)教育羞辱及其危害
(二)不羞辱:正派教育的要原则
(三)不羞辱的局限及其超越
三、人的尊严:教育承认正义的追求
(一)尊严何以成为教育的价值规定
(二)人的“未完成性”是尊严和教育的共同源泉
(三)教育提升人的尊严
(四)教育培养人有尊严生活的能力
(五)教育过程必须是有尊严的
四、创造新时代美好教育生活
(一)美好教育生活: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美好教育生活的价值规定
(三)创造美好的教育生活
精彩内容
教育人学是教育哲学的当代形态,它以教育中完整的人为对象,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教育的问题。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分析批判了传统教育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人的失落。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成论代替传统本体论,从社会历史实践中人的存在规定出发,回到“具体的人”,回归教育的本真。
本书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与趋势,探讨了主体与教育、生命与教育、公民与教育、教育承认正义与美好教育生活等新时代的教育人学主题,确立教育人学的思想,并以教育人学思想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新时代教育改革必须回归育人初心,回归教育本真,确立人是教育的原点,坚持育人为本,唤醒主体生命自觉,激扬生命潜能,培育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本书以人学视野审视教育问题,建构教育理想,适合于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教育工作者阅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