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与智慧城市空间组织
¥
57.2
6.5折
¥
88
全新
库存18件
作者席广亮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ISBN9787100196260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1045999
上书时间2024-12-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席广亮,男,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时代的流动空间、智慧城市规划。主持、参加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等研究课题10余项,在《Citi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刊》、《城市发展研究》等中英文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创新》、《非洲城市化建设研究》等著作三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居民线上线下消费活动互动作用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的影响机理研究(41701178)”、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电子商务对城市居民行为活动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以南京为例(BK20170639)”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网上银行对城市居民行为活动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2010年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2011年获华南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奖,2016年获得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2017年获得《地理研究》编辑部十佳新锐作者奖。
目录
章 引言
节 信息时代城市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空间组织理论回顾与新进展
一、传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进展
二、流动空间与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组织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流动性与智慧城市
一、流动性
二、智慧城市
三、流动性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第二章 理论基础
节 信息时代的时空观与流动性
一、信息技术作用下的时空间和距离
二、信息时代的时空压缩与流动性
第二节 城市流动空间的要素系统
一、传统城市空间的要素系统
二、信息时代流动空间的要素系统
第三节 流动空间的组织形态与特征
一、流动空间的系统组织结构
二、流动空间的形态要素
三、流动空间的类型构成
四、流动空间的特征
第三章 信息时代空间相互作用机制
节 新的流动范式:空间的融合与粘性流动
一、新的流动范式
二、虚实空间的互动融合作用
三、粘性流动作用下的时空观
第二节 流动性作用下的场所功能转型:地理根植性与空间积累
一、要素流的地理根植与场所依赖
二、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地方化:场所的空间积累
三、场所提升与功能转型:流动空间的整合
第三节 场所的流动:远程控制与空间再生产
一、远程控制作用
二、场所的空间再生产
第四节 流动空间的空间效应:结构重构与形态变化
一、空间集聚与扩散变化:空间极化与分散化
二、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多中心与网络化
三、智慧城市形态与空间转型
……
第四章 信息时代的流动性分析与评价
第五章 基于流动性的智慧城市组织模式
第六章 智慧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流动性特征
第七章 基于流动性的智慧规划与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主编推荐
本书立足于信息时代城市要素流动性变化,架构信息时代的智慧空间组织理论框架,通过居民、企业、公共服务流动性评价,来探索基于要素流动性的智慧空间组织模式与形态。
精彩内容
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城市流动性与智慧城市空间组织》一书探讨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企业、公共服务等要素流动性的影响,以及围绕流动性所建构的流动空间在智慧城市空间组织中的作用,提出基于流动性和流动空间的智慧城市空间组织框架,研究智慧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与形态,提出智慧城市空间规划策略建议。主要围绕以下四部分内容开展:(1)构建流动性与智慧城市空间组织的理论框架。分析信息技术对时间、空间和距离的影响,探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时空压缩、时空限制变化,以及信息技术对城市流动性系统的影响作用;分析信息时代的各种活动流、网络活动和智能空间等要素,探讨信息技术引起的基础设施要素、城市场所和节点等传统空间要素变化;提出从“流动性”到“流动空间”的智慧城市空间组织的理论框架。(2)分析信息时代空间相互作用机制,探索不同的流动性测度和评价方法。分析从 “流空间”到“流动空间”过程中场所空间的融合与粘性流动变化,探讨流动性要素的地理根植作用和在场所空间中的积累作用,分析在信息时代的远程控制和空间(再)生产对场所的流动再造作用。从空间可达性、活动强度和空间活跃度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居民视角的空间流动性评价;研究信息时代企业的流动性与空间组织模式,分析全国和区域尺度的企业流动性和网络特征;探讨基于个体需求的弹性服务供给方法,提出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流动服务模式。(3)研究基于流动性的智慧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与结构形态。建立“技术—居民—企业—活动—空间—制度”的智慧城市流动性系统,分析智慧城市流动性系统的组织层次和内容,并探讨智慧城市流动性系统的要素耦合、时空协调与布局优化;研究公共服务的共享模式等智慧城市空间流动与组织模式。提出基于生命有机体的智慧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围绕信息、交通、资本等要素的流动与循环,整合作为智慧城市大脑的运营管理中心,以及智慧社区、智慧商业中心、智慧园区等智慧功能区;分析不同层面的智慧功能区、要素流和节点,以及这些构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4)提出智慧城市空间规划策略与建议。从信息技术对居民、企业和公共服务等不同主体影响,以及流动性、流动空间等理论视角,结合流动性评价和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形态结构,重点从动态监测、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共享与流动等方面探讨智慧城市空间策略。
媒体评论
探索城市空间的智慧大脑!
本书立足于信息时代城市要素流动性变化,架构信息时代的智慧空间组织理论框架,通过居民、企业、公共服务流动性评价,来探索基于要素流动性的智慧空间组织模式与形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