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活中的

23.18 6.1折 38 全新

库存10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学成著

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ISBN9787506069809

出版时间2013-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11725568

上书时间2024-12-18

鸿运图书专营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



 
 
 
 

作者简介

冯学成,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十余部。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晨钟暮鼓中的反思——代前言

1.走出困惑,人生并非无可奈何

2.因病而取,随你!

3.心灵的图表

4.四谛、八正道、与现实的人生

5.佛说十二因缘

———生命之流和生命之链

6.戒·定·慧三学的时代意义

7.性格·情趣·现实

8.人生的轨迹——命相学禅观

9.明心见性与意识的颠峰状态

10.打开灵魂之眼,使向上望

11.直指人心,寻找精神的原点

12.在生活中参禅和习禅

13.三玄三玄要趣谈

14.把握失去平衡的世界

15.廓清天地的狮子吼

——临济“喝”的启示

16.参禅方法举要

17.面对生死时的超然和自在

18.进入大道的门户

19.老庄易禅杂谈

20.生活中的大圆满法

后记



内容摘要

 《生活中的大圆满法》:

 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多变的。“食色,性也”只是人生最基本和最根本的需求。推衍开来,衣食住行、学习工作、功名富贵都是人之欲也。这些是每一个人的恒常需求,原本天经地义,没有什么不好之处。但就在这些需求之中,人们总避免不了钩心斗角。小的普遍存在于人们之间的“肚皮官司”,大的到国际间的经济战、炮火战。钩心斗角、矛盾是非不是君子之所为,这是在道德伦理上讲;忧心憧憧、疑惧不安、暴躁易怒等则属于心理失调,心态失衡。社会是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个人是为其内心所主宰的,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制于理性,也受制于欲性,在某种量度之上,更受制于他的心理潜意识的状态。在西方社会中,几百年来被视为神圣的、主宰一切的人的那种理性,现在越来越感受到人的那个心理潜意识的压力。在法官们的案卷中,理性屈从于心理潜意识的现象,甚至比屈从于欲性的还要多,这引起心理学家极大的关注。在心理学、心理分析学有长足发展的今天,对人的行为,更多地被纳入了心理潜意识的领域来研究,心理分析和咨询也就异军突起。

 当代心理分析大师佛洛姆说:“心理分析是西方人道主义同理性主义的结晶,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对人心中的种种黑暗力量之追求的表现,这些黑暗的力量逃出了理性主义的掌握。更进一步回顾,则我们见到了希伯来的伦理,是一门科学性的治疗学之精神上的源泉。”这是佛洛姆对心理分析百年来发展的一个总结。心理分析学家认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文化危机,这种文化危机,导致了人的精神的危机。这种危机,因工作和生活的机械化、单一化及与社会和自然的隔离、疏远而愈加严重。一方面是因富裕和福利社会必然导致的懒散与无能;另一方面是因无情的竞争、危机所带来的紧张与不安。再加上从笛卡儿之后,西方社会思想的进展,使理性与情感分离,西方社会的人们认为只有理性才是合理的,而情感及其他非理性的精神内容则是不合理的。

 人原本是有情感和理性的动物,照西方社会之规划,人的精神就被分割成理性和非理性的两部分,理性必须控制非理性,至少应如交通警察一样,监督和指挥精神中来来去去的过客,尽管其中有许多不该它管和它管不了的东西。同时,理性和情感、意志、欲望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一样,本来是一体精神的不同功能及其表现形式。一方对另一方强制的压迫,必然会引起精神自身的紊乱,理性自身也会感到劳累——警察也应有下岗休息的时候。这样必然会对精神——心理上造成重大的伤害,以至心理失调和心态失衡。中国人将精神喻为“心地”,在这一片精神土地中,什么种子都有,天知道在复杂多变的气候中,这片土地会长出什么花花草草来。理性作为这块土地的园工,真的就那么尽善尽美,不会摧残其中的生机吗?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理性是唯一的吗?这是西方心理分析、意志哲学、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及各种非理性主义学派在本世纪内对理性主义提出的质疑和挑战。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物质生产的极度发展对地球生态及人类所造成的威胁,都是理性一意孤行的结果。理性并不能消除欲性,反而使欲性膨胀到了不能令人忍受的程度,是为欲性装上了翅膀。

 现代的心理分析发展,已经和佛教的禅宗搭上了线,并把禅宗的灵动、飘逸和泰然等境界,作为心理治疗的高层目的。这种联系,对于杰出的心理分析家们来说,其前景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一条,即佛教唯识学与心理分析更为接近,若把唯识学作为中间环节,就会与世间的心理分析相得益彰,再以禅宗的“向上”来升华,这样,心理分析这一门学科基础才会更为坚实。不过学问归学问,对佛教来讲,更切实重要的却是实践,而且是落实在个人身上的实践。

 人在认识外部事物的同时,必须对人自身进行认识。但西方对人的认识,历来是把人作为物化的对象来认识,对人的精神、心理的认识也常常落人这种程序。心理分析认为,人的认识只不过是人的意识中的一小部分,即明了意识或显意识而已,而人的意识中还有绝大的部分并不进入明了意识,它们处于明了意识的阴暗面,即负面,在暗中支配着人的整个精神、心理的活动,乃至整个人的行为。对这一不为明了意识所认识的意识,心理分析称之为无意识。他们认为,无意识是非善非恶的,非理性又非非理性的;无意识是整个的人,是全部的人,既包括了人的社会性、更显示了人的自然性;而明了意识则只能显现人的社会性,并受到历史文化和现在的环境的限制等等。

 熟悉佛教唯识学理论的人很容易在其中发现这些陈述在佛教中绝不是新鲜事,心理分析所谈到的意识、明了意识,在唯识学中,第六识正好与它相应。而心理分析所谈到的无意识,在唯识学中,第八识也正好与它相应。不同的是,心理分析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穷西方理性之能对现代人的心理、意识作了大面上的总结,也很生动和精彩。而佛教唯识学则是从整个人生宇宙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包括了三世因果)用佛教专门的知识,对整体性的人和个体之人都作了深入细腻的、确定性的分析,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非心理分析可比。心理分析不过百年的历史,而佛教的唯识学则经历了至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并且不知有多少著名的高僧在其中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实践而总结出这一套精深的实践学说。

 ……



精彩内容

本书作者以古代哲学的思想,针对现代社会和人生而创作的一本普及型小册子。本书可使读者知道如何自我完善人格,懂得身、心、性、命四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明了“生活中的大圆满法”的门路,明白人生并非“无可奈何”。读本书,读者将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情趣,并体验到“禅悟”的喜悦滋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