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翻译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诗歌翻译论

61.75 6.5折 95 全新

库存29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东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ISBN9787100206686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5元

货号11619641

上书时间2024-12-18

鸿运图书专营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东风,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山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翻译界知名学者,著有《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和译者的文化态度》等多部专著,并发表论文上百篇。



目录

第一部分 文史篇

 第一章 中国百年西诗汉译反思

 一、当历史被问题化

 二、当断代被问题化

 三、当偶像被问题化

 第二章 西诗汉译的范式更迭

 一、佛经的范式

 二、胡适的范式

 三、闻一多的范式

 结语

 第三章 误区形成的误导

 误区之一:理念上的矛盾

 误区之二:语言上的误解

 误区之三:语体上的错位

 误区之四:体裁上的失配

 误区之五:诗律上的无措

 误区之六:功能上的混乱

 结语

 第四章 被操纵的诗歌翻译

 一、五四时期西诗汉译是诗学诉求,还是意识形态诉求?

 二、新诗诗体是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吗?

 结语

 第五章 诗歌翻译与中国新诗的形成

 一、为什么在中国新诗中除了自由体之外,看不到别的西方诗体?

 二、新诗运动的《新青年》翻译了什么西方名诗?

 三、是先有原创白话新诗,还是先有白话译诗?

 四、白话自由诗真的是胡适“最早”吗?

 五、思考

 第二部分 诗学篇

 第一章 拍子的翻译:以逗代步

 一、格律的纠结

 二、节奏的理据

 三、量化的尺度

 结语

 第二章 以逗代步的可行性验证

 一、重译《哀希腊》

 二、重译《西风颂》

 第三章 调子的翻译:以平仄代抑扬

 小引: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盲区

 一、英汉诗歌节奏的结构比较

 二、英诗汉译的声律对应策略:以平仄代抑扬

 三、诗歌翻译的难度量表

 结语

 第四章 以平仄代抑扬的可行性验证

 一、再译《西风颂》

 二、在自由诗中的应用

 结语

 第五章 诗意与诗意的翻译

 一、诗意的生成

 二、诗意是诗形对情意表达的诗化效果

 三、诗意来自于诗歌中专享的文学性

 四、意象还需诗化才可凝聚起诗意

 五、译诗也应有译诗的诗意

 结语

 第三部分 译者篇

 第一章 刘半农:诗体的纠结

 一、刘半农译诗的三个阶段

 二、韵体-归化翻译时期

 三、散体-自由化翻译时期

 四、歌体-准异化翻译时期

 结语

 第二章 朱湘:节奏的牵挂

 一、朱湘翻译的一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二、对朱湘译诗的误读?

 第三章 朱生豪:莎剧的再生

 一、To be or not to be

 二、引申还是不引申

 三、重组还是不重组

 第四章 查良铮:自由的诱惑

 引言

 一、韵脚的设置

 二、节奏的营造

 三、诗行的建构

 四、意象的重生

 五、美玉的微瑕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第一章中国百年西诗汉译反思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过去一百多年了。五四运动启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模式,它最大的功绩莫过于文化的启蒙。这并不是说没有五四运动,中国就没有自己的文化,而是说因为五四运动,我们得以睁眼看世界的文化,并让民族的文化逐步融入世界文化。从此,中华民族的心胸就逐渐有了一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于是,随着五四运动,我们的文化逐步开始了全面的升级换代:语言,从文言走向白话;小说,从古典走向现代;戏剧,从说唱走向话剧;诗歌,从格律走向自由;女人不再裹小脚了,男人不再梳长辫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诗歌汉译活动始于1918年,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将起始时间定格在1918年,原因主要是那年2月的《新青年》四卷二号上发表了第一首用白话自由体翻译的西方诗歌,即周作人翻译的古希腊诗人谛阿克列多思(Theokritus)的《牧歌》。一改该刊一直用中国古体诗文体翻译西方诗歌的惯例,此后《新青年》上发表的诗歌译文就迅速转用白话自由体。很快,这一新型的诗歌翻译文体席卷中国文坛,中国的新诗运动应运而生。虽然在1918年之前,已有零星的西诗汉译发生,但从现代性的意义上讲,1918年是一个无可非议的起始点。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诗的产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而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翻译密不可分。五四运动已经一百又二年了,回顾西诗汉译的百年历程,会让我们可以更冷静、更客观地来分析这段历史。

传统的史学研究多是简单地按线性时间顺序研究特定时段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但自从西方学者在史学的研究中引入谱系学的方法论之后,当代史学研究就越来越多地从谱系的角度来展开。哲学意义上的谱系学研究具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其传统主要始于尼采。尼采的谱系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颠覆,常用历史事实的偶然性和复杂性来颠覆人们当下的某种共识。福柯进一步发展了尼采的谱系学,在谱系研究之中加入了知识考古的理念;晚年又以“权力——知识——身体”的三角关系来展开谱系学分析,取代了早年的“知识考古”的方法。福柯的谱系学是一种相对温和的历史研究方法论,更多的是问题导向,以“权力——知识——身体”的三角关系来对知识体系展开研究,注重对康德所说的“可能性条件”(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Kant1998234)的发掘、分析和思考,进而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中寻找形成这一可能性所需的条件。于是,在知识考古式的史料发掘中,这样的谱系研究就会聚焦一些与某种可能性相关联的一些偶然的和复杂的因素,并对这样的因素展开哲学高度的分析。

把福柯的谱系学应用于诗歌翻译史的研究,“权力——知识——身体”的三角关系中的“身体”就具体化为了译者的身体体验。也就是说,用谱系的方法考察诗歌翻译史,就是梳理“权力——知识——译者”之间的三角关系,而在对译者的研究中,译者的身体体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所译将成为译者的身体体验的重要参照,因而也将成为揭示译者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翻译认知过程。

福柯所说的权力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国家统治工具,抑或一部分人或组织影响、控制、支配其他人或组织、集团的能力和力量,而是一种关系,一种以网络形式运作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在社会中无所不在,因此权力具有生产性。人在社会中都具有不同的生产性,具有不同生产性的共同体就形成了权力关系。以诗歌翻译而言,诗歌译……




主编推荐

本书从诗学的角度来研究西方诗歌的汉译,既有对百年西诗汉译的历史的梳理,也有对诗歌翻译方法现存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对于重新评估西方诗歌对中国白话新诗的影响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对于改进西诗汉译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精彩内容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西诗汉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诗歌翻译论》从诗学的角度对西诗汉译展开批评性研究,重新审视和梳理这段历史,尤其是五四时期的西诗汉译,探讨了西诗汉译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关系,展示诗歌翻译范式的更迭与方法的进步,分析诗歌翻译中存在的诗学问题及其对中国诗歌文化的影响,提出改进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并将理论上的探索验证于实践,旨在提出更符合诗学理念的诗歌翻译方法,构建西诗汉译的翻译诗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