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悲歌红楼梦
¥
44.64
6.2折
¥
72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曾扬华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52035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2元
货号9632513
上书时间2024-12-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曾扬华,1935年出生,江西泰和人。1959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退休。出版著作有:《<红楼梦>新探》《漫步大观园》《<红楼梦>引论》《钗黛之辨》。与人合作有:《<红楼梦>校注》《<西游记>校注》及其他著作数种。曾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现任《红楼梦学刊》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目 录
?
序 001
?
说不完的《红楼梦》 001
?
《红楼梦》的“朝代年纪” 008
?
《红楼梦》是“淫书”吗 012
?
瑶华为什么不敢看《红楼梦》 017
?
从“末世”感,到《好了歌》 020
?
《红楼梦》与“味” 025
?
《红楼梦》的书名 038
?
《红楼梦》的“楔子” ——前五回 047
?
谈“红楼梦曲” 052
?
为贾雨村说几句好话——兼谈“护官符” 060
?
在“虚热闹”的后面 066
?
从“戌初”到“丑正三刻” 072
?
“魇魔法”与嫡庶之争 078
?
空空道人与三教合一 083
?
女性的颂歌 089
?
贾宝玉及其“狂” 095
?
“怕读文章”与“杂学旁收” 100
?
从贾宝玉与北静王说起 105
?
从《姽婳词》到《芙蓉诔》 109
?
宝玉出家 117
?
他为什么想杀林黛玉 123
?
且说林黛玉的“小性儿” 126
?
林黛玉与“戏子” 133
?
林黛玉的生日 137
?
林黛玉有“影子”吗?有几个 140
?
四只“凤凰” 144
?
从“红香绿玉”到“怡红快绿”的背后 148
?
说“金”道“玉” 153
?
“冷雪”与“热毒” 158
?
这,才是真正的薛宝钗 161
?
薛宝钗“总远着宝玉”吗 167
?
宝钗理家 171
?
在王夫人与花袭人之间 176
?
呆霸王的另一面 182
?
《红楼梦》里巧伪善的人 185
?
莺儿为何不去倒茶 192
?
请注意“莺儿他娘”与老叶妈 197
?
王熙凤是何许人也 202
?
王熙凤的才 207
?
王熙凤和钱 213
?
王熙凤和洋货 220
?
“癞蛤蟆”为什么“想天鹅肉吃” 224
?
“老鸹窝里出凤凰” 227
?
是真名士自风流 233
?
贾迎春与《太上感应篇》 238
?
处在“槛外”与“土馒头”之间的妙玉 243
?
大观园里的“岁寒三友” 248
?
在“槁木死灰”覆盖的下面 254
?
为什么要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260
?
一个“嫖了男人”的奇女子 264
?
“老祖宗”与宗法制 270
?
贾母的烦恼 274
?
贾母与史湘云 281
?
王夫人与林黛玉 287
?
贾赦和邢夫人 292
?
“酷喜读书”的贾政 296
?
话说周姨娘 302
?
贾环的悲剧 305
?
贾蓉,耻之尤 311
?
刘姥姥的三部曲 317
?
小红和贾府的大、小丫鬟们 322
?
晴雯的骨头 329
?
从袭人吃“窝心脚”谈起 334
?
请看这只“没嘴的葫芦” 338
?
藕官与菂官 344
?
赖嬷嬷这一家子 348
?
“嗔莺咤燕”声中的重要信息 355
?
《红楼梦》里的人物姓名 361
?
大观园在哪里——“苇坑”站牌的启示 367
?
是天足还是“三寸金莲” 371
?
后四十回、续书及其他 377
?
薛宝钗与郑恒 382
?
每个人物都是主角 387
?
曹雪芹好说反话 391
?
“不见后文,不知此笔之妙” 395
?
不写之写 399
?
言在此而意在彼 403
?
一声两歌,一手二牍 407
?
“闲笔”不闲 410
?
“点睛”之笔 414
?
内容摘要
主编推荐
1)红学家曾扬华教授的赏析专著;
2) 全书由70多篇文章组成,篇篇短小精悍,内容涉及广大红学爱好者所关注的种种问题;
3)可以作为了解《红楼梦》的导读,亦可进行研究学习;
4)语言轻松明快,可读性强;
5)装帧雅致、版式舒朗、阅读舒适。
精彩内容
《末世悲歌红楼梦》是红学家曾扬华先生的赏析专著。全书由70多篇文章组成,篇篇短小精悍,内容涉及广大红学爱好者所关注的种种问题,集中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作者以慎密细致的分析、平实朴素的语言阐述了这部“说不完的《红楼梦》”,摒弃了学术著作言语晦涩、艰深难懂的缺点,使得本书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可成为广大读者阅读《红楼梦》的导读。
媒体评论
“漫”也者,似漫不经心而实精心,似非着力而又着力,似谐而庄,笑中有泪,“正经学问”外又一独立王国也。“画”之有 “漫”, “有插科打诨”,武术之有 “猴拳”“醉拳”,凡此种种,无不是的。若著述之 “漫”,则又纵横开阖,无格可循。换言之,古典小说的漫话,既非金圣叹式的评点,而又具有评点的趣味;绝非胡适式的考证,而又带上考证的深度;不同于王国维式的评论,而又处处显出评论的力量。按人物之头颅而制帽,视事件之是非而予夺,有《春秋》之微言,无腐儒之缪柱,浅者自见其浅,而深者则自见其深。至于文字形式,则更不拘一格,谓之小品也,谓之“野狐禅”亦可,或如师友晤对,或似书礼往来,平凡之中,偶有警语,闲扯之际,忽现闪光:此便是所谓“漫话”。
——诗词评鉴*人 刘逸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