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罗家伦
¥
25.62
6.1折
¥
42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罗久芳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8540
出版时间2012-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8097068
上书时间2024-12-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罗久芳编著的《我的父亲罗家伦》是一部亲情回忆录。所记述的罗家伦,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曾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是为我国现代教育做出很大贡献并产生极大影响的教育家。罗家伦的女儿以她历史学家的丰富积累和真挚的感情写出的这本父母亲的回忆录,以作者回顾为主线,附带各个时期父亲罗家伦和母亲张维桢以及他们同时代人的回忆文字,生动详实地全面地展示了罗家伦与夫人张维桢不平凡的一生。书中收进珍贵历史照片和墨迹70余幅,不少是首次与读者见面。
作者简介
罗久芳,1934年生于南京,长于重庆。1948年出国,在印度和澳大利亚念完高中,1955年悉尼大学文科毕业。同年入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主修近代史。1956年获硕士学位,1958年获博士侯选人资格。曾任密大中文系助教,华盛顿大学远东学院研究助理。七十年代起开始整理乃父遗稿,文物,协助出版《罗家伦行生文存》工作。1977-1997年任职州立西雅图中央社区学院,讲授英语及中国历史课程。
目录
序言? 罗久芳
第一辑 我的父亲
追念我的父亲?
父亲在北京大学
父亲与“五四”运动?
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
——谨以此文纪念先师蔡孑民先生百年诞辰? 罗家伦
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罗家伦
父亲母亲的恋爱 ?
父亲在留美的日子里?
留美情书封? 罗家伦?
留欧情书封? 罗家伦?
父亲在清华大学
我和清华大学? 罗家伦?
父亲在中央大学?
中央大学之回顾与前瞻
——民国三十年七月在国立中央大学全体师生
初次惜别会中讲话 罗家伦?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迁校(节选)? 罗家伦?
……
第二辑 我的母亲
第三辑 父亲与师友
第四辑 学者眼中的父亲
附录
内容摘要
追念我的父亲
从19世纪末叶开始,中国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内乱外患,也穿越过多次生死存亡关头,这个苦难的时代却产生了许多不平凡的人物,父亲罗家伦(1897一1969)便是这些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身为他的女儿。我从小便为他爱国的情怀、渊博的学识、创新的精神和他待人处事的热诚引以为荣。在20世纪中国的历目前,他是一位公众人物;对我来说,他是我永怀在心的父亲。
我的父亲和母亲结婚以后六年多,才好不容易生出了我――他们头一个孩子。父亲为此作了一首诗:
春到江南挟大风,远天凝霭紫微红;
会知生命奇葩萼,吐自呻吟疾楚中。
这首诗显示出他的心境是多么的喜悦,对我的期望又是多么的殷切,虽是他个人的感受,也写出了天下许多父亲共同的心声。
父亲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我们的家就住在南京城北玄武湖附近。公余假日,父亲常带着我访友郊游,在家教我唱他为我编的儿歌,继而教我背诵简易的唐诗。我就在父母的钟爱之下,无忧无虑地度过了黄金般璀璨的童年。
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南京便成为日本侵略者空袭的目标。炸弹的威胁,结束了我们这短暂安适的生活,从此父亲几乎把他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维护中大的安全与完整和筹划迁移内地的任务上。他把母亲、我和还在襁褓中的妹妹久华送上了开往汉口的轮船,自己仍留在南京继续指挥迁校的艰巨工作。我们到了重庆不久,中大便在郊区沙坪坝的新校舍开课。我家先住在陪都市区,遭受敌机轰炸后先搬上歌乐山,以后再迁到小龙坎,距中大都有相当的路程。在战时交通不便,汽油缺乏的情形下,父亲为了公务而又必须时常往返于市区和沙坪坝之间,回家的机会自然大为减少。记得“五三”“五四”大轰炸的那段日子,从歌乐山防空洞口,远远地看见金黄色的燃烧弹在黑夜中缓缓下降,触地溅起一片鲜红的火花。我似懂非懂的心中,感到一种无名的新奇和恐怖。那时父亲身在市区,不知母亲如何地牵挂着他的安全!
迁校到重庆后,中大师生的生活、学业与进修,以及各种战时的措施,都要父亲亲自去筹划、督导。所遇到的困难与辛苦,只有当时和他一起工作的人才能洞悉其详。他自己虽曾写过几篇回忆性的文章,也只述及校方重要的事务,从未提起他经常住在校园山坡上碉堡里的事。一次夜间他腰痛病发不能起床,没有电话或其他办法向外求医。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下,他只能慢慢地从床边滚到地上,再滚到门边把门打开。等天亮校工进来,才得到了救护。抗战时期父亲的腰痛多次发作,想来与他的过度辛劳奔波有关。
1941年夏天,父亲辞去中央大学校长职务,有一段时期经常在家。这时母亲却因国民参政会开会和其他公务,常在城内忙碌终日,夜间来不及回家,我和妹妹就由父亲来照料。记得早晨上学前,他为我梳辫子,费了好一番事才用毛线扎紧,但是我还没有走到学校,辫子便已经开始松散了。他在家为人写字时,叫我们为他磨墨牵纸,也教我们临帖练字,更耳提面命地督促我们的作业和读书。记得在小学时参加演讲比赛,常由父亲指导我们编写讲词,练习表情和手势。偶尔侥幸得奖,大半应该归功于他丰富演说经验的传授。
这时期我们的家虽然偏僻简陋,但经常有父母的朋友、同事和学生来谈天、请教或求助;父亲开会、演讲和写文章的活动,也从未间断。他写信多半用毛笔,八行信笺常顶天立地写得满满的,一口气往往可以写成许多封。长篇的文章则多半在夜深人静时才动笔。我上学前常看见他书桌上灯油已快燃尽,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便知道他又熬夜写作,稿子早已由城内派来的人取走了。
抗战后期,父亲曾带领两个由专家组成的考察团,赴西南及西北各省考察当地的民政、教育、建设等工作,因而几乎走遍了重要的边疆地区。后来又奉命驻迪化(今乌鲁木齐)担任新疆监察使,离家的日子就更多了。旅途中父亲无论在多么偏僻的地方,总会设法交邮或托人带信回家。给我和妹妹看的部分,他特别用楷书和简易生动的文字,讲些有趣的见闻经历,使我们身在家中,也能跟他神游一番。他每次回陪都述职、开会,或有便人可托,总不忘记给我们带些西北土产,如甘肃的毛绒毡鞋,新疆的干果、黄油,使我们在物资缺乏的重庆,常能得到一点意想不到的补给。
父亲在外,对我和妹妹的健康、学业无时不加以关注。为了使他放心,并解除他客旅中的寂寞,我们每星期也必定给他写一封信。母亲先督促我们打草稿,再重抄一遍。父亲收到信后,常把字句加以修改,附在回信中要我们注意,或将某些部分重写几遍。这种训练,许多年下来令我们受益至深。他无论到何处,总有逛书店买书的习惯,因而常能顺便为我们买到一些儿童读物。记得那些战前出版的书,白洁的纸张和鲜明的颜色,与战时的印刷品成了强烈的对比。他把自己喜欢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旧小说介绍给我们读,每次总先讲几段书中精彩的故事,来引起我们的兴趣。这些书中的情节,也成了我们和父亲谈话和通信的题目。P7-10
精彩内容
这是一部亲情回忆录。所记述的罗家伦,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主要之一,曾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是为我国现代教育做出很大贡献并产生极大影响的教育家。罗家伦的女儿以她历史学家的丰富积累和真挚的感情写出的这本父母亲的回忆录,以作者回顾为主线,附带各个时期父亲罗家伦和母亲张维桢以及他们同时代人的回忆文字,生动详实地全面地展示了罗家伦与夫人张维桢不平凡的一生。书中收进珍贵历史照片和墨迹70余幅,不少是次与读者见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