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研究
¥
43.12
4.9折
¥
88
全新
库存138件
作者陈饶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66793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9607925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中国古代城镇区域性研究的必要性
1.1.2 江淮东部地区城镇发展历史研究的紧迫性
1.1.3 中国区域城镇历史研究方法的探索性
1.2 研究的时空范围及对象
1.2.1 研究时间范围界定
1.2.2 研究空间范围界定
1.2.3 研究对象
1.3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1 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研究
1.3.2 中国区域城市历史研究的现状
1.3.3 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的研究状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先秦江淮东部地域文化形成与早期城市起源
2.1 早期江淮地域文化演进与城邑起源
2.1.1 江苏境内先秦地域文化的演进
2.1.2 石器时期江淮聚落分布与文化演进
2.1.3 商周时期江淮聚落、城邑的空间分布与文化演进
2.2 江淮早期聚落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机制
2.2.1 自然地貌决定聚落西密东疏的分布格局
2.2.2 岸线砂堤形成与江淮聚落的分布
2.2.3 江淮东部经济的初步发展
2.3 早期江淮聚落与城市的空问形态
2.3.1 水对江淮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3.2 江淮先秦城邑与水乡文明的初步形成
2.4 本章小结
3 秦汉江淮东部初步发展与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3.1 秦汉时期江淮东部行政区划及建置沿革
3.2 秦汉江淮东部遗址与早期城市的空间分布
3.2.1 遗址的空间分布
3.2.2 城市的空间分布与密度变化
3.3 秦汉时期江淮东部聚落及城镇的形成机制
3.3.1 自然地理变迁
3.3.2 道路交通发达促进运西地区的发展
3.3.3 经济产业发展逐渐丰富
3.3.4 移民对江淮人口、城镇、意识文化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隋唐宋江淮东部快速发展与城镇体系基本形成
4.1 隋唐宋江淮东部行政区划及建置沿革
4.2 隋唐宋江淮东部城镇的分布、密度及发展情况
4.2.1 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密度
4.2.2 具有经济意义的城镇网络初步形成
4.2.3 江淮东部“运河城镇带”形成
4.2.4 宋金江淮防御工事与军事城堡建设
4.3 隋唐宋江淮东部城镇的形成机制
4.3.1 黄河夺淮之前自然地理环境对城镇体系的影响
4.3.2 运河水系开凿与陆路交通兴建、邮驿城镇建设
4.3.3 江淮东部经济圈的形成
4.3.4 隋唐宋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
4.3.5 重道尚武对区域意识文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明清江淮东部发展鼎盛期与城镇体系完善期
5.1 行政区划及建置沿革
5.2 明清江淮东部城镇的分布、密度及职能
5.2.1 明清县下级的行政机构组织
5.2.2 明清江淮东部城镇分布密度及空间格局
5.2.3 明清江淮东部市镇职能类型及特点
5.3 明清江淮东部城镇的形成机制
5.3.1 黄河夺淮之后自然地理环境对城镇体系的影响
5.3.2 古代道路发展鼎盛与近代公路兴起对城镇的影响
5.3.3 明清人口迁徙、分布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5.3.4 经济
5.3.5 科举人才的分布与城市文化的发展
5.4 本章小结
6 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的空间网络构建
6.1 基于分层思想的区域城镇历史要素的分类
6.1.1 基本概念解析
6.1.2 基于分层思想的区域城镇历史要素概念解析
6.1.3 区域城镇发展历史要素的划分
6.2 江淮东部地区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变迁研究
6.2.1 区域行政格局的完善
6.2.2 城镇空间的体系
6.2.3 自然地理的变迁
6.2.4 道路交通要素变迁
6.2.5 人口要素变迁
6.2.6 经济要素空间分布
6.2.7 文化要素的变迁
6.3 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的空间网络建构
6.3.1 历史要素空间网络建构的目的
6.3.2 历史要素空间网络建构的内容
6.3.3 江淮东部城镇历史空间网络建构
6.4 江淮东部城镇形成特点和空间结构
6.4.1 江淮东部城镇形成特点
6.4.2 江淮东部城镇的空间结构
6.5 本章小结
7 因漕运而兴的沿淮扬运河城镇体系
7.1 淮扬运河沿岸城镇发展现状及问题
7.2 江淮运河发展与沿岸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
7.2.1 运河的发展与城镇体系的变迁
7.2.2 沿运城镇形成及变迁的原因
7.2.3 沿运城镇形态空间特点
7.3 运河城市的漕运空间研究——以淮安为例
7.3.1 江淮运河对淮安所产生的历史价值
7.3.2 水系变迁与两淮城镇群的形成与发展
7.3.3 明清淮安老城漕运空间研究
7.3.4 清江浦漕运空间的变迁
7.4 对比研究——临江运河水系变迁与扬州城镇历史空间演变
7.4.1 运道变迁与扬州城镇体系形成
7.4.2 运道变迁对扬州老城空间的影响
7.4.3 两淮城镇与临运城镇的对比研究
7.5 基于历史视角的沿运城镇未来发展的策略探索
7.6 本章小结
8 因水文地貌变迁而兴的里下河城镇体系
8.1 里下河地区城镇发展的现状
8.1.1 城镇经济发展现状
8.1.2 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2 里下河水乡城镇体系变迁
8.2.1 黄河夺淮之前——里下河水乡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8.2.2 黄河夺淮之后——里下河水乡城镇体系快速发展
8.2.3 黄河北迁之后——里下河水乡城镇体系的衰落
8.2.4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建设——里下河水乡城镇体系再发展
8.3 里下河水乡聚落群空间形态特征
8.3.1 里下河地区聚落群形态特征
8.3.2 江淮东部其他地区聚落群形态特征
8.3.3 聚落群空间分布与城镇产业结构现状
8.4 里下河水乡城镇的空间形态特征
8.4.1 人工水系开凿与城市空间形态变迁——以泰州老城为例
8.4.2 水文地貌的演变与城镇的发展——以兴化为例
8.4.3 水系对古镇的空间形态影响——以溱潼为例
8.5 基于历史规律的里下河城镇未来规划探索研究
8.6 本章小结
9 因盐业而兴的沿海城镇体系
9.1 淮盐的地位及江淮沿海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1.1 淮盐的地位及价值
9.1.2 两淮盐业城镇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9.2 两淮盐场发展与滨海城镇体系变迁
9.2.1 秦汉时期——“煮海为盐”聚居点的出现
9.2.2 隋唐时期——沿海城镇体系的萌芽阶段
9.2.3 宋元时期——淮盐经济发展高峰与沿海城镇体系的形成
9.2.4 明清时期——沿海城镇体系的成熟阶段
9.3 清末民初——废灶兴垦与江苏沿海近现代城镇规划建设
9.3.1 废灶兴垦与沿海盐垦公司的建立
9.3.2 沿海近现代城镇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区域规划
9.4 江淮沿海城镇空间变迁特征
9.4.1 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的变迁
9.4.2 城镇防御体系的建设
9.4.3 沿海人工水乡城镇的逐步形成
9.4.4 盐场内部空间的分布特点
9.5 淮盐城镇空间变迁——以草堰一大丰为例
9.5.1 盐场的历史沿革
9.5.2 古盐业集散地——草堰镇的空间形态变迁
9.5.3 大丰公司规划特点及城镇的形成
9.5.4 小结
9.6 基于历史研究的淮盐文化线路的构建初步探索
9.6.1 淮盐文化线路属性
9.6.2 淮盐文化线路的初步建构
9.6.3 淮盐文化线路三个层面及保护措施
9.7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基本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内容摘要
《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研究》针对江淮东部地区城镇的发展历史展开研究,意图在中央倡导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础上适时总结过去的城镇发展历史、城镇化经验,思考城镇发展的演变历程,应能更好地明确发展思路,为进一步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全书分为先秦、秦汉、隋唐宋、明清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对江淮东部城镇的发展历史进行历时性论述,并从形成区划、城镇分布密度及城镇形成机制三个方面对各时段的城镇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纳总结。
《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研究》通过分层的方法对影响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各历史要素进行分类提取,并对各要素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叠加比较分析,构建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的空间网络,进而总结江淮东部城镇体系结构。
《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研究》对每个城镇体系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阐述,并对城镇体系的变迁和特点,城镇的内部空间形态变迁进行逐一剖析,基于历史的视角对每个城镇体系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
精彩内容
《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研究》针对江淮东部地区城镇的发展历史展开研究,意图在中央倡导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础上适时总结过去的城镇发展历史、城镇化经验,思考城镇发展的演变历程,应能更好地明确发展思路,为进一步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全书分为先秦、秦汉、隋唐宋、明清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对江淮东部城镇的发展历史进行历时性论述,并从形成区划、城镇分布密度及城镇形成机制三个方面对各时段的城镇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纳总结。
《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研究》通过分层的方法对影响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各历史要素进行分类提取,并对各要素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叠加比较分析,构建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的空间网络,进而总结江淮东部城镇体系结构。
《江淮东部城镇发展历史研究》对每个城镇体系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阐述,并对城镇体系的变迁和特点,城镇的内部空间形态变迁进行逐一剖析,基于历史的视角对每个城镇体系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