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32 4.9折 ¥ 68 全新
库存32件
作者方静主编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661127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4014209
上书时间2024-12-12
方静,安徽绩溪人,地方文化学者,长期从事徽学研究。现为安徽省徽学学会副秘书长,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徽学》《中国区域文化研究》《安徽日报》《徽学丛刊》《徽州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发现绩溪》《解读徽州》《审美徽州》《清代绩溪邵棠研究》等多部专著。
第一章山川形胜
一伏岭渊源
二“佛”山钟灵.....三纹水氤氲
四周边景致......
第二章登源望族
一邵氏源流.......二分门立派........三祠堂管理
第三章千灶村落
一村居列列
二街巷幽幽.......三庭院深深
第四章徽厨之乡
一走徽杭吃面饭
二做厨师开徽馆
三徽厨谱群英聚
四爱厨业做真人.
五伏岭味道
第五章舞狍赛会
一舞狍图腾
二狍起狍落
三万年台
四迎神赛会
第六章乡土人杰.
一传记人物
二人物传略
三传奇人物
四当代英才
第七章文脉教泽
一修谱续脉
二设馆传文三雅会较艺四文化社团
五同文小学第八章口述与轶事
一口述......二轶事....
第九章著述与文书......
一个人著述简介......二重要古籍目录.....三珍藏文书选录.
大事记......
后记.....
第一章山川形胜
伏岭自然村位于绩溪东中部伏岭镇境内,伏岭镇政府所在地,系伏岭行政村的一部分。伏岭镇地处登水上游,东临浙江临安,南接瀛洲镇和歙县杞梓里镇,西连扬溪镇,北靠家朋乡和荆州乡。四周群山环抱:东有章山巍峨,为新安诸山之宗;鸡鸣尖余脉逶迤蜿蜒,由东而南有七姑峰如笏排列;西南界有半月屏、荷花池、石镜等胜地,四季景异;西有白石尖,如屯枪旗威武;北靠成功山、攀桂尖,预兆后代“成功折桂”。群山围护竹山干盆地,有良田数千亩;登水灌流其中,宛如襟带,川流不息;石纹桥横跨纹川,关锁缜密。
村旁秀水淙淙,村内街巷纵横,古代文人墨客曾写下“郭山毓秀、纹水钟灵”的千古佳句。这是一个以邵氏家族为主体的古村落,到处氤氲着绩俗徽韵。
一伏岭渊源
南宋初年,这里地广人稀,邵氏始祖文亨公偕子四七公及侄四四公先后从登源下游的隐川来此拓荒,见此地四面环山,山清水秀,风景绮丽,土地平旷,西北向有一道低矮山岭,山峦起伏形如佛,人称“佛岭”,遂择佛岭之下而居,并以“佛岭下”名村。后来人丁兴旺,人口骤增,为缓解水源不足,村居逐渐向东南方向扩展,形成了目前伏岭下村的格局与规模。《华阳邵氏宗谱》记载,伏岭古称“佛岭下”,后改称“纹川”。邵氏先祖迁居伏岭下时,“山多屈伏,村居岭下,烟云缥渺,所谓纹川邵氏是,伙岭下之得名亦即如此”。“佛岭下”改称“纹川”,与村西的石纹桥有关。石纹桥原名石痕桥,因桥下河床岩石经河水常年冲刷,石痕显露,清晰可见故而得名。石痕桥是绩溪最大的石拱廊桥,六墩五孔,长58米,宽4.5米.高7米。元至正年间,由村人邵再琦倡建,后圮。明永乐年间邵文愈、邵文敬等筹资重建,并建亭24楹于桥上。清康熙年间石痕桥部分被水冲毁,村人邵飞鸿倡修,后邵文绣筹资再次修缮。雍正甲寅年(1734),石桥与廊亭同时被水冲毁。乾隆年间,邵邦瑞、邵邦巩等倡修,又复建桥亭15米架于桥中央。据说,重修竣工时,村中文人在桥亭雅会庆祝,有人提议改“痕”为“纹”,更名石纹桥,后来村名渐渐易为桥名。历经数百年风雨,1970年兴建绩胡公路时拆去桥上廊亭,2008年复建廊桥长亭。
乾隆二十八年(1763),邵振翔写下《纹川记》,坐实了“纹川”村名,自此“纹川”作为佛岭下的雅名在乡间与佛岭下并用。晚清绩溪名士汪子青在他所著《绩溪地理图说》中以“纹川”替代“佛岭下”。民国年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弃雅从俗,舍“纹川”易“佛岭下”为“伏岭下”,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90年代撤村并镇时,伏岭下和新桥、卓溪、中外半坑、里半坑、罗坑组建伏岭行政村,故称“伏岭下”为“伏岭”(为行文方便,除特殊情况外,后文均用“伏岭”)。
本书稿以中国传统村落——伏岭村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纹水钟灵”“登源望族”“千丁聚落”“徽厨之乡”“乡土人杰”等。全书以历史文化为主线,以史料搜集挖掘和非物质文化体验为主体,多层次地展示伏岭古村的文化底蕴和徽州风土人情,对邵氏三门五派九祠的宗族结构,崇儒重文的“纹川雅会”,走商江浙事厨设馆创业等进行了重点阐释。书稿中人物饱满,充满正能量,如晚清三奇士之一、有《邵氏危言》存世的邵作舟,被誉为民间讼师、有《徽志补正》著作传世的邵棠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