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的表情:现代散文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精神的表情:现代散文论

29.9 4.6折 65 全新

库存38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丁晓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18118420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10673889

上书时间2024-12-12

鸿运图书专营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丁晓原,文学博士,现为江苏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中文系教授,《东吴学术》主编,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出版《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媒体生态与现代散文》《五四散文的现代性阐释》《行进中的现代性:晚清五四散文论》《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等专著多部。



目录

散文史论

一、媒体,作为中国散文现代转型的生态

(一)“公共空间”与散文

(二)媒体生态与散文现代性

二、“公共空间”与晚清散文开新

(一)“公共空间”与公共知识分子

(二)散文天地:《申报》和《循环日报》

(三)“觉世之文”:维新与革命

(四)新文体:从冯桂芬到梁启超

(五)新文体的新景观

三、《新青年》与现代散文精神

(一)散文史中的《新青年》

(二)新思想建设中的“人的文学”

(三)自由精神与散文文体品格

四、《语丝》:现代散文文体的自觉

(一)“自由说话”与“语丝体”

(二)作为以“批评为主”的周刊

(三)“语丝”杂感的艺术化

(四)“语丝”与现代散文的格局

五、《小说月报》:散文的诗意私语

(一)“小说”之名下的散文园地

(二)散文创作的“美文”自觉

(三)自叙与自诉的话语方式

(四)意象思维与散文的诗化

六、“五四”散文的现代性

(一)作为“范畴”的散文现代性

(二)自由精神:“大胆地说话”

(三)主体自觉与散文个人性

(四)语言自由化与美的白话文

(五)现代性生成的“合力”

七、现代散文的公共性与个人性

(一)散文个人性的理论置备

(二)现代散文:公共性与个人性之间

(三)公共性、个人性解

八、20世纪90年代散文的结构与意蕴

(一)作为散文的时代

(二)散文生态:命名与结构

(三)散文意蕴:摭拾解读

九、文化散文:历史书写中的历史与“自我”

(一)作为文化的“历史”

(二)历史的“文化”与当代语境

(三)文化散文:信史与“心史”


散文作家作品论

一、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散文的发生

(一)天时与人为:现代散文的开路者

(二)散文观演进中的“文界革命”

(三)作为“行动”的“文界革命”实践

二、鲁迅的现代散文文体建设

(一)杂文,鲁迅生命的写作

(二)杂文与知识分子精神

(三)鲁迅的杂文文体自觉

(四)“个人杂感的诗意变体”

(五)自由体《朝花夕拾》

三、散文的周作人与周作人的散文

(一)偏于散文的写作心理

(二)人生哲学与散文意趣

(三)情感方式与言说张力

四、苏叶散文:无法命名的生命清唱

(一)散文:“用生命写作”

(二)散文写作中生命意识

(三)个体生命的清唱

(四)文化个性与散文特质

五、周晓枫:穿行于感觉与冥想的曲径

(一)宣言:“背叛”“范本”

(二)回到身体的现场

(三)另一个生命世界的冥想

六、彭程散文:“唤回对生活的感受”

(一)“感受”之于散文

(二)中年感受的体验与书写

(三)走向感受的超越

七、《张学良:人格图谱》:历史散文的主体价值

(一)文体选择:历史与文学之间

(二)文本设计:人物叙写的去平面化

八、《我的哈佛岁月》:作为非技术散文

(一)“老年人”的散文

(二)“知识性”叙事中的细节

九、《娘》:抵达生命本真的复义书写

(一)作为家族史的叙说

(二)本真的母爱和母性精神

(三)另一种“忏悔录”


散文批评家

一、“五四”散文的命名与释意

(一)散文“艺术性的”命题

(二)“个人的”和“由的”

二、周作人郁达夫的"五四"散文观

(一)周作人“言志”的散文观

(二)郁达夫,散文复调的意蕴

三、“散文年”理论批评的建构与意义

(一)歧异与共生:论争中的小品文理论

(二)“笔谈散文”:年代的意义生成

四、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散文书写

(一)文学史中的散文缺失

(二)历史语境与审美尺度

五、散文创新的视阈、可能与限度

(一)散文创新的难度

(二)散文创新:从问题出发

(三)散文创新的可能

六、文体哲学:散文理论研究的深化

(一)寻找散文文体的“元理论”

(二)散文文体研究深化的可能

七、散文史书写的历史抵达与主体生成

(一)散文史与散文文体观

(二)散文史观:历史抵达中的“自我”

(三)散文史著的去模式化

八、林贤治的散文观及其批评实践

(一)“自由”“真实”和“个性”

(二)有思想的感性批评

后 记



内容摘要
一、媒体,作为中国散文现代转型的生杰

我们曾经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非历史”的研究。这是一种将研究对象置于某种自足的体系中所做的相当闭锁的研究,即只就“现代”研究“现代”。这有违于历史作为一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演进过程的逻辑。其实文学本身是一种整体性的历史存在。就现代文学而言,除了现代自身以外,它的历史的逻辑起点“前现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确认研究对象的存在或许更为重要。

于我而言,更感兴趣的当然是现代散文的“前现代”。而这种兴趣的发生,是因为我对学界于现代散文“前现代”研究大致阙如的不满。这与我们专业的过度细分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科之间的人为割裂有关。散文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存在。晚清至“五四”的散文,是研究中国各体文学现代转型的重要标本。研究散文的学者人数并不算少,但研究古代散文的学者,在他们构建中国散文史的研究框架时,往往将晚清的散文作为某种“后缀”,语焉不详,更无暇顾及“五四”散文;研究现代散文的学者,他们虽注意了晚清“文界革命”与现代散文之间的关联,但囿于研究对象重心的预设,他们很少用力于晚清至“五四”过渡时期散文研究,更少有从中国散文现代转型的角度系统深入而有新意地对晚清“五四”散文作整体的研究。

(一)“公共空间”与散文

中国散文现代转型,这是一个内含要素丰富而复杂的课题。促成中国散文由古代、近代形态进化为现代形态的因素很多,它是由历史多种合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在诸多的因素中,媒体是一个更具有直接意义的要素。其时,所谓媒体实际主要就是报刊。院清“五四”期间的报刊,对推进中国散文的现代转型,具有显见的历史意义。我在这里给出了“媒体生态”的概念。“生态”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结构性的系统联系。“媒体生态”的命名,意指将媒体(报刊)置于一个系统关联的结构中加以考察。就特定的历史时段而言,是指晚清“五四”时期与媒体生成发展有关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所出现的形态,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化结构。它包括社会(国家)与媒体,世界(西风东渐)与媒体,地缘文化与媒体(如《循环日报》于香港、《时务报》于上海、《新民丛报》于日本、《新青年》于北京大学等),媒体与媒体的主持人,媒体与媒体作家或作家群,媒体与媒体文体(报刊体散文)等。媒体,作为中国散文现代转型的生态,则主要涉指作为散文载体的媒体与媒体的主持人,媒体与媒体散文作家或作家群,媒体与媒体散文文体等关联性构成。

晚清“五四”时期的媒体(报刊),成为散文存在的基本载体,这可谓是不争的史实。此间的报刊何以成为散文的重要渊薮,是因为它已经生成了别于以往报刊的根本特性。中国有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报纸的唐朝“邸报”。“邸”自然联结着“官”,“邸报”是“官报”,是在封建体制内运作的报纸。而晚清“五四”间大量出现的深受西方新闻影响的报纸,则成为面向社会的公共传播方式。而且这一历史时期的报刊很多地体现着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出知识阶层某种在批判中建构的思想文化诉求。它们在中国报业史上是最接近于哈贝马斯(Jirgen Habermas)所命名的“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的。“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恰好是现代一启蒙的产物。所谓‘公共领域’,就是私人聚在一起,议论、讨论公共事务,形成意志,达成共识”;“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①李欧梵解释为:“谈天的空间、舆论的空间与印刷的空间逐渐构成了所谓公共领域。从哈贝马斯的立场来讲,公共领域的

.......



精彩内容
本书分为散文史论、散文作家作品论、散文批评家三部分,收录了“媒体,作为中国散文现代转型的生态”“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散文的发生”“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散文书写”等内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