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卮言
¥
21.7
6.2折
¥
35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徐书城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9398
出版时间2011-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7728984
上书时间2024-12-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前言
导论――美学科学的对象和方法
一 美学研究中的教条主义陷阱
二 美、美感和艺术的关系
三 艺术活动的客观物质根源(反映)
四 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区别和关系
章 艺术创造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 “形象思维”论的历史功过
二 “比兴”论和艺术创造
三 艺术形象是一种情感“符号”
第二章 艺术形象的审美心理本质
一 艺术形象和非艺术形象的区别
二 寓于艺术形象中的特殊精神内涵――“审美情感”
三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问题
第三章 艺术的审美情感内容
一 美学中的“唯情论”观点的历史渊源
二 审美情感有别于日常生活情感
三 “审美情感”必为理性思维所制约
第四章 艺术形式的美学分类
一 纯粹“具象”(写实)的艺术形式
二 从“具象”走向“抽象”的艰辛历程
三 有没有纯粹“抽象”的艺术形式
第五章 艺术(美)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
一 历史唯物主义和美学研究
二 “外部(的)规律”辩
三 艺术社会学研究中的难题――何谓“反映”
附录
一 艺术本质之谜
二 论程式化――中国画的美学天性
三 也谈抽象美
四 大旨谈情――读《红楼梦》札记
五 马克思主义和贝尔美学――答羿斌先生
六 论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性
七 京剧之路一历史的回顾与前瞻
后记
内容摘要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苏联的一些作家和理论家大都继承了别林斯基的这个观点并加以进一步发展。例如高尔基在《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中用的是“用形象来思考”和“用形象的思维”。但是第一个明确地应用“形象(的)思维”的概念则是法捷耶夫。他在1930年所作的《争取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艺术家》的著名演说辞中,较详细地论述了他对“形象思维”这一概念的见解:“艺术,特别是文学,首先同人类社会、同人及其生活打交道。然而,正像我们说过的那样,科学与艺术是通过不同的手段去解决这个任务的。大家知道,科学家用概念来思考,而艺术家则用形象来思考,这是什么意思呢?艺术家传达现象的本质不是通过对该具体现象的抽象,而是通过直接存在的具体展示和描绘。艺术家通过对现象本身的展示来揭示规律”。上述法捷耶夫的这种说法,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一直不容置疑地成为苏联的“形象思维”理论的经典定义。这个观点的最基本内容,就是强调艺术同科学具有完全等同的“认识”作用和功能。他们认为,艺术的“特点”(特殊性)只不过是用“形象”来取代了科学所用的“概念”形式而已,其内容、功能和目的不过是同科学一样“认识”和“揭示”现象(形象)中的规律,两者并无本质区别。这就是所谓“用形象来进行思维”的基本内容。这个理论自20世纪40—50年代传人我国,迄今有许多学人仍毫不怀疑地信奉为唯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则”。但是我们知道,自20世纪50年代起苏联已有一些理论家对上述的“形象思维”理论提出过异议。例如较有名的尼古拉耶娃在1953年发表的长篇论文《论艺术文学的特征》,就指责过某些“形象思维”理论对艺术的“特殊性”重视不够,她强调指出:艺术和科学不能“等量齐观”,否则“就会使艺术失去特征”。她又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者“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其本质都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尽管尼古拉耶娃口头上承认两者的“内容”有着“本质”不同,而实际上,她也仍然认为艺术不过是用“形象”为形式,其“内容”和科学仍无不同。例如她说:“形象思维的特征是:在形象思维中对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的揭示、概括是与具体的、富有感染力的细节的选择和集中同时进行的。只有把内容的这种特征与形式的特征统一起来,才能产生真正的典型和真正的艺术文学作品。”由此可见,她所强调的艺术的“特殊性”,仍是空无实际内容的。事实上,只要谁还保持着把艺术创作活动看作是“用形象来进行思维”——“认识”、“概括”和“揭示”事物现象中的“规律”(其实也就是一种图解性科学知识),强调艺术的“特殊性”就必定是白费力气,就像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一样。
精彩内容
本书稿是作者多年的艺术理论教学和研究在哲学层面上的一个深入的总结。
书稿内容包括导论和正文五章。导论阐明美学的对象和方法,五章分别研究艺术创造的心理结构、艺术形象的审美心理本质、艺术的审美情感、艺术形式分类和艺术与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
书稿内容有以下特点:
1,坚持并论证马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关于物质生活是艺术活动的根源和基础的观点;
2,对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形象思维”、“比”“兴”,以及情感符号的论述,对艺术形象的强调,对审美情感的揭示很有独特性;
3,把艺术形式的分类逻辑化地解释为“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很有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