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新生:中国现代散文发生期研究
¥
17.08
6.1折
¥
28
全新
库存13件
作者姚苏平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58902
出版时间2015-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8770832
上书时间2024-12-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姚苏平编著的《变革与新生(中国现代散文发生期研究)》以纵深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学术视野,考察了处于新旧转折中我国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嬗变与新生,阐释了特定时代华夏文化精神的艰难选择。作为导师,我见证了她此项研究的求索之旅。本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坚持“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着重散文作为主体心灵的审美体验的交融、碰撞。
作者简介
姚苏平,女,祖籍江苏兴化,1978年11月生。副教授,文学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师,美国匹兹堡大学访学学者。江苏省青蓝工程很好骨干教师,曾获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已发表含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参与课题若干。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现代传媒的形成与现代散文的发生
第一节 报刊的兴起与传统散文的式微
第二节 公共舆论空间的多元化与现代散文的酝酿
第三节 格局的转换与现代散文的新生
第二章 现代散文发生期的理论变革
第一节 散文理论的现代缘起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期散文理论的进一步廓清与选择
第三节 《新青年》初期的散文理论的论争
第三章 现代散文发生期多元主题下的精神建构
第一节 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多元主题
第二节 “争天抗俗”的“摩罗”精神
第三节 “我”和世界的对话
第四章 现代散文发生期的语言模式考察
第一节 “国语运动”的现代意义
第二节 散文语言现代化的路径:多元聚合
第三节 现代散文语言的早期形态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处于新旧转折中的现代散文发生期,体现了特定时代文化精神的艰难选择,折射了“戊戌”一“五四”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通过载体和传播方式的改变、理论的论争、散文美学资源的再选择、主体的彰显和散文语言的技术性实践等多重路径的探索,实现了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复杂转换。
姚苏平编著的《变革与新生(中国现代散文发生
期研究)》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阐释了“散文”、、“传统散文”、“现代散文”、
“发生期”等重要概念的理论涵义,分析了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基本历史格局和研究现状。
第一章,从现代传媒兴起与现代散文新生相结合的角度,考察现代散文孕育的独立“空间”。中国的社会形态历经晚清末年、辛亥革命、“五四”初期的变迁,随着报刊的兴起、公共舆论空间的开启,传统
散文“阐教翼道”的范式被解构,现代散文正是借时代话语和传媒载体获得新生的独立空间。正统散文的变异、“新文体”的创新、白话议论文和讽刺文的先行、“逻辑文”的臻善等多种书写实践,使散文成为知识分子写作首选的重要载体。
第二章,从散文理论的变革中考察现代散文文体独立性的生成。有着深厚理论传统的中国散文,不仅是“阐教翼道”的政教文本,更体现了具有民族文学艺术特点的语言范式。在新旧交替之际,散文既从西方文论中汲取了“欧西文思”,走向“雄放隽快”的主题和审美经验,又从传统范式中离析出简洁、清晰的表达功能,同时也挖掘了传统中的异端,作为审美资源的再选择。散文的审美困境既发生于新、旧文学之间,也论争于新文学内部,呈现出异质同构的理论自觉形态。
第三章,作为知识分子精神镜像的现代散文,既体现了时代话语的纷繁主题,也彰显了散文主体的强烈意识。在批判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激扬新道德、新思想、新文化的多元主题中,始终矗立着“我”的独见与主张。从晚清时“人的觉醒”到“五四”初期“人的崛起”,现代散文发生期的精神品质表现出迥于传统的独特性。
第四章,从语言转换的技术路径考察现代散文发生期的特质。语言艺术作为文学最鲜明的特质,不仅是新旧散文转换的显性标志,也是现代散文发生期的重要内容。晚清至“五四”初期的“国语运动”的主题从文言的趋于浅白转变为以白话为主体;“白话文运动”从实用的应用功能转变为文学的审美要求;语言艺术为散文文体获得新文学最高成就的殊荣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
结语,从宏观上俯瞰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历史图景,进一步分析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场域共时性与历史偶然性之间的关系。
精彩内容
本书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阐释了“散文”、“传统散文”、“现代散文”、“发生期”等重要概念的理论涵义,分析了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基本历史格局和研究现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