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75 4.9折 ¥ 75 全新
库存118件
作者孔培培著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46031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5元
货号11669903
上书时间2024-12-10
孔培培
音乐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常务理事。研究范围涉及戏曲音乐、戏曲评论、中国音乐史等领域。担任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第三版)戏曲音乐分支学科副主编、《京剧艺术大典·音乐典》副主编、“前海戏曲研究丛书”(第二辑)副主编。出版论著《腔里拉魂——从拉魂腔到柳琴戏的传承与变迁》《晴川集——孔培培音乐学文论》,主编《老唱片》《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戏曲音乐研究卷》。在《戏曲研究》《戏曲艺术》《戏剧艺术》《中华戏曲》《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刊物发表理论与评论文章数十篇。
前言/1
上篇戏曲音乐研究
论中国戏曲声乐艺术的美学话语体系/3
现代转向、结构要素与方法路径
——戏曲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当代建构的三个命题/19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
——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34
京剧流派唱腔及其当代文化价值——以梅派唱腔为研究视点/46
用戏曲音乐评论丰富戏曲发展生态/55
建构戏曲音乐批评的时代话语/58
20世纪戏曲音乐研究文论史述/61
清末民初京剧名伶与唱片公司的关系研究/71一部京剧声音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京剧老唱片研究/88
20世纪初期两部重要的京剧五线谱曲本——《天水关》与《皮黄曲谱》研究/109
“申遗”十年,昆曲音乐的新发展/128
论前海学派在戏曲音乐研究领域的成就/138
消失的“自由调”
——拉魂腔自由性艺术特征及其在柳琴戏中的固定化转型/155
曲牌【娃娃】之历史探溯及在山东地方戏曲中的运用/171
山东“姑娘腔”研究回顾与反思/187
“姑娘腔”考辨/198
中篇聚焦前海学派
张庚先生在戏剧戏曲音乐领域的学术成就/217
百岁老人郭汉城与前海学派/233
新中国戏曲音乐研究事业的拓荒者
——记百岁前海学者萧晴/239
不断攀登戏曲研究的理论高峰
——前海学派学术传统继承与创新的启示/249
继承传统与理论创新
——写在“前海戏曲研究丛书”(第二辑)出版之际/254
下篇剧种与创作研究
革故鼎新烛照梨园
——樊粹庭豫剧改革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265
梆子腔剧种现代戏近年来的成就、问题及其对策/272
成就与反思
——从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看戏曲现代戏的发展/280
中国戏曲喜剧精神的民间表达——湖南花鼓戏的前世今生/285
“走西口”路上的戏曲明珠
——关于二人台艺术发展的几点思考/295
方寸小舞台演绎家国大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戏曲艺术的新发展/300
他将架子花表演提升到新高度
——对袁世海先生京剧舞台艺术的几点分析/306
京剧现代戏的当代创新与女性书写
——从刘子微“汉口女人三部曲”谈起/309
从《有爱才有家》谈舞台艺术的当代叙事及社会化功能/318
评剧《藏地彩虹》
——唱响主旋律的创新表达/324
叙事、表达与类型化创作
——谈评剧《伪装者》的艺术创新/328
时代质感、类型题材与舞台创新
——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创作谈/333
论中国戏曲声乐艺术的美学话语体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与诗意美学精神所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中国戏曲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在世界文化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其中,戏曲声乐艺术作为戏曲综合性构成元素之一,在具备了一般歌舞性声乐演唱技术与美学追求的同时,又在与戏剧性表演不断融合适应的过程中,塑造出许多戏曲声乐独有的艺术品格。其深厚的艺术传统与理论积淀,及其在代际相承的表演实践中所形成的艺术特征,不仅构成了戏曲艺术的核心审美要义,而且在历史传承、技术范式、美学价值等理论视域中,形成了一整套风格鲜明、影响深远的美学话语体系。
一脉承中国传统声乐的艺术传统
中国戏曲声乐艺术,根源于千百年来中国乐舞、歌舞与说唱艺术中的声乐实践积累与理论滋养。“从宋金杂剧、南戏、元曲到明清的昆山腔(昆曲),数百年来吸收溶化了唐宋大曲、词调、金元诸宫调、唱赚、南北曲以及其他的说唱、民歌、兄弟民族乐曲、琴曲、宗教音乐等各方面的声腔曲调,统一于一种演唱风格之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戏曲声乐遵循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经历了不断变化、不断创新与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宋元以降,戏曲艺术确立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表达样式,在构成其综合性的诸多元素中,表演者的声乐演唱水平、演唱风格,既是戏曲艺术的首要表现手段,也是人们“看戏听曲”的核心审美情趣之所在,同时,更是能够直接体现戏曲艺术美学精神的根本参照。
就声乐演唱本身而言,自上古时期,诸如“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礼记·乐记》)对先人歌唱只言片语的记录,历经《诗经》《楚辞》与“乐府”的发展演进,传统歌唱技艺无论是以“风”为题材在民间口头流传,还是因文人的诗兴意趣而得以记录保存,人们对善歌者的描绘与赞美,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之中。譬如,战国时期韩娥善歌,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以至“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列子·汤问》);汉代的李延年“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汉书·外戚传上》)。及至隋唐时代,歌舞兴盛之极。史料记载唐代善歌者多不胜举,许和子“喉啭一声,响传九陌”,其音域宽广,竟达到“曲终笛破”(《乐府杂录》)之势;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开元天宝遗事》);何满子“定面凝眸一声发,云停尘下何劳算”(《何满子歌》)。唐代宫廷中盛行的歌舞大曲,集诗词、声乐、器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汇各民族不同风格的歌舞艺术于一堂,体现出极具综合性与包容性的艺术特征。
这种高度发达的歌舞形式,为传统声乐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伴随着歌唱技艺的不断提升,关于声乐演唱的理论总结也在逐步积累与推进。汉代音乐美学论著《乐记》中谈及声乐演唱的技术要点与音色追求:“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①其中专论歌唱的“师乙篇”,从演唱者的个性条件与表现题材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出因人选歌、人歌呼应的艺术原则。文中所述:“宽而静,柔而正……
《红毹笔谈》共收录作者学术论文36篇,计22万字,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戏曲音乐研究”收录了作者有关戏曲音乐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视野涵盖戏曲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戏曲声乐美学话语体系、戏曲作曲理论、戏曲音乐理论家研究以及有关昆曲音乐、京剧音乐、戏曲曲谱、京剧唱片、山东地方戏曲音乐等内容。中篇“聚焦前海”是有关前海学派的一些研究成果。下篇是近年来作者对于戏曲发展现象与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以及针对部分优秀剧目的评论文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