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改革研究
¥
38.22
4.9折
¥
78
全新
库存30件
作者谌亭颖,钟世虎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86980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11829421
上书时间2024-12-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谌亭颖,1986年1月出生,湖南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贵州财经大学教师,校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共同富裕、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机制等相关研究。近五年来,先后在《世界经济文汇》、《管理世界》、《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当代经济科学》、Sustainability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完成了多项国jia级项目、省部级项目。
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背景一、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第五节 创新之处第六节 本章小结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第一节 文献回顾及述评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二、关于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的研究三、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五、文献述评第二节 分工潜力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一、斯密—杨格定理与理论基准二、分工潜力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关系三、基于分工潜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框架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三章 分工潜力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模型与超边际均衡分析第一节 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一、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身份二、市场交易成本三、规模报酬第二节 模型构建与超边际一般均衡分析一、直观描述二、理论模型三、角点均衡信息与一般均衡分析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四章 西部地区劳动专业化与经济增长第一节 劳动专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第二节 西部地区劳动专业化水平的现状分析一、劳动专业化指标的测度二、西部地区专业化水平特征分析第三节 劳动专业化对西部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一、模型构建二、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三、总体回归结果分析四、分区域检验劳动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五、分城市规模检验劳动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五章 西部地区专业多样化与经济增长第一节 专业多样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第二节 西部地区专业多样化水平的现状分析一、专业多样化指标的测量二、西部地区专业多样化水平特征分析第三节 多样化对西部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一、模型设定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三、总体回归结果分析四、分区域检验多样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五、分城市规模检验多样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六章 西部地区生产迂回化与经济增长第一节 生产迂回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第二节 生产迂回化和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一、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演变历程二、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分布现状第三节 实证检验一、变量选取二、模型构建三、总体回归结果分析四、生产迂回化对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五、稳健性检验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七章 西部地区经济组织化与经济增长第一节 经济组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第二节 西部地区经济组织化的现状分析一、西部地区经济组织化的时间演变分析二、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的空间格局分析第三节 西部地区经济组织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二、模型构建三、实证分析四、西部地区经济组织化对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检验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一节 研究结论第二节 政策建议参考文献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一、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的GDP增速由高位的12.2%开始呈波动下行趋势,持续时间长达10年之久,与之前相比,此次经济下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与形态,其中最突出的便是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低端产业产能供给过剩,二是中高端产业产能供给不足,三是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人民日报》,2016)。简言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为应对这种变化,迫切需要持续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源头提升供给质量,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化解低端产业产能过剩状况,扩大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还要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从需求侧稳定市场需求,从供给侧拓展发展空间,从而纠正供需结构错配体系,实现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跃升。同时,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重塑,必然会带来跨境资本、资源、产业布局的竞争性博弈,各国为争取更有利的分工地位,纷纷放眼于结构性调整上,因此对中国来说,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就在于加快结构性改革进程,这就要求须从供给侧发力,争取更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两个重大政治论断,给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高的期许与要求,也赋予了其更重要的意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截至2018年底,土地面积678.158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70.6%;人口为3.79558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2%。西部地区疆域辽阔,除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外,绝大部分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四川盆地的成都、重庆均位列全国10大城市。关中平原的西安位列前20。西部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的地区,这是西部形成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重要基础,但又成为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单一、滞后的“诅咒”。已有研究普遍认为,产业结构依托于当地资源禀赋与技术创新要素而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结构将会持续推动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不同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方案,会使地区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能力,进而形成不同的经济梯队。虽然发达地区各有其优势之处,但落后地区一般都有类似的落后的产业结构。因此,识别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对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有裨益。目前,西部地区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均增长较快,区域经济发展成效较好。其中,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不断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逐步提高,这说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第二产业的提升以建筑业为主,第三产业的提升以传统的服务业为主,相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来说,产业结构层次还比较低,各产业发展在市场上还较为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且产业演进升级缓慢;二是西部地区产业专业化水平和多样化水平均较低,缺乏优势产业项目;三是西部地区各个产业链接性较差,没有形成合适的产业生态圈;四是西部地区产业产品结构和需求结构严重不匹配。因而,西部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的赶超,首要的是进行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则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西部地区寻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西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四大维度,又可分为产业、要素、制度三大方面。本书主要聚焦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产业结构选择问题。……
精彩内容
本书基于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以西部地区为实践考察对象,运用分工理论,基于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为谁生产”,从劳动专业化、专业多样化、生产迂回化和经济组织化等四个方面阐明了分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关系;通过对储蓄一投资理论的相关分析,构建了基于分工潜力理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框架,并指出有效需求的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都必须依赖于分工潜力的扩大,即投资是否有利于劳动分工的专业化、多样化、组织化和迂回化,使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制度都能够有效增加有效供给。由于已有研究还未揭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演进及其经济效应的正式数理模型,继而本书进一步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演进的理论模型,同时进行超边际分析和一般均衡比较静态分析,来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演化机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后,使用西部地区地级市多年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检验,为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