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5 2.3折 ¥ 95 全新
库存98件
作者李宗桂,叶金宝主编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39388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5元
货号12536729
上书时间2024-12-08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反思
矛盾融合,承传创新·
儒学形态与功能的历史演变及现代转化
李锦全教授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贡献
儒学之“道”的哲学品格…
中国儒学三阶段分期的意义·
三元哲学引论
简论中国哲学的特征和意义
中的观念与中的文化(论纲)
论刚健自强精神的历史内涵
“易”“阴阳”“五行”“干支”释义
以《左传》为中心论战争过程中的文化传播论孔子对待君主与父兄“过错”的方式墨义发微·
《庄子》“异”“同”思想的文化意义《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
礼义与一统:荀子“法先王”“法后王”的互通《管子》四篇“《老子》注”研究韩非子不反孔考
秦昭襄王非秦武王之子乃秦武王之弟
三纲五常:试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伦理人文精神西汉儒生的王道情结及其文化意义…
贾谊君道思想初探
政统与道统之间:董仲舒思想探要
董仲舒对阴阳五行思想的系统化论郑玄注礼的价值原则
郭象“性分”思想的矛盾两重性及其评价
李翱与儒家心学…
朱子文化的当代传承·
“君子不器”的心学诠释
白沙心学与阳明心学…
朱陆之辩与王湛之辩之比较…论清代今文经学的缘起…
析“例”求“义”:刘逢禄的公羊解经之法
“庄生传颜氏之儒”:章太炎与“庄子即儒家”议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国学与文化软实力
从“调均”看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何 萍 39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从“文以载道”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凝练与体系开展…王四达董成雄429
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结构解析
试论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
儒学自我调节的文化基因与时代适应性
儒学宗教性问题与儒学之命运的反思
“仁义礼智信”: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现代价值
易学传承与创新
先秦道家“为我之说”的辨析与现代思考·
心灵安顿与自度度人
“以友辅仁”:仁爱思想现代转化的公共维度
大同、至公与礼乐天下
因袭·撷取·创新·
“有生命的文化哲学”:朱谦之文化哲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张岱年文化哲学的方法论及其学派传承
心性论与哲学诠释学交互下的理解活动…
客家文化的当代社会治理价值·
以文化产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浅析文创产业视阈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铸魂育人”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滋养浅谈发展广东先进文化
“中国文化的历史反思和当代构建”的理论审视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特点,我用“矛盾融合”与“承传创新”八个字来加以概括,这可能是我研究中国哲学的理解和体会,下面试就有关问题进行论证。
我认为中国哲学的特点,从先秦各家学派开始,多是带有矛盾的两重性。由于中国传统并不单纯重视研究自然观问题,所探讨的多属有关政治、伦理方面的人生哲学。即使谈到天人关系,也往往是借天意说明人意。如各家较普遍使用“道”这个范畴,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也难以判断。我主张按照各家思想的特点和对学术界看法多有分歧的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儒家从孔子开始有个特点,就是着意研究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仁”学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核心,“仁”字在《论语》中出现最多,虽然涵义不尽相同,但总离不开有关“人”的界说。孔子往往把有完全人格的人称为“仁人”。由于“仁”的字形结构,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认为“仁”是“相人偶”之意,即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孔子的“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际关系学。
对孔子的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如何评价?学术界的看法很有分歧。由于孔子对“仁”所悬标准很高,处理人际关系要做到正己正人。《论语》中有两句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有的学者认为这表现出人与人平等的因素,反映出孔子的人与人平等的思想。但也有学者提出,孔子讲“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对“人”讲“爱”,对“民”讲“使”,那表现出阶级差别,“人”与“民”是否都有这种区别可以研究?但孔子的时代肯定存在等级差别。后来司马谈评述儒家思想要旨时说:“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论六家要旨》)在《论语》中,孔子主张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言行也是清楚的,很难说真有人民平等的思想。
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孔子对人格的完善、道德的修养,在要求上是人人平等的,如正己正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他要求所有的人都去做,并无等级之分。但由于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如以正己正人而论,若使国君或居上位的能“正其身”,下面的臣民“孰敢不正”,就要做到各安其位、各守其分,更不能犯上作乱,在实践效果上仍有利于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孔子对人们在人格道德上的平等要求和在社会政治上对等级的维护,形成儒家在人际关系上两重性的思想矛盾。
在君臣关系方面,儒家是尊君的,君臣、父子那一套亲亲、尊尊等级观念是牢不可破,但又不是无条件忠君的。如孔子要“君使臣以礼”才“臣事君以忠”(《八佾》),否则“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对君主可以不予合作,所谓“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对无道之君就不用尽臣子之责。孟子则说得更清楚,“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臣子对君主既能以德报德,又能以牙还牙,这是处于对等的地位。孟、荀还将暴君比之独夫民贼,称赞汤武革命的上下易位。
这和尊君、忠君意识,自会构成二重性的思想矛盾。
在封建社会中有个特点,就是普遍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但先秦儒家却很强调个人独立人格的尊严,如孔子就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孟子对此更加以发挥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荀子还提出“从道不从君”(《臣道》)的命题。所有这些强调独立人格的精神,与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封建时代意识相比,构成强烈的反差,而这种矛盾的两重性,正显示出先秦儒家对人际关系问题的思想特色。
本书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反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两部分,收录了《矛盾融合,承传创新》《儒学形态与功能的历史演变及现代转化》《李锦全教授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贡献》《儒学之“道”的哲学品格》《中国儒学三阶段分期的意义》等文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