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傈僳族 怒族 勒墨人(白族支系)社会历史调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傈僳族 怒族 勒墨人(白族支系)社会历史调查

13.5 4.5折 30 全新

库存9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087907

出版时间2009-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0元

货号5701340

上书时间2024-12-07

鸿运图书专营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摘要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澜沧江以西、独龙河以东的地区。全区包括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四个县,北接西藏察隅,南接保山、龙陵,西靠高黎贡山,中与片马、江心坡相连。全区依自然地势形成一狭长地带,东西宽仅100公里,南北长约500公里,总面积约有17 000平方公里。
  该州是世界有名的大纵谷之一,西面的高黎贡山和东面的碧罗雪山由北而南绵延千里,怒江奔腾于两山峡谷之间,形成“V”字形大纵谷。在北部地区,怒江与澜沧江相距仅50余公里,形成典型的横断山脉峡谷地带。两面山势陡峭,石灰岩层绵亘不断。该区由于受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运动的影响,有时发生地震。
  怒江具寒、温、热三带气候。沿江酷热,年平均温度达摄氏24度,半山温和,山巅严寒,终年积雪,冬春时期雪封山达4个月之久。碧江以下地区较湿热,雨量充沛,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福贡县境较干燥,降雨量少。
  山区有极为丰富的原始森林,尤以杉树为著名,植物种类很多,但由于长期以来刀耕火种的影响,大片森林被毁。此外山货药材也不少,有贝母、黄连、秦归、鹿茸、麝香、熊胆及各种兽皮。地下资源目前已发现的有云母、铁矿等。
  该区交通极不方便,每年雪封山以后,与外界交通断绝。全区通向内地的交通线有4条:由贡山的菖蒲桶向东行,越过怒山,跨过澜沧江,经叶枝、康普、岩瓦等至维西;另一条是由碧江向东,越过碧罗雪山及澜沧江,抵兰坪县;第三条由泸水县向东可抵兰坪;第四条是沿河谷向南行经六库、曹涧到保山。由曹涧至保山一线已有公路的毛路,其余三条路线,解放后曾经修整驿道,交通已有初步改善。
  怒江两岸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原始的溜索,人畜或物资均可系在溜筒上由溜索溜过江对岸,但危险性大,经常有索断坠江、死人的事件发生。
  全区有水田3万亩,多数是解放后新开的,旱地250.213亩(轮歇地21 244亩)。1955年全区粮食产量约4480万斤,平均每亩产量约160斤,其中水田每亩产量为390斤,旱地每亩产量为130斤。按全区人口计算,平均每人约有2.5亩土地,400斤原粮,其中泸水县每人平均有500多斤,碧江300多斤,福贡400多斤,贡山则只有200多斤。
  二、各民族人口分布
  全区总人口111 147人,其中傈僳族78 536人,占总人口的70.66%;白族(勒墨支)10 973人,占9.87%;怒族l0 797人,占9.71%;独龙族2520人,占2.27%;彝族1495人,占1.35%;藏族594人,占0.53%;汉族5582人,占5.02%;其他650人,占0.59%。
  傈僳族大都居住在半山地区,较为分散,最大的村落也只有百来户人家,一般都是十多户的小村寨。碧江的白族(勒墨支)除有自己聚居的村落外,也与傈僳族群众杂居。怒族主要聚居在碧江县及福贡县。独龙族的聚居区是贡山及其西部的独龙河谷地带。藏族居住在贡山及福贡东北部靠近德钦及察隅的地区。
  部分傈僳族曾于数十年前向西及西南迁徙,越过中缅北段未定界进入缅境的密支那、八莫地区居住。
  三、历 史
  (一)傈僳族迁徙怒江及反对清朝的斗争
  据古文献记载,傈僳族早期居住在金沙江两岸及木里、盐源、盐边一带。元代,他们大部分受制于纳西族的领主,成为木土司的农奴和兵丁,大约在300年前,部分傈僳族才由金沙江两岸向西迁移到达了澜沧江东岸维西、兰坪一带地区。19世纪初期(清嘉庆年间),维西的傈僳族以恒乍绷为首曾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起义,恒乍绷曾领导了数千名傈僳人民与清朝的官军作战达两年之久(1802年初至1803年底),最后在云贵总督觉罗琅干的进剿下,起义被镇压下去。这次傈僳人民的起义事件据觉罗琅干所立的“平夷”碑记载,曾动员全省兵员,派大理、腾越(腾冲)两个总兵分三路合围才把恒乍绷击溃。恒乍绷被俘,不屈就义。起义的傈僳人民被清军“于各处斩枭示众者,不下二千余人”。
  这次事件后,大批傈僳族被迫渡过澜沧江,越过怒山山脉,迁居到怒江两岸居住,一部分继续往西迁徙到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区。20世纪初期,部分傈僳族又逐渐向西迁至密支那一带。另一部傈僳族往南沿高黎贡山山脉迁至腾冲、保山及德宏地区,并继续往南发展,达于耿马、镇康及阿佤山区。
  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清朝派袁裕才为怒俅总管(俅族指独龙族),统辖怒江及独龙河地区,甚至远及于坎底一带,每年征收银钱赋税。此外,在菖蒲桶也设了一个怒族的俅管名叫“勒扒”,勒扒直至1924年还在迈立开江上游收税,二俅管家中过去还有清王朝的委任状。1910年阿敦子(德钦)弹压委员夏瑚曾奉命安抚恩、迈两江上游各少数民族,直抵坎底,并分别重新加委,赠与牛、羊、衣袍。1912年,李根源派何泽远管理恩梅开江中段,至渴即盆,换发头人新照。
  清朝末年,怒江流域分属大理、丽江二府管辖。泸水为六库、鲁掌、登梗、卯照、老窝五个土司所分治;碧江一区为兔峨土司的领地;贡山为维西的桥头、叶枝土司所辖;福贡第四区以下为傈僳族聚居地区,不从属任何土司。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一说为1911年)五月问,德国传教士布沦胡拍带着两个黑人,持枪5枝,从泸水沿江而上,达福贡山腊污寨向傈僳人勒索,傈僳人不堪其扰,便将这几个外国人杀死,并将枪支、衣物分掉。消息传到昆明后,引起了国际纠纷。清皇朝即派腾冲“蒋大人”协同泸水土司,不问青红皂白,残酷屠杀傈僳人,临走时还捉走了5个,送腾冲外国领事馆审讯,当时便杀死了3人。
  (二)民国初年“开辟”怒江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云南陆军第一师师长李根源在大理发起“开拓怒俅”计划,成立“怒俅殖边督办公署”于兰坪之营盘街,委任任宗熙(四川成都人)为“正委员长”,景绍武为“副委员长”,调大理七十六标学员80人做干部,分两路进入怒江。若真为了开辟边疆,增强内地同边疆的联系,是应该的,但他们一路杀人放火,烧了两个村子,并沿途活捉了很多傈僳人,强迫他们背人、抬人、背行李,随便拷打,不让休息。这些人进入不久发生了“里悟底”事件:由于军队的残酷压迫,要米、猪、鸡、蛋、酒等,并到处强奸傈僳族妇女,且轮奸了一个40多岁的傈僳族寡妇,傈僳族实在不能忍受,遂在里悟底杀死景绍武等28人。第一师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派兵前往镇压,傈僳人男女老少全部跑到山上去,官兵到了里悟底村,放火将村子烧了。
  与此同时,另一个殖边委员又被傈僳人杀于怒江。
  同年3月,丽江派阿吐滴到怒江做调解委员,声言“和平调解”。接着,第一师部分官兵到怒江,强迫傈僳人接受了“和平”条件:里悟底村一带的傈僳人每年每户交5毫钱及5升粮的“投诚费”,并强迫傈僳人将被杀28人的枪支、衣物退还给他们。
  这一群“开辟”者,不仅以武力征服了傈僳、怒族人,而且强占了他们的田地。亲身参加“开辟”的七十六标的学员和志辉说,当时“上帕衙门口是一大片坝子田,傈僳人跑了以后,我们就自己动手种”。还勒令傈僳、怒族人将弓弩缴署,弩则销毁,刀则折断。和志辉还说:“‘开辟’以后真是一个‘汉强夷弱’的局面”。
  之后,第一师派鹤庆杨志远任殖边队长,在上帕盖营房,在知子罗办汉文学校,强迫附近的傈僳、怒族人来学汉文,教师为崔振声,兰坪富川人,学生30多个。凡上学的学生都给他们取一个汉人的名字,如墨文彬就是第一班学生。
  1916年9月殖边公署改为“行政公署”。知子罗行政委员是董廷芳(鹤庆牛街人),上帕行政委员是杨葆光(鹤庆牛街人)。并设警备队,队长由委员兼任。上帕公署编江东西为上、中、下三段,12保,20甲,102排。知子罗公署则划全区为五段:中段、东南段、西南段、东北段、西北段。每段设团政(汉人),下辖保董、甲长、排长等,“使其互相管束人民”。
  同年,行政公署向傈僳人征收公粮,每户2斗,收团费,每户3毫。董廷芳带来鹤庆汉商刘子明、刘显清二人,官商合资在知子罗开设“天宝号”,卖布、煮酒、卖盐。本来1升包谷可煮6碗酒,但“天宝号”换给傈僳人只换给1碗,喜欢吃酒的傈僳族人民,每年被“天宝号”剥削去的包谷,不知有多少万斤。
  1917年,兰坪三区石登地方傈僳领袖阿孟扒因受不了县佐“旃大老爷”的压迫,率领傈僳、白族群众杀死“旃大老爷”,并于正月初八日攻入兰坪之拉井,接着打到马登街,被剑川派来的官兵杀死了3000多人。阿孟扒退回后,分兵攻兔峨土司。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