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08 6.1折 ¥ 128 全新
库存36件
作者周耘著
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714968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11841373
上书时间2024-12-02
、传统民俗音乐
论音乐传统的延续与传统音乐的变迁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第三条道路——兼及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功能拓展
为他(她)佩戴金色的花环
——对杰出民间音乐家价值的再认识
茉莉花为何常开不败
——吕家河民歌研究随感
观民风知得失与我国现代民歌研究的误区土家族的婚礼和婚礼歌荆楚遗风
——跳丧
土家族“跳丧鼓”现状考察报告
土家族民间乐舞中的楚音乐文化遗存试论音乐美的异相
——兼及土家族音乐的审美取向巴音、吴乐和楚声
——长江流域的传统音乐文化孤岛“跳丧”报告
为真情而歌唱
——著名彝族歌手白秀珍歌唱艺术研究
新疆采风纪行
——丝绸古道的歌舞之旅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先觉
——杨匡民先生民歌研究之学术贡献
二、佛道仪礼音乐
20世纪以降中国佛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五祖禅寺佛教音乐述略天宁梵呗考论
当代佛教仪礼音乐的宗教性与世俗性交织现象探析——以天宁禅寺“水陆道场”仪礼音乐为例
悦佛,本质是娱人
——佛乐鉴赏偶感
佛教音乐观与佛乐审美意趣
汉传佛教大型法会《水陆仪轨》版本研究《水陆道场》仪礼整体结构的戏剧性特征
袁静芳教授对当代佛教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道教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民间巫舞的关系道乐渊源探析
三、中日音乐比较
从“汉学”到“国学”
——东瀛“学问”发展轨迹之启示古琴东瀛兴衰之文化要因阐释日本雅乐考论
丝绸之路的东延与佛乐跨海东传佛乐东渐及其日本化
浓与淡
——中日佛教音乐风格比较研究天台宗声明考略
——佛乐东渐研究之一
……
永远的导师
—忆念杨匡民先生
用多元音乐塑造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文化价值观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世界音乐的世纪与我们的对策
80——日本的“世界音乐”现状引发的思考
“在那遥远的地方”邂逅“巴拉莱卡”
—一次中俄音乐融合实验之延展追叙
五、译文
尼泊尔的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
西亚的音乐文化
亚历山大·齐尔品与中日作曲家中国黄土高原杨家沟村的《祈雨调》传统认同的延续性
——以奄美岛歌为例
日本传统音乐
密严流御咏歌的创立
—以佛教教团的传教活动为中心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的日本雅乐
——关于唐乐地位的讨论
关于17世纪20一40年代的“三曲合奏”古琴东传史实与日本琴乐现状依据日本雅乐古谱复原唐代琴曲之研究1950年代的武满彻
—从五声音阶到意识流田边尚雄与东洋音乐的概念近代日本对盲文乐谱(点子谱)的引进冲绳的音乐文化
丝绸之路乐器的东渐与西渐
后记
论音乐传统的延续与传统音乐的变迁
引论
在许多人眼里,现代化、全球化是传统音乐的洪水猛兽;洪水猛兽来袭,传统灰飞烟灭。于是,对传统音乐的前途自然就无奈地叹息,或无限地哀怜。环顾当今社会,传统音乐受到现代化的巨大冲击确为不争的事实,但以为传统音乐文化已竟自无可奈何花落去,却可能是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当是“传统音乐变迁”的假面蒙蔽了“音乐传统延续”的实相。
以笔者所见,音乐文化的传统其实包含了“音乐传统”与“传统音乐”两个意义层面。前者侧重音乐制造过程中人们(族群)在音乐观念、音乐制度、音乐行为等方面的深厚积淀;后者侧重前人创造、绵延流传后世(至今)的具体音乐作品。本文将通过深入解构传统音乐的概念,结合具体分析传统音乐传承与变迁的实例,认识传统音乐文化之音乐传统的强大生命力,并基于这一认识,化解人们对传统音乐变迁的过分忧虑。
一、传统音乐文化概念解构
三年前,国内某音乐学院一场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现场①,答辩者提交答辩的论文为《五台山普寿寺佛教音乐的传统与变迁》。答辩者精心制作的课件中展示了几首普寿寺僧人咏唱的寺院仪礼歌曲。几首佛歌的唱词均出自佛教经文,音乐采用的是传统梵呗音调编曲的旋律,同时导入了背景性的电子音乐伴奏。评审老师据此即时发问:“这是佛教音乐吗?”答辩学生似显困惑,一时语塞。这个案例颇有意味。正是这一关于佛教音乐的诘问引发了本文的思考:在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当下,应当如何认识传统音乐?如何理解传统音乐?传统音乐有怎样的深层结构?音乐文化有怎样的历史发展轨迹?
要简单解答上问,倒也容易,只需先就问题设问、反问。如果这几首由寺院僧尼咏唱于佛教仪礼中的歌曲不是佛教音乐,那它是什么音乐?它能归属于什么音乐?顺此路径分析思考,便可顺理成章地得出它们当然属佛教音乐的结论。进而发现,这种貌似新颖的佛教音乐,却实实在在延续着佛教音乐文化的传统。
如果要从学理上阐明,则需解析传统音乐的定义。传统音乐是指由特定民族或人群在历史上创造的,绵延流传后世的,有其民族或人群相对固定的形式特征、审美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音乐艺术。传统音乐的概念本身内容丰富,内涵深邃。但人们在运用传统音乐概念时,一般更多关注表层的形式特征,比如歌种的音阶调式、剧种的声腔曲体、乐种的乐器配置、唱法的音区音色等;延展关注也仅较多涉及并常常止步于稍处深层的审美特色,如中国古琴音乐的自然之美、空灵之美、中和之美等。相比而言,形式特征、审美特色属于传统音乐文化之比较显性的表层结构,文化内涵才是藏伏其间的隐性深层结构。隐性深层结构的文化内涵对传统音乐文化之“传统”常常起着决定作用。
解构传统音乐文化概念中的“传统”,发现其实际包含“音乐传统”与“传统音乐”两层含义。先谈谈音乐传统。音乐传统主要指历史沿传下来的关于音乐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及行为准则,其实质是文化内涵的模式化显现。音乐传统对人们的音乐行为、社会的音乐生活有无形的影响甚至控制作用。如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民间歌舞“撒叶儿嗬”,亦称“跳丧鼓”,是一种以灵前热烈歌舞的葬礼悼念亡故者的民族独特丧俗,可由于“撒叶儿嗬”的音乐传统,女性族民被限制直接参与,无论其歌舞技艺如何出色,表现愿望多么强烈,都不得擅入现场。②又如作为音乐行为重要构成的传承行为,既受音乐传统的控制,又维系音乐传统的惯性。而日本传统音乐之所以能较好地承继流派特色,家元制度的传承行为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音乐传统还具有一定的阶级(层)性、民族性、地域性。现代民族音乐学研究提倡关注“文化中的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甚至更直接地表述“音乐即文化”,对于传统音乐研究而言,或可理解为其强调关注的正是“音乐传统”。
何为音乐传统的阶级性?中国传统音乐的宫廷音乐便鲜明地体现着阶级性。宫廷音乐反映处于阶级社会金字塔结构顶端的王公贵族的音乐观念。宫廷音乐应该具有雅正平和的声音构成和庄重肃穆的情调氛围。祭拜天地、规范仪礼、歌功颂德、教化怡情是宫廷音乐最重要的功能作用,形成了恒定的礼乐传统。为此,宫廷音乐刻意疏离甚至极力反对灵动活泼、感性刺激、功能多样的民间音乐。
本书是武汉音乐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民族音乐学博士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主要研究成果。本书编入的60余篇文论,主要包括传统民俗音乐、佛道礼乐、世界多元音乐和音乐评论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涵盖历史、形态、审美、文化生态等研究范畴,是著者多年来潜心民族音乐学教学与研究的学术结晶。其中的佛道礼乐研究、中日音乐比较等,能代表我国当下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水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