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美国表姑:“圆房顶”下的今人与往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的美国表姑:“圆房顶”下的今人与往事

20.3 3.5折 58 全新

库存313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明和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61616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9165167

上书时间2024-12-01

鸿运图书专营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赵明和,出生于贵阳,家族背景较特殊,此由本书可见。1965年上山下乡,六年后进入工厂,1986年后调入高校。

 担任编辑时,编发过超千万字的文稿。发表数十篇各类文章,散见于书集、报纸、杂志。有作品被译为英文收入书集在美国出版,有纪实散文被靠前很好期刊连载。近年开始致力于长篇的写作。

目录

第一章 渊源

第二章 期待

第三章 碰撞

第四章 回家

第五章 “我只做好事”

第六章 叔父

第七章 路口

第八章 孝女

第九章 表兄

第十章 上海纪念会

第十一章 萝萝

第十二章“血的关系”

第十三章 改变

后记




内容摘要
    车流来往不断、人群熙熙攘攘的贵阳市万东桥畔,一栋与周围楼房迥然有异的青灰色欧式建筑,静静地伫立近百年了。这栋在省城所有楼群中独具风格,古色古香,高耸的塔尖指向苍穹的“圆顶房”,带着沧桑与几分孤傲,矗立在爬满常春藤的高高的堡坎之上,这就是位于贵阳市护国路的王伯群故居。

     兴建于1917年的这座楼宇,由主楼和圆形的塔楼组成。主楼的三楼以上四周有露台,塔楼的很上方是高耸的圆弧顶,正上端是细长的哥特式塔尖,是一座欧式兼具中国元素的建筑。毗邻它的原还有王文华故居,在万东桥扩建时已被拆除。

     在省城贵阳,王伯群故居,加上原有的王文华故居,其所在的这条街,所以叫“护国路”,皆因兄弟二人在护国战争中的贡献故以命名。

     王伯群名“王文选”,但一直以来人们几乎忘记其名,而习惯于称呼其字“伯群”,所以他是以“王伯群”在历目前闻名的,正所谓“以字行”。

     王伯群早年留学日本时即参加同盟会,并与梁启超结识,后长期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回国后应章太炎之邀出任《大共和日报》经理,继续宣传革命思想。时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1915年王伯群赴京期间洞悉袁世凯称帝野心,与在京的梁启超、蔡锷等商议,确定以滇黔为发难地共举反袁义旗。并专程回黔与王文华秘密策划反袁。其间他们排除各种阻力和困难扩充黔军,培训军事骨干,充实到下属各部,又设法解决了经费和军晌问题,使黔军迅速扩充并素质得以提高,成为护国战争中的重要力量。袁世凯称帝前,王伯群与蔡锷、梁启超等七人在天津开会,确定了滇黔武装起义方案(史称“天津会议”)。袁“登基”后不久,云南即宣布独立,誓师讨伐袁世凯。一个月后,贵州宣布独立,王文华任护国军右翼东路司令率军出战。此后全国多省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无法维持其统治,在大不得人心中暴毙,护国战争取得胜利。

     贵阳市在筹划扩建万东桥时,为保留王伯群故居,曾不惜代价、不厌其烦地数度更改红线,足见出对这段历史的重视和对房主人的尊重。

     多年来,圆顶房以它独特的风貌吸引着路人的眼光。曾有许多人慕名专程而来,有的人则是在路边瞥见它后便移步上前,绕到堡坎上,想一睹风采并看个究竟。然而大门紧锁,人们趴在窗台上切切地往里窥望,或在房檐下茫茫然四处张望,除了能看见外观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其他均不知所以,不得不扫兴而归。

     圆顶房在1984年时发还王氏,一年后某政府机构在此地皮上建起了七层楼的办事处兼招待所,后变成宾馆,空地处还成了停车场。有人认为王氏家族都在国外,鞭长莫及,便趁机在故居地皮上不断搭建违章建筑,另一政府机构也居然罔顾文物保护条例,在故居大门外建起了违章屋。一度周围被严重蚕食,一座具有厚重历史价值的文物被挤对得难以安身。

     女主人保志宁在房产发还后立意,不用来进行任何赢利性经营,而拟作为一个载体,为社会作贡献。比如开办为公众免费开放的历史陈列室、图书馆、文化研究室。但无论派做何种用场,前提是必须拆除一切违章建筑,还故居完整的原貌。

     为此美国的王氏家人及在筑亲戚,陷入不停的申诉,上访,奔走,呼吁,但这又谈何容易!圆顶房因此不得不大门紧锁……

     等待中的表姑通过她母亲带话,问候我父亲,说她期待着来中国,赴香港开完会即来贵阳,要就许多事当面讨教。

     然而此后不久,没等表姑来到,父亲却在重病中倒下了。

     或许知道生命来日不多,他一再向我谈起圆顶房,批评我一直以来对此的不闻不问,要我以后代替他多加关心。

     “保志宁问我,在当前条件下,圆顶房除了做公众图书馆之外,还能用来派做何种用场,还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我没有精力了。你好好地思考后拿出意见,在你表姑回国后给她建议或参考。”

     我嗫嚅地立于病床前,很后是唯唯诺诺。

     说实在的,这些年来,父亲以近八十的年纪,为圆顶房的事到处奔走,我一直不以为然。虽然那是因为受着他的大舅妈保志宁的重托。我从没去正视过,根源于兴义下午屯,又加半世纪风雨,因而根深蒂固的那份传统家族感情,也不大理会我的父母尤其是父亲,与圆顶房和王伯群夫妇间深厚的关系。

     保志宁舅婆来中国时,我没有陪父亲去见面。后来她通过父亲询问我愿否做王氏在贵阳的房产代理人,我也以自身工作太忙而委婉辞谢。

     所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尽管时间已行进到了九十年代,由于心中留下的伤痕,我仍然不想去触碰背后这个家族,包括其中任何的人与事。

     眼下,表姑所以要来中国,是接替年事已高的舅婆处理圆顶房事务,病榻上父亲的殷殷嘱咐,是要我代替他继续尽力。是时候得调整心态,去准备面对了。人生走到一定的阶段,势必都得应承下前辈的一些嘱托,接过一些担子。那,也是一种责任。

     对于将到贵阳的表姑,我开始有了期待。

     她从美国来,在联合国供职,应是知性、睿智的高层次女性风范;一直未婚增加了她的神秘感;虽高一辈,但与我几乎是同龄人,应当谈得来。

     漫长的四十几年中,我从未去过老家,也与老家人全无往来。那个大家族,对于我只是部过往的历史。表姑是新来到的,我得去接触并要相处的家族人。因此她,又像是从兴义老家那方水土上来,从景家屯的青瓦屋檐下来,从历史的深处来。

     隐约感觉,她的到来会让我发生某些改变。

     P17-21

精彩内容

书稿以身为美国华人的王德龄在中国的活动为线索,以时空交错的手法,串起了她的家族及轶事,很多内容是独有的。涉及人物包括其父母王伯群、保志宁,叔父王文华,还有何应钦、周素园等,当年他们都是"圆顶房"下的重要人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