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为帮助国内学界和政策研究部门更好地了解中国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在过去30年里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发展情况,专门精选了25篇文献,编辑成《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一书(丁开杰主编)。收录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停滞膨胀问题》、《金融自由化的利弊》、《各国证券管理体制比较》、《金融稳健与亚洲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改革》、《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等文章。
作者简介
丁开杰,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法学硕士学位(社会学专业方向)和经济学博士学位(产业经济学专业方向)。2008年1月一2009年1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应用经济学系任访问学者,在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任研究助理。现为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执行主编。在CHINAPERSPECTIVE、《中国行政管理》、《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研究》、《当代亚太》、《经济与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中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译文60多篇,已出版《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合著)、《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合著)、《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合著)、《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合著)、《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主编)、《后福利国家》(主编)等著作和《优选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协商民主及其超越》、《“友成”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译丛》等译著,共计11)多部。主持和参与靠前外课题20余项,获学术奖励10多项。
目录
序一:《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创刊回顾
荣敬本/ 1
序二:比较经济学的过去与未来
[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序张定淮译
/ 7
前言
丁开杰/ 1
辑 通货膨胀与金融监管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停滞膨胀问题
比奇托尔德
通货膨胀对不发达国家的影响
刘易斯
关系型融资制度及其在竞争中的可行性
青木昌彦
金融市场中的披露管制:现代金融理论与信号传递理论的意义
斯蒂芬·罗斯
金融自由化的利弊、
格·卡普里奥
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
许成钢
第二辑 证券管理与金融稳定
各国证券管理体制比较
高西庆
证券市场失败的教训:私有化、少数股东权利保护和投资者信心
小约翰·科菲
美国证券市场的强制披露与投资者保护
伊斯特布鲁克
金融稳健与亚洲的可持续发展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东亚美元本位、浮动恐惧和原罪
麦金农
金融自由化、危机和救助:拉美和东亚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辑 金融市场与企业融资
我国金融市场形成的两个问题:金融抑制与经济气泡
吴敬琏
中国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改革
贝瑞·诺顿
论中国的“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
小宫隆太郎
中国国有银行的坏账及其处置办法
约翰·伯宁
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尼尔·格雷戈里
入世后中国应对资本流动的政策选择
张晓朴
第四辑 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
中国的金融体系何时能满足其需要
尼古拉斯·拉迪
中国的金融深化:顺序性与难题
麦金农
国家目标、政府信用、市场运作
李扬
关于中国的银行与企业财务改革的建议
刘遵义
关于设置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构想与建议
魏加宁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评价与体制机制优势的比较
胡鞍钢
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黄海洲
内容摘要
导读: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丁开杰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与命脉,中国经济的进一步繁荣需要更为完善的金融市场。有鉴于此,自1985年创刊起,《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的历任主编和编辑就始终关注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刊发了不少很好作品。为帮助靠前学界和政策研究部门更好地了解中国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在过去30年里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发展情况,我们专门精选了25篇文献,编辑成《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一书。
在本书的主编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了四个原则:一是时间原则,所选文章力图反映出金融市场和改革在过去30年里的发展脉络;二是非常不错原则,入选文章的作者均是金融领域的非常不错人士,并且他们的文章发表后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尤其是推动了具体的金融实践。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麦金农,本刊创刊主编之一吴敬琏、已故靠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等等均是靠前非常不错专家,他们发表在比较杂志上的金融研究文章被收入在文集中;三是比较原则,杂志创刊的宗旨就是立足于体制比较开展理论研究,本书的编辑工作也坚持中外比较,希望能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开阔我们的理论思维;四是重要性原则,所选文章在编辑过程中按照当前很为重要的议题来进行了归类,设置了“通货膨胀与金融监管”、“证券管理与金融稳定”、“金融市场与企业融资”、“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等栏目。
简要概括来看,《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一书所选的文章主要涵盖了如下内容:
一、通货膨胀与金融监管
通货膨胀是世界所有国家都要面临的经济问题,加强金融监管是内在要求的政策选择。在通货膨胀与金融监管方面,本书收入了6篇文章,分别讨论了通货膨胀、融资制度、披露管制和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利弊等问题。其中,哈?比奇托尔德和安?赫尔弗的文章讨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停滞膨胀问题,他们指出,“社会主义理论把经济危机看做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然而,实际上,由于稀缺性不断变化,世界市场出现了新格局,西方市场的需求不断改变,社会主义国家也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W.A.刘易斯的文章分析了通货膨胀对不发达国家的影响。该文值得借鉴的一个观点是,刘易斯指出“采用通货膨胀动员资源比税收手段动员资源在政治上更易行的想法,是十分荒唐的。因为一个能够聪明地利用通货膨胀的政府,很可能同样具有利用税收手段动员资源的能力”。青木昌彦教授是有名靠前经济学家,在比较制度分析上是集大成者。他的文章研究了关系型融资制度及其在竞争中的可行性。而斯蒂芬.A.罗斯的文章关注金融市场中的披露管制,讨论了现代金融理论与信号传递理论的意义。格?卡普里奥和詹?A.汉森,帕?郝诺汉辨析了金融自由化的利弊,许成钢教授的文章则从法律、执法和金融监管的角度介绍了“法律的不完备性”理论。
二、证券管理与金融稳定
证券市场是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在“证券管理与金融稳定”栏目中,本书收入的6篇文章讨论了证券管理体制比较、证券市场失败的教训、金融稳健、金融危机救助,等等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证券行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对证券行业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还十分缺乏经验。在此背景下,高西庆撰文对各国证券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各种模式,他认为“很适合中国的模式可能会介于法国和意大利两种模式之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小约翰?科菲对证券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颇有建树,其文章分析了证券市场失败的教训,强调“不同的法律体系鼓励不同的所有权模式和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而伊斯特布鲁克和费雪的文章探讨美国证券监管的反欺诈和强制披露法规的一些功能,并由此认为这些反欺诈和强制披露法规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他们提出,正确的比较方法不是规制与市场的比较,而是一种管制与另一种管制之间的比较。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斯蒂格利茨的文章对金融稳健与亚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讨论,强调深化、高效和健全的金融体系对经济的增长与稳定很好重要,同时又认为若离开稳定和增长,深化、高效和健全的金融体系也不可能形成。当代金融发展和金融压抑理论的奠基人麦金农在《东亚美元本位、浮动恐惧和原罪》一文中则对亚洲金融危机进行了反思,从“原罪”(original sin)理论出发认为,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浮动汇率制度的恐惧是一种理性行为。虽然日本依然置身其外,但选择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确有益于作为整体的东亚美元集团(East Asian Dollar Bloc)。而芭芭拉?斯托林斯讨论了拉美和东亚国家的金融自由化问题,其文章认为这些国家多数存在金融抑制问题,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开始进行金融自由化。中国应吸取拉美和东亚邻国在金融自由化和危机处置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保持稳定。以上讨论不仅丰富了金融研究,也推动了金融实践。
三、金融市场与企业融资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而金融市场是服务于企业发展的,金融市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融资。本书“金融市场与企业融资”栏目收入的文章,对金融抑制、银行坏账、民营企业融资、靠前资本流动进行了讨论。其中,本刊创刊主编之一吴敬琏教授的文章讨论了我国金融市场形成的两个问题:金融抑制与经济气泡。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形成必须克服金融抑制,实现金融深化。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市场面临优选的问题则是金融发展脱离了实质经济基础而急剧膨胀,出现了所谓的“气泡”现象。这些观点即使到今天也依然令人振聋发聩。美国经济学家贝瑞?诺顿、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等关注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通货膨胀问题。贝瑞?诺顿从结构问题和经济政策两个方面分析中国1988年遭遇的经济状况,小宫隆太郎则在1989年发表文章《论中国的“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指出,1984年底以来中国的经济形势陷入了严重的不正常状态。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陷入了过热状态,物价猛涨,靠前贸易收支将近三年期间处于入超很大的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有银行改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比较不成功的领域之一。约翰.伯宁和黄益平的文章通过对中国坏账的形成机制以及靠前经验进行分析,初步回答了“资产管理公司将如何保证员工们以不良资产的优选回收率为目标?”、“不良贷款出售以及‘债转股’的改革究竟是否适用于中国?”、“如何才能防止道德风险以杜绝坏账的持续产生?”等问题。尼尔?格雷戈里斯托伊安?塔涅夫的研究将重点投向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他们指出,民营企业外源性融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全社会的一致努力,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提高其管理透明度,明晰其所有权归属至关重要;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则需要建立和保证一个公平的经营场所。而张晓朴的文章《入世后中国应对靠前资本流动的政策选择》是一篇很好扎实的政策性研究文章。在分析中国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条件以及短期资本流动风险的基础上,他论证提出中国应该继续实行资本项目管制,特别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为适应入世需要,中国应采取以市场为基础的一种规范的、有序的、渐进的方式逐步放开其资本项目管制。
四、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
金融改革是中国金融深化的动力,而金融深化则是金融改革的目标。本书专门设置了“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栏目,并将其放在很后位置。很后但并非很不重要,恰恰相反,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是我国当前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命题。本栏目收入的文章,从金融体系、金融深化顺序、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货币政策委员会设置、金融系统稳定性等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其中,尼古拉斯?拉迪提出了一个命题:中国的金融体系何时能满足其需要?他认为,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低下,对生产领域和金融部门自身带来了深刻的消极影响,而当时的金融改革方案在财政上具有不可持续性,发展商业信用文化十分必要,但政策对商业信用文化的形成具有破坏作用。李扬的文章从国家目标、政府信用、市场运作等角度讨论了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通过比较分析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四大构成要素,他指出政策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也需要按照市场的规则运作。魏加宁的文章《关于设置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构想与建议》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对设置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进行讨论,并提出了设置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几个备选方案。如今,货币政策委员会已经建立并对完善中国金融市场发挥了作用。不可否认,这种进步是与魏加宁等人当时的倡议和努力分不开的。刘遵义、钱颖一在《关于中国的银行与企业财务改革的建议》一文中对1994年1月以来的中国外汇改革和财税改革进行了肯定,但同时也指出这些成就使银行改革和企业改革显得滞后,成为整个改革过程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决中国的经济政策决策者当时关心的一些问题,他们提出了当时可以实施的银行与企业改革方案。黄海洲、王水林在《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文中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发展迅速,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实行了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为抵御金融风险提供了强大保障。但是,中国金融体系依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为此,他们从靠前和历史经验的角度分析金融体系普遍存在的弱点以及中国特有的问题,提出了旨在进一步提高金融稳定性的政策建议。而胡鞍钢、王大鹏的文章《中国应对靠前金融危机的评价与体制机制优势的比较》是近期新的文献。他们回顾了中国应对2008年靠前金融危机的全过程,他们通过目标一致法的评估显示:中国直面这场由美国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挑战,在与世界各国同时面对的这场“大考”中,率先复苏,实现稳定增长,实现了主要宏观经济目标,交出了一份令世人瞩目和惊奇的“答卷”。
三十而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已经创刊30年。杂志创刊于改革之初,成长于改革之中,今后还将继续服务于改革。通过以上简要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既是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大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结果。我们坚信,改革与深化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国金融市场将在进一步的改革中不断成熟。希望本书的编辑工作能够有助于推动这个进程。由于编者水平所限,本书编辑肯定仍有一些疏漏,敬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主编推荐
比较开眼界
比较长知识
比较启智慧
比较出真理
纪录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近几十年来在现代化之路上的改革探索和尝试。
精彩内容
本书属于中央编译局“《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创刊30周年纪念丛书”之一。这一杂志30年来倡导比较的方法,开创出各种独特的视角去研究变革中的经济、社会、政府、制度等各方面问题,因此,在这一纪念丛书中,从方法论和研究视域的角度提炼了杂志六大方面的内容成为一个学术体系,本书汇编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创刊30年来在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进行讨论的经典文献。
精选入编的25篇文献主要涉及“通货膨胀与金融监管”、“证券管理与金融稳定”、“金融市场与企业融资”、“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等议题。入选文章的作者均是国内外金融领域的人士,文章在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尤其是推动了具体的金融政策改革和实践,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罗纳德.麦金农,本刊创刊主编之一吴敬琏,尼古拉斯.拉迪,以及青木昌彦等等均是的经济学家。本书坚持中外制度比较的视角,既收入原创性文章,也收入译文,力图反映出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在过去30年的主要发展脉络。本书值得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政策实践者参考,有助于开阔广大读者的视野,更好地服务于当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
媒体评论
杂志在创刊之初目标就很明确,不搞“主义”的比较,不去评论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而是要作体制的比较研究,通过各个体制的比较来吸取经验,探索中国如何从计划经济走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也就是说怎样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荣敬本(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部研究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创刊主编之一)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在中国过去几十年发生的伟大变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精神生活的复兴,以及源自社会科学新思想的传播都作出了贡献。……且让我用两句话总结我给《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的作者和读者发出的信息:后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从该词的原义来看)已经完结;从事“比较社会研究”的必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加迫切。
——[美]雅诺什·科尔奈(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