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德国浪漫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论德国浪漫派

36.48 6.1折 59.8 全新

库存8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恕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0947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8元

货号8737012

上书时间2024-11-27

鸿运图书专营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恕林,男,195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1954-195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选修德国语言文学。自1959年10月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德语文学研究、翻译,重点研究德国浪漫派。

 主要论著有:《德国浪漫派及其评价问题》《E.T.A.霍夫曼及其评价问题》《海涅与德国浪漫派》《魏玛古典文学与德国浪漫派》《从德国浪漫派看“积极”与“消极”浪漫主义划分问题》和《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作品多次入选《中华文库》系统工程。其中,《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于2004年获香港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和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颁发的“靠前很好论文奖”。

 主要译著有:霍夫曼长篇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中篇小说《斯居戴里小姐》;霍普特曼剧本《织工们》《马车夫亨舍尔》、中篇小说《索阿纳的异教徒》《道口看守员蒂尔》;霍赫胡特剧本《代理人:一出基督教悲剧》;卡尔·迈长篇小说《银湖宝藏》;德国民间故事选《厄伦史皮格尔的故事》;托马斯·布热齐纳恐怖俱乐部系列丛书《魔鬼电车·碧眼男人·隐形怪物》等等。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篇
德国浪漫派的渊源与流变
第一章
德国浪漫派的渊源 
第二章
一些作家的流派归属问题 
第三章
早期浪漫派(1790 — 1802) 
一、
早期浪漫派的产生 
二、
《雅典娜神殿》 
三、
早期浪漫派的特点 
四、
历史功绩 
五、
耶拿浪漫派的解体 
?
第四章
中期浪漫派( 1803 — 1815) 
一、
时代背景 
二、
中期浪漫派的特点 
三、
海德堡浪漫派(1805 — 1808) 
四、
德累斯顿:中期浪漫派的另一个活动地盘
(1806 — 1809) 
五、
柏林(中期)浪漫派(1809/1810 — 1815) 
六、
维也纳浪漫派(1808 — 1815) 
?
第五章
晚期浪漫派(1815 — 1850) 
一、
历史背景 
二、
天主教浪漫派之一: 弗 · 施莱格尔和维也纳后期浪漫派(1818 —
1829) 
三、
天主教浪漫派之二: 格雷斯、艾兴多夫和布伦塔诺(1776 — 1842)
四、
施瓦本浪漫派(1807 — 1850) 
五、
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过渡 
?
第二篇
的文艺理论
第一章
德国浪漫派文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
从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转向中世纪和中世纪以来的现代文学 
二、
鼓吹文艺同宗教的融合 
三、
偏爱晦涩文字,向往神秘主义 
?
第二章
美学革命和文学纲领 
一、
浪漫派的美学革命 
二、
浪漫派的文学纲领 
?
第三章
断片:德国浪漫派文艺理论的形式 
一、
断片: 浪漫派的重要理论形式 
二、
浪漫派偏爱断片的缘由 
三、
断片的传统与样板 
四、
艺术风格与 
?
第四章
反讽:浪漫派美学的核心概念 
一、
浪漫派反讽的来龙去脉 
二、
弗 · 施莱格尔式的浪漫派反讽 
三、
浪漫派反讽的接受 
第五章
文艺批评作为一种批评艺术 
一、
弗 · 施莱格尔文艺批评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
弗 · 施莱格尔的文艺批评理念 
?
第六章
长篇小说: 浪漫文学之核心 
一、
长篇小说在传统的标准美学中的地位 
二、
浪漫派的长篇小说理念 
三、
歌德的《威廉 · 迈斯特》和德国浪漫派 
四、
《卢琴德》: 弗 · 施莱格尔小说理论的实验基地 
?
第七章
志异小说和中篇小说
一、
志异小说 
二、
志异小说大家: 克莱斯特 
三、
中篇小说 
?
第三篇
热点难点问题
第一章
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 
一、
“对立论”的来龙去脉 
二、
“对立论”难以自圆其说 
三、
浪漫派:启蒙运动精神的继承发扬者 
四、
基本看法 
第二章 
弗 · 施莱格尔的莱辛评论 
第三章 
法国大革命与德国早期浪漫派 
第四章 
魏玛古典文学与德国浪漫派 
一、
时代名称问题 
二、
席勒与早期浪漫派 
三、
歌德与早期浪漫派 
四、
美学上的对比 
第五章 
海涅与德国浪漫派 
一、
海涅背弃浪漫派的原因 
二、
海涅与浪漫派的关系 
三、
海涅对浪漫派的批判 
?
第六章 
从德国浪漫派看“积极”与“消极”
浪漫主义的划分问题
第七章 
德国浪漫派与欧洲浪漫主义 
一、
概述 
二、
欧洲浪漫主义的特征 
三、
德国浪漫派的个性特征 
四、
德国浪漫文学在西方国家的接受 
五、
结语 
?
第四篇 
人物研究
第一章 
浪漫派理论家弗 · 施莱格尔 
一、
家庭出身 
二、
青少年时期 
三、
动荡的生活,丰硕的成就 
?
第二章 
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 
一、
文学史论争中的诺瓦利斯 
二、
诺瓦利斯诗歌代表作:《夜颂》 
三、
诺瓦利斯长篇小说:《海因里希 · 冯 · 奥夫特丁根》 
?
第三章 
怪诞小说艺术大师霍夫曼 
一、
霍夫曼生平,从音乐家到小说家 
二、
霍夫曼小说创作巡礼 
三、
霍夫曼小说创作三原则 
四、
霍夫曼小说艺术在后世作家中的反响 

录: 其余德国浪漫派作家简介
阿尼姆,贝蒂娜
· 冯 
阿尼姆,路德维希
· 阿希姆 · 冯 
布伦塔诺,克莱门斯
沙米索,阿德尔伯特
· 冯 
艾兴多夫,约塞夫
· 冯 
富凯 
格林兄弟 
格雷斯 
克尔纳 
米勒,亚当 
施莱格尔,奥古斯特
· 威廉 
施莱格尔,多罗苔娅
谢林,卡罗利妮
乌兰德
瓦肯罗德?

主编推荐

作者积聚三十多年心血之作,完整而又巧妙地梳理了德国浪漫派的历史,“细致入微”而又“宏阔之至”。使读者既能深入到德国浪漫派诸派别其里,一窥各派别的细致“风貌”;又能延展至与德国浪漫派有关的同时代文学现象、文化思潮以及政治事件等广阔视野里,、多角度的把握这一文学现象。本书行文酣畅淋漓,严谨洒脱, 趣味隽永,使德国浪漫派的灵性、自在尽现字里行间,十分具有可读性。
 

精彩内容

18世纪末发端于德国,随后在欧洲各地出现的浪漫主义,是一次波及范围大,影响深远,其“余波”至今尚未停息的文化思潮。其波及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诸领域,席卷了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探讨的德国浪漫派,是这个思潮的源头,特指18世纪90年代至1850年前后由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等掀起,随后又有布伦塔诺、阿尼姆、克莱斯特、霍夫曼、艾兴多夫等大批作家参与的一场文学运动。

 

德国浪漫派对后世有着难以估量之影响,它不仅是现代派当中诸多流派之源,更在西方近现代思想占有特殊地位。

 
 《论德国浪漫派》是自19世纪中叶“西学东渐”以来,我国学者系统研究德国浪漫派的第一部专著。不仅对德国浪漫派的形成历史研究得十分透彻,而且将德国浪漫派放入启蒙运动、德国古典文学,以及同时代的斯拉夫语世界的文学、英语世界的文学(包括北美文学)、罗曼语世界的文学、北欧文学等与它有关的文学广阔视野里一起考察。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对历关于德国浪漫派的论争有着独到见地。方便读者一本书把握德国浪漫派,更有助于推动我国学术界对德国浪漫派的深入研究。

媒体评论

                                                                                    
                                            

作为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浪漫派政治上所追求的是自由解放,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启蒙运动精神孕育下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检验人们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的试金石。1792 年,年方19岁的浪漫派作家蒂克在致友人的信里表示:“现在,我日夜思念着法兰西,如果她遭殃,我就蔑视整个世界。”  随着法国革命和战争的发展,战争与和平问题牵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它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和文人墨客写作的主题。针对康德的论著《为了持久的和平》(1795),青年弗 · 施莱格尔发表了他的重要政论文章《试论共和主义》(1796)。他从天赋人权的观点出发,认为公民不仅享有立法权,也应拥有执法权,并且在无法忍受专制主义压迫或者宪法遭到破坏时,甚至还有暴力反抗的权利。施莱格尔的文章不仅批判了康德的错误观点,同时也反驳了英国政治家伯克(Edmund Burk)及其追随者对法国大革命的攻击。伯克在《反思法国大革命》(1790)一书里,以所谓暴力行为违反历史发展规律和传统为由,谴责法国大革命,鼓吹渐变式的改革。他的书译成德文后,广为流传。人们曾认为它对德国浪漫派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使人们改变了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弗
· 施莱格尔这篇文章以及他在90年代写作的其他论著,对事情的是非曲直作出了明确地分析和判断。
 
艺术上,浪漫派向往创作自由,弗 · 施莱格尔声称,浪漫主义文艺不受任何文艺法则制约,“诗人的‘专断’,不容忍任何法规约束”,乃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条法则”。诗人诺瓦利斯本着启蒙运动精神,提倡思想的独立自主,他说:“理智不是要求人人都是他自己的立法者吗?世人应该只服从他自己(制定)的法则。”  浪漫派并没有让他们的文艺主张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而是将其付诸实践,在创作中,他们的确“独断专行”,随心所欲。浪漫派之前的德国文学,存在理性化、教条化的现象和倾向。给人以索然寡味的感觉,除歌德、席勒等少数个别作家外,在国外影响寥寥。浪漫派给它“注入新鲜的血液”(梅林语),使之生机勃勃,富有魅力,从而改变了它的面貌和形象。
 
启蒙运动思想家所确立的思想,尤其是事物不断发展并日臻完善的观念,也为早期浪漫派所接受。孔多塞关于人类社会能够不断进步和完善自身的理论,对19世纪的哲学和社会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最后一部,同时也是最重要和最著名的论著《人类精神进步史梗概》中,阐明了人类社会可以不断进步、日臻完善的观点,要消灭民族之间和阶级之间不平等的看法。这部论著的发表,特别是由于它产生的特殊背景(作者1794 年3月在狱中死亡前完成),在德国尤其在早期浪漫派中引起广泛关注。如上所述,1795 年,在这部论著问世当年,弗 · 施莱格尔就及时撰文热情称赞。他的胞兄奥 · 威 · 施莱格尔原来也打算撰文嘉许,论文虽然没有写成,但他1798年在《断片》第195 则里对这位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和哲学家表示了敬意。正是在包括孔多塞在内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不断发展”的思想影响下,弗
· 施莱格尔把浪漫主义文学称为“渐进的诗”(progresive Poesie)。这位浪漫派理论家、代表人物之所以这样说,显然有他自己的道理。在他看来,世间万事万物,无不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这个“发展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尽善尽美的事物是没有的,完美无缺的文艺作品也是不存在的。因此,浪漫主义的诗只能是“渐进的诗”。浪漫派把无穷无尽和永无止境(Unendlichkeit)看作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理想。这个理想蕴涵着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辩证法思想。弗 · 施莱格尔给浪漫主义诗所下的定义,体现了浪漫派的艺术主张和理想。从上面的简略叙述不难看出,浪漫派的某些见解同启蒙运动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早期浪漫派不仅继承而且发扬了启蒙运动精神。汉斯 · 马耶尔在《不幸的意识》(1986)中评论卢卡契对浪漫派的评价时指出: 卢卡契否定了浪漫派继承歌德以及德国启蒙运动某些基本立场的历史合理性,他不仅把启蒙运动与浪漫派看作是尖锐对立的,“而且与马克思不同,他未看到恰恰在德国历史思维上,浪漫派作家与启蒙运动的基本观念相比,是一个重要进步;他未看到启蒙运动的,因而也是资产阶级的某些自由解放的科学原则,不是经过德国古典文学,而是首先经过早期浪漫派获得继续发展的。”
虽说浪漫派与启蒙运动有着继承关系,但毋庸讳言,两者在下列问题上也存在矛盾: 其一,在宗教问题上;其二,在理智同情感和幻想的关系上;其三,在早期浪漫派作家同一些后期启蒙运动者的关系上。
 
在宗教问题上,浪漫派作家同启蒙运动者发生了严重的碰撞。他们对“正教”(Positive Religion)情有独钟。早期浪漫派圈内的基督教神学家、现代基督教新教神学缔造者施莱尔马赫,在关于宗教问题的演说里坚决捍卫“正教”,攻击启蒙运动者把“自然教”(Natürliche Religion)当成真正的宗教。在他看来,自然教“只是个微小和单薄的宗教”,很少显示出虔诚来。因此他责怪启蒙运动者只重视自然教而憎恨正教。  诺瓦利斯在他的《基督教或者欧罗巴》里严厉批判了启蒙运动,说它对天主教的憎恨“逐渐上升为对圣经,对基督教信仰,最终甚至上升为对宗教的憎恨”。 
 
正是启蒙运动使世人从教会的监督下,从宗教的思想牢笼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浪漫派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然而浪漫派在享受启蒙运动恩惠的同时,却也付出了代价,亦即失去了同基督教的联系。可是,教会是不允许浪漫派所追求的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思想自由存在的。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和施莱尔马赫等人,既要享受那样的自由,却又不愿失去同教会的联系,于是便试图另起炉灶,独自创造一个宗教。事实表明,他们的创建计划无非是一纸空文。这样,1808 年,在诺瓦利斯逝世(1801)数年后,弗 · 施莱格尔终于皈依了天主教,其他早期浪漫派作家随后也相继投入天主教的怀抱。这意味着他们同启蒙运动的精神渐行渐远。随着早期浪漫派在19世纪初年的解体,浪漫派开始向后期过渡。
 
早期浪漫派与后期浪漫派的一个区别,反映在对待启蒙运动的态度上。同早期浪漫派相比,后期浪漫派对启蒙运动的谴责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艾兴多夫对启蒙运动的看法和态度在文学界比较典型。他在其《18 世纪小说同基督教的关系》(1851)一书里,对启蒙运动进行了全面的攻击,这位诗人持这样的态度并不奇怪,因为他是个天生的天主教徒,判断问题的是非曲直总以天主教信仰为准绳。据称,他之所以敌视启蒙运动,是因为启蒙运动“导致蔑视任何正教特别是天主教”。在他看来,启蒙运动的罪恶在于:“启蒙运动最终的后果……乃是而且无非是生活的渐渐终结”,家庭被“腐蚀”,国家遭“蚕食”,在“日甚一日的粗野的和日益强烈的破坏欲中,上帝终将被取缔”。 
 
在如何看待理智同情感和幻想的关系上,浪漫派作家与启蒙主义者再次狭路相逢。如上所述,浪漫派重主观,厚情感,爱幻想。启蒙运动崇尚理性主义和理性至上,这自然引起浪漫派的反感和非议。在他们看来,理性主义乃是文艺之大敌,它势必扼杀文艺,使之枯燥乏味,丧失魅力。诺瓦利斯在《基督教或者欧罗巴》一文中抱怨说,一些启蒙运动者“孜孜不倦地把文艺从自然中,从大地上,从人的灵魂和科学中清除出去。—根除神圣的任何痕迹,通过冷嘲热讽使人们对一切动人的事件和人物的怀念变得兴味索然,拆除世界上一切五光十色的装饰……” 
 
此外,在处世哲学问题上,早期浪漫派同一些“平庸浅薄”的后期启蒙主义者(如弗
· 尼古拉、卡 · 戈 · 莱辛、梅克尔)也发生了冲撞。以尼古拉为首的这伙“平庸之辈”所倡导的健康理智、中庸之道和功利主义这类说教,令浪漫派作家极为反感。这帮“凡夫俗子”竟敢援引莱辛的精神,甚至竟敢将这位德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抬举为“平庸启蒙运动的英雄”(Held der seichten),更令他们怒火中烧。在他们看来,“平庸的启蒙主义者”与鼠目寸光、因循守旧、热衷于中庸之道和囿于平凡琐事的市侩是一路货色,理应受到口诛笔伐。弗
· 施莱格尔在著名的《论莱辛》(1797)一文中,对这伙“平庸的启蒙主义者”进行了尖刻的批判,以捍卫真正的莱辛精神,他说:“的确,倘若莱辛重返人间,看到人们不厌其烦地赞美那些他本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加以否定的东西,看到人们怀着片面和不公正的偏爱,只是分析和颂扬他本人竭力给予最低评价,并且较少谈论的那些东西,与此同时,却根本不愿意和不能够觉察到他的言论、评论中最独特和最重要的地方,看到这些,他即使不感到惊讶,也会感到奇怪,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