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识的求知:张承志学术散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常识的求知:张承志学术散文集

17.15 4.9折 35 全新

库存164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承志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9736

出版时间2011-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7567423

上书时间2024-11-26

鸿运图书专营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张承志编著的《常识的求知》是近几年张承志不断问学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竭力突破已有的书本学问,挑战个人情感体验与文字表述的极限,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毫无做作、不追逐潮流、贴近人类进步的脉搏、探索艰难时刻的人类良知的道路。所收文章涉及蒙古史、游牧文化、伊斯兰文明、中亚研究以及建筑、考古、植物、方法论与思想史等领域,每一篇文章都针对一个学科问题。尽管写作笔法是诗化和散文化的,但却是基于严格的实证态度,结合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各相关语种的历史文献查阅,进行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摸索着用文学的形式,去完成学者的题目”。

作者简介

     张承志,作家,学者。

     1948年秋生于北京。1968年起在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插队放牧四年。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就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日本爱知大学法学部。

     1995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迄今出版著作(单行本)八十余部。


目录
自序

 上辑

   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论思考

   公社的青史

   历史与心史――读《元朝秘史》随笔

   一页的翻过

   一册山河

   荒芜英雄路

   水路越梅关

   弯提尼.无花果

   石头的胜利

   从象牙塔到吐鲁番

   火焰山小考

   王延德行记与天山硇砂

   时代的召唤与时代的――俞伟超师((考古学是什么》序

   文明的入门

   逼视的眼神――肖像摄影中“添加的解释”

   投石的诉说

   鲁迅路口

 下辑

   向常识的求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0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凡生命尽予收容――从祁连山到积石山

   掩卷追怀亦邻真――兼以纪念翁独健师诞辰一百周年

   波斯的礼物

   咖啡的香味

   秘籍《热什哈尔》解题

   为泥足者序

   四十年的卢沟桥

   两间余一卒

   格拉纳达以南

   “最终为之迷恋的地方”

   泉州女?陶醉的鸭儿看

   金卷银卷阿凡提

   桃花源里的门宦

   他者的尊严

   “归亚”的方向

   地中海边界

内容摘要
    人文地理这个概念方兴未艾。当我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想到了另一些与它的概念界限并不清晰的学科。做些梳理和检讨是必要的,因为流行的概念里最易存在方法和道路的迷乱。很久以来,扎实的体验和席卷的思潮之间,一种模糊的矛盾已经存在了很久。沿着感性的思路会议论到一些学科,它们都与人文地理的标签多少有关。它们都以人群、以人正存活其中的环境为对象,如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但我们不求全面探讨,我们只想琢磨从学院以及从社会所获感受的差别。眼下尚未起步,道路的思考,无论如何是必要的。 这些学科大多不打实证主义的基础。它们立论很大胆,概括、理论、甚至对社会或人群的体系构建都成立得相当迅速。不用说与考据学相比,它们和一切求实派都区别巨大。因为那些学科只确认具体或个别的点滴,只根据已有的残存尽可能复原历史的一隅,而我们议及的这些与人文地理近邻的门户,要的就是解释和体系。 在探究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主观是必然的。问题在于主观的研究有两种。或是以一己的生命感受彻悟了问题的本质;或是盲人说象,粗制滥造可疑的描述和结论。 令人担心的现象至少部分地存在:文明的阐释者,不是民间、民族、山野农村的文明主人和生活者,而是高奥的学科原理和教授训练。 体验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丰富繁杂,几近不可测知。它不仅源流交错,缺乏记载,而且类型繁多而差异微妙。它们隐约有着规律,但更有难以想象的、芜杂的特殊性。它有时色彩浓烈表露于外,但更多的是深埋自己。不用说心情,人们掩饰真实和心情的能力,简直就和他们的文明本身一样奥妙。 巨大的悖论就在其间:一方面,探究它们是人类智力发展无可非议的必然;另一方面,旧有学科的方法论不尽自然。它们基于结构主义哲学的主观特点,易于使伪学得以藏身。它们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同样也不是没有可指摘之处。至少,当我们企图以人文地理的角度,认识我们命途多艰的世界时,我们愿意提出这些疑点,供自己警醒。 语言是一个首先可以提出的质疑点。民间话语系统的丰富层层无尽。何止少数民族的语言,民间的方言、俚语、特定情境下的语意传递,甚至还有黑话,都是社会组织和文化真实,为了自卫设置的防线。 而从另一面,常见的则是会话能力的低下。刻薄些说,有些学者的语言基础不过是几个英语概念。按照调查表诱供式的交谈,不知能听来什么。难怪传播媒介特别喜欢模仿这一套,主持人面对摄像机搔首弄姿的采访,已经不知闹出过多少文化笑话。 一个叫做“调查”的词正在流行。是的,这个词汇已是天经地义的科学术语,无论它怎样与文化的主体,即民众,从地位到态度地保持着傲慢的界限。与之孪生的另一个词是“田野”。把人、文化主体、人间社会视为“田野”,是令人震惊的。因为对这个术语更熟悉的考古学界,还有地质队员并非如此使用这个词汇。在我们守旧的观念里,只把地层、探方、发掘工地,把相对于室内整理的那一部分工作称为田野。我们从不敢对工地附近的百姓村落,用这个术语来表述。 表述者与文化主人的“地位关系”,是一个巨大的命题。我们都知道,事实上为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启蒙的民族学大师摩尔根(L.H.Morgan),曾被美洲原住民的部落接纳为养子。 必须指出,养子,这个概念的含义绝非仅仅是形式而已。这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对自己“地位”的纠正。这是一个解决代言人资格问题的动人例证。 不幸更多见的,却是书斋三五年中,时做两旬采风,归来炮制20万言的例子。而且继以上献国策,下为人师。要么粉墨登场,庄严地宣读于外国大学的答辩会。而洋人有几个知道中国的弯弯绕?归来都是“博士”,从此语言膨胀,步步压迫来源于底层中国的话语。 我们的人文地理,企盼在摩尔根的意味深长的道路上,回归求知的本来意义。首先成为社会和民众的真实成员,然后,再从社会和民众中获得真知灼见。

精彩内容
    《常识的求知:张承志学术散文集》是近几年张承志不断问学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竭力突破已有的书本学问,挑战个人情感体验与文字表述的极限,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毫无做作、不追逐潮流、贴近人类进步的脉搏、探索艰难时刻的人类良知的道路。所收文章涉及蒙古史、游牧文化、伊斯兰文明、中亚研究以及建筑、考古、植物、方法论与思想史等领域,每一篇文章都针对一个学科问题。尽管写作笔法是诗化和散文化的,但却是基于严格的实证态度,结合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各相关语种的历史文献查阅,进行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摸索着用文学的形式,去完成学者的题目”。

     读《元朝秘史》时,作者感到,“一道战争即是生产、强夺残杀即是壮举的道德思想的光,贯穿于对历史事件的平静叙述之中”。在《一册山河》中,作者以学者兼勘探者的眼光来讲述关于地图的故事,地图在他看来,“实现旅行依靠的是人的热情和能力。一点不错,是在人生中实现有意味的长旅的痴迷热烈,以及在人间世界交往结识判断决定的种种能力。缺少了这一切,拥有再好的地图也不过是一张废纸;但是,在这种热情和能力的支撑下,地图确实会提供巨大的灵感”。于是,作者带着地图给他的灵感,发现了阿勒泰崇山峻岭中那条石头铺就的古道。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