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彩插励志版
¥
8.54
4.5折
¥
18.8
全新
库存272件
作者萧红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86186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8.8元
货号1202102671
上书时间2024-11-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殷实之家,幼年丧母。为反对包办婚姻,她与家人决裂,饱尝饥饿与困苦,对爱、自由与温暖的渴望也成为其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萧红的一生短暂但著作颇丰,作品多带有自叙传色彩,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萧红善于用纯净童真的眼光关照世界,以清新质朴的文字书写乡土社会的生存境遇,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积累与运用
本书名言记忆
相关名言链接
作者名片
艺术流派
读后感例文
阅读思考记录表——故事类
内容摘要
《呼兰河传》以萧红的故乡呼兰镇为写作对象,描写了黑龙江呼兰镇带有东北农村特色的风土人情,及当地老百姓的平凡的生活。那儿的人,既善良、勇敢,又有着对于现实生活的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在这一矛盾的情绪中,萧红寄托了自己对于童年、对于家乡的怀念。在创作风格上,《呼兰河传》虽为小说,但是并没有明确的叙事线索,反到带着散文和诗歌的散漫意境,整篇文中都氤氲在挥洒不去的忧伤情绪之中。
主编推荐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用清丽而忧伤的文字,回忆自己的家乡和其中的人与事。其中关于她和爷爷之间的脉脉温情就像是一盏温暖的明灯,带给我们不尽的感动。
精彩内容
第一章
一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得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儿,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使他走起来十分地不得力,若不是十分地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地跑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得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路行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了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地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了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地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二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梁的卖了高梁。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岂不是)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布幌子。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哪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半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稀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地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儿莫名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儿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旧时以旧法接生为业的妇女)。
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