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
  • 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

64.8 6.0折 108 全新

库存28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群林 编撰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249785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08元

货号1202674092

上书时间2024-11-05

鸿运图书专营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李泽厚序

 

 

 

有如本书编撰者马群林先生的“后记”中所说,并不存在这个对话。所以这本《小纪》应属于马先生的著作,而非我的著作。因为尽管所有对话大半摘自我的文章、论著、访谈、电子邮件、微信等,并经过我多次翻阅增删,但经由他编排、调整、拼接、撰写、改动,便不完全是我的语言、风格和口吻,而且有些地方半文不白,即他的口头语言和我的书面语言交错相接,有些地方虽属同一主题却是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不同讲法的拼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这本书不能算是我的书稿或著作,这是首先应该向读者交代清楚的。

 

本来,从一开头我就不赞成编撰这本书,但马兄非常坚决,多年孜孜不倦地将分散在我的论著中的一些观点、看法、意见摘编汇聚在一起,还梳理加上我的一些生活经历、事件以及他人的各种论评,其中也有我以前未曾谈过的好些问题,如强调汉字(指汉文,非汉语)在融化各不同种族、文化而形成大一统中国时的巨大功能(我始终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但我非专家,未敢多说),等等。这些的确花了他不少时间和极多精力,并坚决不顾我的反对,认为这是介绍我的思想的读本,很有必要。他既如此强硬“有理”,我便不好再说什么了。

 

于是,便要我写序。从二十几岁起,我所有著作都从不请人写序。因为写序总会要讲几句好话,但并非所有好话我都愿听。那么,我这个序该说几句什么好话呢?虽然我并不承认也不认可这就是我的“学思之路”,但对拒绝写自传的我来说,这本书材料真实、叙述清楚、内容宽泛,也有重点,倒是可以作为我的学术传记来阅看的。这是实话,也就算是好话吧。但我估计此书今天迎来的可能是一片嘲笑咒骂声,不过几十年来我已习惯生存在这种声音中,也就无所谓了。

 

我已年过九十,心脑俱衰,本该匿声,却来写序,而往事依稀,徒增怅惘,如今只欠呜呼,可伤也矣。

 

此序。



 
 
 
 

商品简介

本书以亲切自然的对话体,讲述了李泽厚一生之经历、论著、思想、治学、交往等,试图探寻其独特的学思之路,读者从中亦能生动具体地感受李泽厚的人格魅力与鲜明个性。

 

本书形式虽“虚拟”,内容却很“实在”:主要源自李泽厚的各类论著、文章、书信等,经作者重组、拼接、整理,并由李泽厚多次修改、增删而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内容是作者与李泽厚在多年交往中独家掌握且首次披露的。此外还配有大量插图,多为首次公开,极具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马群林,男,1962年出生。李泽厚先生晚年友人。曾帮助李泽厚整理、出版多部论著,选编有《李泽厚散文集》《寻求中国现代性之路》《从美感两重性到情本体一李泽厚美学文录》等。



目录

李泽厚序 

 

引子“一生简单平凡”

不喜欢谈个人 / 003走我自己的路 / 006

 

第一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930—1954)

一 “子欲养而亲不在”

 

五代之前不姓李 / 013一辈子的哀痛 / 018故乡印记 / 021

 

二 最恨虚伪

生活顿陷困境 / 023靳江中学片忆 / 024酷爱鲁迅与冰心 / 025最不喜欢的作家 / 029热衷于读词和填词 / 030

 

三 精神危机

上了免费的第一师范 / 033啃下“费尔巴哈章” / 035

我也狂热过 / 038废学三日 / 040当了一年小学老师 / 042

 

四 自己摸索

“状元来了!” / 043从小题目做起 / 046基本没上过课 / 049

读第一手的原始资料 / 050

 

五 暗自掂量过那些教授、名家

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 054文史哲三系比较 / 055

“我心里有数” / 057没能留在北大 / 059

 

第二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955—1976)

一 “这个人是哪里的?”

“有点空谷绝响” / 065“你的分析很好” / 067印象很深的稿酬 / 070两本小书 / 072

 

二 李泽厚派

写文章的两条规矩 / 075“直觉性”不敢展开 / 077酝酿积淀思想 / 080

想写本《美的哲学》 / 081思想发展三阶段 / 084美学三派 / 086

给宗先生的书写序 / 091

 

三 擦肩而过

一个好友 / 094去敦煌 / 096

有所不为 / 098写了“审美意识”章 / 100

 

四 下放劳动

经常搞“夜战” / 102顾准觉悟很早 / 104第二次下乡 / 105

最好的时光被浪费 / 107

 

五 核心思想早有了

造了“积淀”这个词 / 109强调的是个体精神之自由性 / 111

“康德书”的前奏 / 112核心观念1961年开始形成 / 115

看了不少英文资料 / 116读皮亚杰和杜威 / 117

 

六 “偏袒”西方哲学

最欣赏休谟 / 120海德格尔的“士兵哲学” / 122尼采与叔本华 / 124西方马克思主义 / 125已走到了尽头 / 126有比语言更根本的东西 / 129

 

七 逍遥派

放现在可能不结婚了 / 132不让儿子搞文科 / 134不介入任何纷争 / 136

绝对的小人物 / 138非常侥幸 / 140发现历史真相 / 141

 

八 拟了九个研究提纲

不断想问题 / 143从怀疑到告别 / 144强调法治、理性、渐进 / 146

改良更不容易 / 148四顺序说 / 150

 

九 地震棚里写完“康德书”

沈有鼎趣事 / 152写出“康德书”初稿 / 153

“中亦略抒愤懑焉” / 155

 

第三篇“一事平生无,但开风气不为师”(1977—1991) 

一 一个苏醒的新时期

“第一只飞燕” / 161“美丽的女性走廊” / 164文艺主要靠感觉 / 167个人偏好 / 168人道主义论争 / 171

 

二 “评”更重要

“能看出一个新的哲学体系” / 175“有思想史意义” / 180

儒学、康德与马克思三合一 / 184意犹未尽 / 186

“交了第一本考卷” / 188回到康德的含义 / 191

 

三 美学热

为何偏偏是美学热? / 193“大美学”杂志 / 196美学译文丛书 / 198与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 / 200

 

四 美学三书

“令人叹为观止” / 205审美趣味史 / 208“内篇”更重要 / 210

“你是有体系的” / 213告别美学 / 214“美学是第一哲学” / 217

 

五 文化热

从美学热到文化热 / 221反传统的文化热 / 223构建理性的形式 / 225

 

六 思想史三论

“后人恐难以想象” / 228并未过时 / 230“有突破之功” / 233

十几万字就打发掉了 / 238乐感文化与实用理性 / 239

兵家是中国哲学第一家 / 243有人跑来质问我 / 247

“救亡压倒启蒙”惹争议 / 249最看重的是另一篇 / 252

“西体中用”是第三派 / 255“转化性的创造” / 258

“怎么能用这个标题?” / 259

 

七 八十年代拾遗

“两代人中间的李泽厚” / 262刘小枫变化太厉害了 / 264

当时我没有感觉 / 268“纵容你去敞开思想” / 274“您立了功!” / 280

已记不得帮助过谁了 / 284愉快的回忆 / 287

 

第四篇“人类视角,中国眼光”(1992—2021,上) 

一 在美国教书

“似春水,干卿何事” / 291三个冒险 / 293不图名,只图“利” / 295学生的掌声 / 296海外汉学一瞥 / 299回国跟人聊天 / 304

 

二 七十岁以后的著述更重要

“同心圆”的伸延 / 306为自己编个“纪念品” / 307

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 / 311“吃饭哲学” / 313“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 316

 

三 伦理学新说

比美学更重要 / 321区分“两种道德” / 322范导和适当建构 / 324

和谐高于公正 / 326情本体的“外推” / 327与罗尔斯的不同 / 330

在丽娃河畔讲学 / 332由外而内的伦理道德二分 / 334

道德心理三要素 / 337 伦理学总览表 / 338

 

四 “要启蒙,不要‘蒙启’”

“五四”仍然了不起 / 341厌恶所谓的“政治儒学” / 344

我与“国学派”的不同 / 347建“儒教”不符合儒家精神 / 348

启蒙理性并未过时 / 350过犹不及 / 352自由派与民粹派 / 353

历史与伦理二律背反 / 356落到制度上才算数 / 358

 

五 重释《论语》

《孔子再评价》的继续 / 360哲学读法 / 362三个要点 / 363

《周易》比《论语》还重要 / 366

 

六 巫史传统

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钥匙 / 367一种哲学视角 / 370

周公、孔子和秦始皇 / 372“一个世界”与“两个世界” / 374

感觉不错的三个翻译 / 377

 

七 儒学四期

为何不赞同“三期说”? / 378举孟旗行荀学 / 379

现代新儒学四大家 / 382喜欢梁漱溟 / 386在台湾没去见牟宗三 / 388“五十年代便提了出来” / 390我的四期说 / 392只有吸收、消化才能发展 / 394

 

八 “世俗可神圣,亲爱在人间”

还用不用“哲学”“本体”这些词? / 396讲“情”还算哲学吗? / 398“双本体”之间不存在矛盾 / 400情本体的线索 / 403

填补海德格尔 / 405情本体的“内推” / 408“历史进入形上” / 412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 414与刘绪源的对话 / 417

 

第五篇“原意难寻,六经注我”(1992—2021,下)

一 “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

正确的废话 / 421各有所长、各有其用 / 423

不应追求成为“哲学王” / 427

 

二 什么是哲学?

科学 诗 / 430思索命运 / 432可以是提纲,不必是巨著 / 434

“粗”但不“空” / 437更爱看扎实的文章 / 439

王、陈、钱三大家 / 440哲学需要论证吗? / 445

 

三 治学方法

提倡多元化 / 448关注现代脑科学 / 450边缘政策 / 452

从零开始 / 453 从来不谈方法论 / 456“六经注我” / 458

“超越李泽厚” / 460 “支援意识” / 463根本性的创造太少 / 465

能留下两三本就很不错了 / 467

 

四 羡憎交织

一个非常危险的概念 / 470世界一体化视角 / 472真是入木三分 / 474历史经常曲折前行 / 476

 

五 “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

未来社会的中心学科 / 478以培育人性为根本 / 480教育心理学是核心课程 /482

 

六 情爱多元

“食色,性也” / 484顾城不可饶恕 / 487女性更追求心理感受 / 489

家庭感情不可替代 / 492“想不通就想不通好了” / 496

 

尾声 “四个静悄悄”

能用的只有脑袋了 / 501最多是一个“狷者” / 503

一辈子都在孤独中度过 / 507从未有失落感 / 510

还有好几个题目 / 512去留无意 / 514 至今未悟 / 516

 

附录一 “救亡压倒启蒙”与“中国六代知识分子”之“发明权”考释 / 马群林 / 520

附录二 李泽厚《伦理学新说述要》撰著记 / 马群林 / 537

附录三 我和台北三民书局的故事 / 李泽厚 / 557

附录四 李泽厚著作年表简编 / 马群林 / 569

 

后记 一部“特殊作品”/ 575

又记 忆李泽厚先生二三事 / 583


【前言】

主编推荐

概括说来,我先后写了“思想史三论”“美学三书”“哲学三纲要”“伦理学三说”,加上《论语今读》,当然还有“康德书”和对谈等,“4×3+3=15”。多乎哉,不多也;少乎哉,亦不少。如此人生,而已而已。我的哲学简单用一句话说,就是要以“人活着”(中国传统的“生生”)来替代或超越西方传统的“Being”。对我的东西的现在,我很悲观;但对将来,我非常放心。

 

我一方面强调要继承启蒙,反对假“儒教”“国学”和各种反理性主义的理论学说之名来“蒙启”;另一方面我也强调要超越启蒙,主张以中国文化传统(如“情本体”),来纠正启蒙在根本理论和现实实践中的诸多缺失,以走出一条具有普世意义的中国自己的路。

 

我一生谈不上“中庸之道”,也不算是进取的“狂者”,最多不过是“有所不为”的“狷者”。我尝自省,这一生也算温良恭俭,以让为先,兢兢业业,直道而行;虽缺点很多,但从不敢心存不良,惹是生非。只由于性格孤僻,不好交往,便得罪了不少人。

 

富贵非吾愿,声名不可期,只有坚守自己的信念,沉默而顽强地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关键确乎在于“沉默而顽强”:盖非“沉默”无足以保身全生,非“顽强”不可以韧性持久。是以黄卷青灯,敢辞辛苦?任人责骂,我自怡然。我继续走我自己的路。

 

我从来不是要人帮忙解闷的人。我愿学鲁迅,死后还有人咒骂。

——李泽厚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