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乐瑜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喜乐瑜伽

20.6 5.2折 40 全新

库存187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志成演讲,王东旭整理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10337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0元

货号1201778870

上书时间2024-06-27

鸿运图书专营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志成为浙江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印度吠陀管理中心名誉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宗教哲学、宗教对话、瑜伽哲学、吠檀多哲学、吠陀管理学。主编“第二轴心时代文丛”和“瑜伽文库”。

目录
引子 

如何使用这本书 

部分二元、三德、五鞘与梵乐 

三德之门 

二元性“快乐” 

超越五鞘和悲喜 

我执的真相 

瑜伽三身与三种病 

知识的道路 

喜乐三层面 

不二的喜乐 

梵乐至上 

第二部分面纱、演员、离场与和平 

面纱、叠置和无知 

小我、真我、大我 

灵性是什么 

走向灵性的道路 

我们没有名字 

我们都是演员 

第三只眼睛 

经验自我离场 

短暂永恒 

入世出世 

回到日常 

和平颂 

第三部分有为、不为、无为与三摩地 

瑜伽三宝 

瑜伽优势 

瑜伽修养 

瑜伽正见 

瑜伽三摩地与深眠 

瑜伽有为、不为和无为 

瑜伽冥想 

瑜伽七轮 

冥想练习一:桂花冥想 

冥想练习二:帕坦伽利冥想 

冥想练习三:种子冥想 

冥想练习四:光子冥想 

冥想练习五:OM冥想 

冥想练习六:SOHAM冥想 

冥想练习七:空冥想 

冥想练习八:虚己冥想 

冥想练习九:大爱冥想 

第四部分身份、传统、文明与得一 

印度传统 

吠陀、婆罗门与佛教 

瑜伽与佛教 

爱有差等 

得一瑜伽 

瑜伽身份 

瑜伽全球化和文明全球化 

结语:一以贯之 

附录 

一、走向全球时代的瑜伽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瑜伽阅读、瑜伽习练和瑜伽 

境界 

三、瑜伽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四、现代瑜伽应该是科学的 

五、王志成译著的瑜伽作品 

六、阿南达瑜伽冥想引导词(冬冬) 

后记 

再版后记

内容摘要
《喜乐瑜伽》内容来自王志成教授次通过微信传达瑜伽思想和实践的尝试,专门绘制的漫画则将书中的瑜伽思想进行了艺术表达。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了解:瑜伽的各种喜乐含义,瑜伽喜乐的实践;瑜伽冥想的原理、OM冥想、SOHAM冥想等多种冥想方式和实践指导;涉及优选化时代瑜伽的新景象,瑜伽和体育、哲学、宗教之间关系,瑜伽和儒道关系等。

主编推荐
一本瑜伽文化的入门书,萌版漫画配简明文字讲瑜伽喜乐,多种冥想练习指导。

精彩内容
  
引子 


瑜伽如今已经在全球广为流传,国内也不例外。但凡流行盛广的,一定是喜乐的,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追求喜乐。那么,瑜伽的喜乐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思考一下所有形式的瑜伽实践都是为了什么。
答案众说纷纭。有人说瑜伽是为了减肥养颜,有人说瑜伽可以调理身心健康,也有人说瑜伽是向内,是为了探索我们内在的奥秘、寻求我们真正的自我。这些说法,我都赞成。深究这些答案,我们可以发现,瑜伽这一实践终与我们对喜乐的追求联在一起。所谓喜乐,从表象上说,就是可以带给我们身和心的愉悦和快乐。从深处说,就是通过瑜伽实践达到我们中国人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超越二元的境界。用印度的说法就是梵我一如,西方的说法就是神人合一。但这个境界,似乎我们普通人比较难以理解,也似乎比较难以练习和实践。但是,我们瑜伽修习者都是走在这条道路上的,都是向往这一境界的,都是奔着这一境界的。本质上,这一喜乐并不难获得,因为这喜乐本就是我们人的真性,它就在那,从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也从未失去过。
我们希望通过对瑜伽多层面的解读,为大家解开瑜伽中喜乐的奥秘,并为此提供一定的实践方法。
瑜伽的练习包括心法和功法两部分。功法无法取代心法。瑜伽真正的美妙和奥秘往往是通过心法获得。心法包括存在(sat)的心法、智慧(chit)的心法和喜乐(ananda)的心法。这里我们把喜乐的心法作为切入瑜伽世界的钥匙,因为喜乐是所有人关心、重视及追求的。通过揭示瑜伽的喜乐,我们可以看到瑜伽内部丰富的世界。
将心法划分为存在、智慧和喜乐三个部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瑜伽。这三个心法的本质为一,它们并不割裂。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这三个词涵盖了瑜伽的方方面面,对应了我们的身心灵三个层面。“存在”对应身体,“智慧”对应心(心意、智性),“喜乐”对应灵(灵性)。在印度传统中,这三个部分也是梵(Brahman)印度文化传统中的核心词之一,是绝对者,是吠檀多不二论的至上实在。本身,即:存在是梵,智慧是梵,喜乐是梵。而存在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喜乐,喜乐就是存在。这三者并非割裂的独立存在,它们只是梵不同的面向。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否过于印度化了呢?其实,深入了解后我们就会发现,这和中国老子哲学中的道、佛学中的佛性以及西方至上神的若干维度是基本一致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