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40.5 6.0折 68 全新

库存11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契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6548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1346469

上书时间2024-06-19

鸿运图书专营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冯契(1915-1995),原名冯宝麟,20世纪中国有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早年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等。经过一生的沉思,建构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代表作有“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哲学史两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目录
第二篇 秦汉――青代(鸦片战争以前)(下)
第八章 理学盛行与对理学的批判
节 理学的兴起与哲学论争的发展
第二节 正统派理学的奠基
一、周敦颐的宇宙论以及“主静”说
二、邵雍的先天象数之学
三、程颢、程颐的天理观与“复性”说
第三节 张载对“有无(动静)”之辩的总结――以气一元论阐发对立统一原理
一、保守的理学家和勇于追求真理的学者
二、“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
三、张载和二程的“理气(道器)”之辩
四、“变化之理须存乎辞”
五、“知礼成性,变化气质”
第四节 王安石“荆公新学”与理学的对立
一、反对复古主义和天人感应论
二、“耦中有耦”――运动变化的源泉
三、在“心物(知行)”、“天人(性习)”之辩上反对先验论
第五节 沈括《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方法
第六节 朱熹:正统派理学的完成――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体系
一、“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二、“理在气先”
三、“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
四、“性”、“命”的双重涵义与“复性”说
五、“即物穷理”与“铢分毫析”
第七节 朱陆之争与陆九渊的**
第八节 朱陈之争与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
一、朱陈“王霸”、“义利”之辩
二、叶适:“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以物用而不以己用”
三、叶适论“势”
第九节 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主观唯心主义的心一元论体系
一、破“功利之见”,倡导“狂者”学风
二、“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三、“**”,“格物”即“格心”
四、“理一而已”,展开为过程
五、种树之喻和“人要随才成就”
六、泰州学派的异端倾向
第十节 王廷相:“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
第十一节 李贽的异端思想
第九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节 封建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古代哲学的总结
第二节 王夫之对“理气(道器)”、“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统一的气一元论体系
一、“均天下”的社会理想与反“孤秦、陋宋”的批判精神
二、从气一元论出发总结“理气(道器)”之辩
三、从气一元论出发总结“心物(知行)”之辩
四、揭示“名”(概念)、“辞”(判断)、“推”(推理)的辩证性质
五、“言、象、意、道”的统一
六、“微言以明道”――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七、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八、“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
九、“成身成性”与“循情定性”的“成人之道”
第三节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与历史主义的方法
一、《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
二、“心即气”的泛神论
三、“工夫所至,即其本体”――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
四、历史主义的方法论
五、理想人格(豪杰)的精神及其表现
第四节 顾炎武以科学方法治经学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为“修己治人之实学”提供认识论的基础
三、科学的治学方法
第五节 颜元论“习行”
第六节 戴震论“知”
第二篇小结
一、以社会实践为根源来考察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
二、这一时期哲学的主要论争与认识发展的环节
三、这一时期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
四、两个重要的理论思维教训
五、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现实意义
后记
本卷征引文献要目
索引
初版整理后记
增订版整理后记

内容摘要
冯契著的《冯契文集(第6卷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下增订版)》论述宋至清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哲学发展过程。
宋代以降,儒学主要以理学的形式重新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在这总趋势下,存在着不同学派的争论。既有理学内部不同的派别之争,又有与理学相对立的学派――从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到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直至明清之际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批判宋明理学的思潮。这些不同学派的争论,是围绕着这一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理气(道器)”之辨和“心物(知行)”之辩而展开的,对于哲学论争中心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三个主要哲学派别: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
张载在气一论的基础上总结了魏晋以来的“有无(动静)”之辩,同时开启了“理气(道器)”之辩。佛学在讨论“空有”关系时,总是涉及到“心”和“物”(法)的关系。到宋代,“心物”关系越来越同“知行”关系结合在一起。程朱理学讲“理在气先”、“知先于行”,是先验论;陈亮、叶适讲“事功之学”,提出“理在事中”,强调“行”,有经验论倾向。陆王**讲“心即理”,“**”,也是先验论,但不同于程朱,特别夸张了主观能动性。王学向左发展,产生了李贽的异端思想,他用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很后,王夫之对“理气(道器)”之辩和“心物(知行)”之辩作了批判的总结,达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统一。而同时的黄宗羲和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的总结则分别具有唯心辩证法和直观唯物论的色彩;之后的戴震对理学的批判则有更多的直观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倾向,这预示着类似西方机械唯物主义阶段的近代哲学即将到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