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本店经营正版新书 两天左右发货 有着急发货的请不要下单
¥
25.16
3.7折
¥
68
全新
库存27件
作者林凤丽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2-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林凤丽
-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10
-
版次
1
-
ISBN
9787509692462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4页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成书,以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为落脚点,综合管理学、生物学、统计学、系统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以协同发展、协同进化机制等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专家深度访谈和调研结果,分析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刻画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型,为研究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进化机制提出理论框架。
- 【作者简介】
-
:
林凤丽,1977年生,吉林省临江人,管理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长期从事经济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曾在《社科战线》《东北师大学报》《经济纵横》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目录】
-
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的新产品制造人才
(二)制造强国战略需要的产业工人
(三)人结构变化需要职业人素质不断提高
二、概念界定
(一)高等职业教育
(二)区域经济
(三)协同发展
(四)进化机制
三、理论基础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论
(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三)协同进化机制理论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关系的研究
(二)关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的研究
(三)关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策略的研究
(四)关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的研究
(五)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七、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进化机制模型
一、模型构建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设
二、研究方法
(一)量表设计
(二)数据获取
三、数据分析
(一)量表信度分析
(二)量表效度分析
(三)模型拟合度分析
(四)模型路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因机制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因模型
(一)基因结构特点
(二)基因模型构建
(三)基因模型分析
二、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因形成
(一)研究设
(二)研究设计
(三)模型检验
(四)模型分析
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因成长
(一)研究方法
(二)生存表分析
(三)均值和中位数分析
(四)生存曲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选择机制
一、研究方法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选择的特点
(二)rbf神经网络
(三)数据获取
二、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企业选择机制
(一)企业产品生产过程
(二)高职院校选择企业的评价指标
(三)高职院校选择企业的
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高职院校选择机制
(一)高职院校人才和技术生产过程
(二)企业选择高职院校的评价指标
(三)企业选择高职院校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变异机制
一、研究方法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变异的特点
(二)潜质成长分析
(三)数据获取
二、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技术变异机制
(一)研究设计
(二)模型构建
(三)技术变异分析
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人才变异机制
(一)研究设计
(二)模型构建
(三)人才变异分析
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变异机制
(一)研究设计
(二)模型构建
(三)变异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增长机制
一、研究方法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增长的特点
(二)生产函数
(三)数据获取
二、高职教育增长机制
(一)模型构建
(二)数据分析
三、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一)模型构建
(二)数据分析
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增长机制
(一)模型构建
(二)数据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分析
一、提取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基因
(一)确定高职教育发展指数
(二)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指数
(三)提取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基因
二、优化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选择
(一)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二)提高高职教育发展水
(三)提升高职院校自主创新能力
三、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变异
(一)促进技术变异
(二)促进人才变异
(三)促进变异
四、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增长
(一)实现高职教育增长
(二)实现区域经济增长
(三)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增长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本书结论
二、研究展望
附录
参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