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食物的历史变迁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食物的历史变迁

本店经营正版图书 两天左右发货 如果有着急发货的请不要下单

55.44 3.3折 168 全新

库存19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思明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2-18

北京新华书海图书城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思明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12
  • 版次 1
  • ISBN 9787504688705
  • 定价 16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7页
  • 字数 413千字
【内容简介】
寻求充足而稳定的食物来源是中国古代由原始采集渔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型的Z大动因。因生态环境的因素,中国先民因地制宜,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农业形态,形成了南北互补、东西融合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业技术的进步,提升了食物生产的效率,提高了食物品种的质量。而中外农业交流不断丰富了中国农业的种质资源,提升了土地利用的效率,与中国传统农业融合,很好地应对了人口激增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的转型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世界逐渐融为一体,生产要素,包括食物资源开始呈现频繁的世界性流动。这为中国农业提供了机遇,也使得中国农业面临诸多挑战。然而无论如何变化,与时俱进,寻求和扩大中国稳定可靠、安全和优质的食物来源,以此确保中国人民生存和经济发展,将永远是中国农业努力前进的基本方向。
【作者简介】
王思明,男,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导,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史》杂志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科技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领域: 农业科技史、比较农业史、农业遗产保护与研究。
【目录】
章·茹毛饮血、生吞活剥的时代 \\ 24

节 旧石器时代早期:采集与渔猎 \\ 25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采猎并重 \\ 34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采猎向农牧过渡 \\ 39

第二章·火的利用:饮食史划时代的变化 \\ 49

节 火的开拓:偶然的熟食 \\ 50

第二节 火的运用:原始农业的萌芽 \\ 53

第三节 动物性食料向植物性食料转变 \\ 63

第三章·次绿色革命的背景与动因 \\ 66

节 绿色革命早期的食料获取 \\ 67

第二节 绿色革命中期的食料获取 \\ 72

第三节 绿色革命晚期的食料获取 \\ 83第四章·“百谷之长”的粟文化时代 \\ 92

节 粟作的起源与分布 \\ 93

第二节 粟作的演进历程 \\ 100

第三节 粟作文化对华夏文明的作用与影响 \\ 104

第五章·“五谷丰登”的形成与发展 \\ 114

节 从“百谷”到“五谷”的历史变迁 \\ 115

第二节 “五谷”概念的演变过程 \\ 121

第三节 “五谷”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130

第六章·“六畜兴旺”的历史变迁 \\ 138

节 从野生到家养的历史演变 \\ 139

第二节 中西农牧关系之异同 \\ 144

第三节 传统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农牧结合 \\ 149

第四节 畜牧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 156第七章·由“粗粮”到“细粮”的小麦 \\ 166

节 小麦的起源和传入 \\ 167

第二节 由“粗”至“细”的小麦 \\ 174

第三节 “细粮”小麦的全面稳固 \\ 185

第八章·由“主食”变“副食”的大豆 \\ 196

节 大豆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 197

第二节 大豆历史变迁的动因分析 \\ 207

第三节 大豆历史变迁的影响 \\ 216

第九章·南方稻作经济的勃兴 \\ 220

节 南方稻作的历史变迁 \\ 221

第二节 稻作经济勃兴的动因分析 \\ 231

第三节 稻作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237第十章·我们餐桌上的外来食物 \\ 244

节 外来粮食作物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245

第二节 域外物种对中国蔬果资源的影响 \\ 260

第三节 域外油料作物的引进与中国食用油的变

迁 \\ 269

第四节 国外畜禽水产引进与中国饮食结构的改良 \\ 273第十一章·“以粮为纲”的时代 \\ 284

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重粮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 285

第二节 “以粮为纲”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实践 \\ 287

第十二章·从“高产”到“优质”\\ 297

节 “丰衣足食”的农业追求 \\ 298

第二节 “高产”农业的历史陷阱 \\ 306

第三节 从“高产”到“优质”的转变 \\ 315

第四节 “优质”农业的价值和意义 \\ 320

主要参考文献 \\ 32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