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晨虹文集
本店经营正版图书 两天左右发货 如果有着急发货的请不要下单
¥
263.94
5.3折
¥
49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葛晨虹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9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2-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葛晨虹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9
-
版次
1
-
ISBN
9787300298795
-
定价
49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568页
-
字数
1.500千字
- 【内容简介】
-
文集精选了葛晨虹教授生前发表的重要著作和文章,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课题、讲座和课程讲稿,以纪念葛晨虹教授对于中国伦理学理论和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卷《德化的视野》,系统梳理了葛晨虹教授研究中国传统伦理、古代德性思想、中西方伦理文化差异比较、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主要成果。 第二卷《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收集葛晨虹教授对于伦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第三卷《中国礼仪文化》,集中论述作者对中国礼仪文化和文明礼仪问题的研究;第四卷《公民道德建设》,致力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转化,研究公民道德建设中的诚信规范,以及如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与现代人才素质、如何开启公民教育的新风气与提升公民意识等理论问题;第五卷《现实道德问题研究》,关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注重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包含了对于现实道德问题研究的丰厚成果。
- 【作者简介】
-
‘ clasook-detl-item‘ clstag=‘shangpin|keycount|product|zuozhejianjiequ_3‘>
葛晨虹(1958-18),人,伦理学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伦理学会会长等职务。出版著作《德化的视野》《人论》《中国的伦理文化》等十余部,文两余篇。主持完成“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研究”“当代中国伦理思潮研究”“市场济与道德理”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
【目录】
‘ clasook-detl-item‘ clstag=‘shangpin|keycount|product|muluqu_3‘>
《葛晨虹文集 第1卷:中外伦理文化研究》:
编 文化的传承——中外伦理思想研究
章 儒家德人格取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章 中西信用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三章 企业管理与社会文化背景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第五章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编 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思想研究
序1
序2
章 德思想的血缘根基及其特质
章 自然领域的德思想
第三章 人自身领域的德思想
第四章 社会领域的德思想
第五章 德思想发展及其基本价值取向
第六章 德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后记
《葛晨虹文集 第2卷: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
编 道德概念与伦理学内涵
章 道德是什么及其在社会能体现
章 道德的价值
第三章 道德领域中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我们怎行道德评价
第五章 道德标准“多样”问题探讨
第六章 道德评价根据内在构成探析
第七章 我们为什么要以生命捍卫道德——兼论自我精神
第八章 道德行为抉择于道德冲突中
第九章 协调两种理文化
第十章 真、善、美视界中的伦理学
编 人论研究
章 人论
章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人理论
第三章 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双重鼓励原则
第四章 个人主义到底是什么
第五章 人的塑造——跨世纪的主题
第三编 道德原则研究
章 要不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
章 集体主义与社会公正
第三章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 哲学视野中的幸福理念
第五章 什么才是积极的幸福观
《葛晨虹文集 第3卷:礼仪文化与文明礼仪》
《葛晨虹文集 第4卷:公民道德建设》
《葛晨虹文集 第5卷:现实道德问题研究》
精彩书摘
《葛晨虹文集 第1卷:中外伦理文化研究》:
三、“耻感文化”与扬善的政治文化
德人格本质理论在善论基础上,还造出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特征。善理论从根本上确定了人本质上是善良的,这排除了人真正根本的负罪意识。所以,相对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称为“耻感文化”。也是说,德人格文化使人无从产生真正的“罪感”,道德约束力往往不像西方理人论那样,强调依靠理自律的力量。在儒家人、人格理论中,人的本心是道德的,不道德的行为往往来自外在或自己的“不小心”。在人们内心深处,善论教给人们的是德人格的自信,“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有一种善的本质,那么恶从哪里来呢?从外在来。所以,善论重视的是如何防止它本心?儒家主张每日“三省吾身”,是指要注意排除一切外在邪念,求“放心”。
中国的德主义人文化传统,使人不把自己的过错视为自己本的结果,而是视为与自己的意志和“本心”相违背的结果。本心是好的,一切过错都是外在使然;人只要按本心行动,必有德行。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说中国代严格说来没有真正的忏悔意识,有的只是一种立足于已有本心、防患于未然的内省修夫。由于已确定本心为善的前提,所以一切罪过都只是由于“不谨慎”,只是由于外来的尘垢蒙蔽了纯洁的本心。在这一点上,西方理主义人文化有不同的意识。
“罪感文化”的前提是,将自己的一切行为,不论出于有意还是出于无意,都视为自己的责任。作为罪感文化的一个诠释,人们常以俄狄浦斯神话为典故。俄狄浦斯受命运捉弄犯了错,但他将一切罪行归咎于自己的选择,终用这样严格的自我惩罚方式负起罪责。教文化的“原罪说”及其忏悔意识也都从不同侧面对这种罪感文化做了表达。
德主义人格理论要人们相信自己只要愿意,可以积德成圣,这给人们道德修养一种根本的动力和可能。由此,中国善论基础上的道德力量更多来自“扬善”而非“抑恶”。对于“人恶”或自然人论来说,治国或日政治,正是为了遏止人中过多的自然,调控“人对人像狼一样”的局面,而不得不强加于人类的。所以,政治作为治国手段,主要是诉诸外在遏制恶欲来调控、治理社会。美国开国者之一汉密尔顿表达了这个理论逻辑: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不需要政治了。可见,政治是“抑恶”。
相对于自然人论的“抑恶的政治”,德主义人格理论主张一种“扬善的政治”。德治政治可以说本身是人格向善的本的一种延展。扬善的政治或德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德作为管理国家、调控社会的主要手段。在以儒家德主义人格理论及其善理论为基础的中国代,德手段调控社会表现在用扬善的理想人格、伦理规范直接调控社会。这种直接调控作用是通过下述几个途径实现的:首先,通过德理想人格对人们的召唤,呼唤出入们“本心”中的善潜能。“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支持人们努力修养心、完善人格,做追求善的君子,鄙弃为利而作恶的小人;其次,通过高度重视的道德教化,发扬人们心中的“良知”“良能”,使人们“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再次,使扬善的舆论形成一种强大的外在压力,造成对人们无德行为形成一种“耻感”;后,德治政治不在于没有法制,而在于它所动用的法的手段里也充满了德内涵,这种被德化了的“伦理法”,或者“德主刑辅”的治国模式,一直在中国代“扬善的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代西方很早从伦理法阶段走上了契约法制道路。其中有许多深刻的历史原因,但“人恶”的观念是其中文化预制的原因。“恶论”认为人的本中存在着恶欲,人生而有恶、有罪,从而主张用外在强制的法律对人的恶行制辖。既然恶是“原罪”,是天,那么没有人全善。因此,要设定外在量来制约、调控各种恶欲和矛盾冲突。
西方思想不是没有人主张“人善”,但主流是“人恶”和“理人论”,二者在这一点上的理论取向是一致的,甚理人论中含了人恶的前提。在中国代文化里,人善的主张地泯灭了人恶的观念,其政治统治手段不是像西方那样主要依靠法治,而是采取了德主刑辅的德治手段。
儒家德伦理从善论出发,德化了人,塑造了德主义人格文化模式而又影响并造了“扬善的政治”模式。把德人作为调控、治理社会的主要基础,不能不产生理想主义政治的局限。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制度的规导。从作用方式上归纳,社会制度规范无非两大类,一类是强制的,另一类是非强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是典型的强制规范,道德规范是典型的非强制规范。缺少任何一类,都无法真正治理好社会。我们的社会需要“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向善引导和德规范,同时也需要法制强制和制度程序的正义规导。
……
前言/序言
葛晨虹教授离开我们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在过去的两年多里,葛晨虹教授的学生、朋友,对她表的文章、著作、课题研究成果以及讲行了系统的整理,形成了100多万字的《葛晨虹文集》。文集即将付梓之际,应整理书稿的老师和学生们的委托,为文集的问世写篇序言,于我而言,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
葛晨虹教授是1992年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伦理学博士研究生学位的,毕业后留在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工作,直去世。我们同事多年。葛晨虹教授教书育人孜孜不倦,学术研究深耕不辍,为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伦理学事业的繁荣,贡献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葛晨虹文集》全书共编为五卷,从中外伦理文化、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礼仪文化与文明礼仪、公民道德建设、现实道德问题等维度,对伦理思想和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结。文集内容比较丰富、思考求真务实,尽管篇目众多,或长或短,但自始终脉络清晰,展现出葛晨虹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品格和仁爱之心,作为一位伦理学研究学者浓厚的家国怀和时代担当。
文集卷《中外伦理文化研究》,以《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思想研究》一书为主体,收录了中外伦理文化比较研究方面取得的诸多代表成果。从伦理学视角整体把握中国儒家德思想,深入分析儒家思想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是葛晨虹教授多年关注的。这一卷始终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来分析儒家德思想,不仅给儒家德思想以客观和比较的评价,也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视角,将中国传统儒家的德伦理思想与国外伦理思行了客观分析和研究。
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文集卷《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收录了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诸多成果。在这一卷中,对道德是什么、道德的评价标准是什么、道德的原则以及价值理与科技理的关系等基本问行了许多研究,形成了她的独到见解。伦理学作为一门实践的学科,什么是好人、好生活、好社会,是伦理研究要关心的问题,也是伦理学要关心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些伦理学“源”问题的追问,贯穿于葛晨虹教授伦理学研究的始终。如果能对价值问题做出比较深入的思考,是对马克思批判瓦格纳观点的典表行的解释和分析,可能会更好地提高著作中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葛晨虹教授不仅是礼仪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也是公共文明礼仪教育的倡导者,更是亲身践行中华传统礼仪的示范者。文集第三卷《礼仪文化与文明礼仪》,主要收录了葛晨虹教授有关礼仪文化、文明礼仪教育等方面的著作、文章和课题成果。这卷以葛晨虹教授的专著《中国礼仪文化》作为开篇,通过系统阐释中国代礼仪文化,探讨了东方礼仪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理论元点。葛晨虹教授积极回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参与公共文明建设实践,在社交礼仪、公共文明以及文明礼仪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个国家和社会,想要有秩序,要文明发展,要有综合竞争实力,必须注重社会运行系统中基本要素的优结合。而一切制度治理和“五位一体”现代文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主体即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而公民素质提升、人发展本身是文明社会发展目标题中应有之义。文集第四卷《公民道德建设》,从公民道德素质、公民道德环境和公民道德教育等方面,将葛晨虹教授多年来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研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整合,较为地呈现了葛晨虹教授作为一名伦理学学者对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深切关照。
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文集第五卷《现实道德问题研究》,集中收录了葛晨虹教授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道德问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系列成果。其中,“市场济社会与道德理”,从善的维度对道德理在社会主义市场济能定位、发展走行了系统探讨。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逐步成熟和完善,葛晨虹教授给予了很大的理论关注和思索,时刻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尤其对于诚信缺失、道德冷漠、道德共识以及人的归属感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得到学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向世人彰显了伦理学的理论温度和学科魅力。
18年10月,葛晨虹教授因过度劳累,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花甲之年,之于普通人,或感人生老矣。但对于一名伦理学专家、教授而言,正值其学术风华正茂之时,猝然离世,无论对于中国的伦理学事业,还是对于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学科的发展,都是一大损失。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葛晨虹文集》问世,为我们勾画出一位严于律己、践履德、知行合一的伦理学专家。葛晨虹教授凭借她那种高洁的品格,那种为国家、社会担当的使命与责任感,那种为追求理想、信仰而终其一生的精神,将为同道、后学永远铭记!
以上赘言,勉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