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解构批评名著导读
本店两天左右发货 有特别着急的不要下单 正版图书
¥
22.08
4.6折
¥
48
全新
库存43件
作者高永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2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0-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高永
-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2
-
版次
1
-
ISBN
9787566620415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字数
180.000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选题依托河北大学燕赵高等研究院重点项目“美国解构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重点对美国解构批评代表人物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杰弗里哈特曼、哈罗德布鲁姆等理论家的重要论著进行深入解读,其中涉及一些已译成中文的著作,也包括一些尚未译成中文、学术界关注较少的著作。本选题将这些经典论著置于批评家的批评体系中,也置于解构批评发展的背景中进行察,对整体把握美国解构批评的发展脉络、理论质和学术影响具有的参价值。
精彩内容:
绪论:解构主义与解构批评西方自柏拉图(to)建立起的逻各斯(logo)①中心主义传统,被解构主义颠覆了。以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为代表的解构哲学,旨在颠覆和置换建立在二元对立传统基础之上的等级秩序:“解构不存在于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而是颠覆和置换一个概念秩序,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非概念的秩序。”② 1966年,德里达接受保罗德曼(paul de man)等人的邀请,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univerity)举办的旨在向美国学界介绍结构主义的“批评语言与人文学国际研讨会”上,做了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的演讲。这篇演讲不仅为德里达赢得了国际声誉,而且把解构主义带到了美国。1967年,德里达的三部重要著作书写与差异字学声音与现象出版,加之德曼等人的大力推介,德里达在美国获得了充分关注。德曼、j.希利斯米勒(j.hilli miller)、杰弗里哈特曼(geoffrey hartman)等人在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结合美国的批评实践,创造地发展起一种美国式解构批评。尽管美国解构批评与解构主义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中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一、“解构主义”的历史与背景解构主义(decontruction)有时也被称为“后结构主义”,这是因为解构主义借用了索绪尔(ferdinand de auure)的语言学概念和基于此概念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其目的又是“推翻索绪尔的思想体系及结构主义理论基础”①。但也有学者认为解构主义只是后结构主义的集中代表。在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一书中,张首映指出:“后结构主义(ttructuralim)是从结构主义阵营来,并在对结构主义进行否定、反诘、驳难、叛逆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哲学、和文学批评理论,解构主义是其集中代表。解构批评(detruction criticim)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码,是解构主义文学理论批评的代表。”②解构主义与结构之间的承继关系非常明显,二者都与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关系密切,正如陆扬指出的那样:“解构主义作为后结构主义的主潮,它是结构主义之后,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之后,除了对立和倒戈的意味,个中一脉相承的沿续关系,其实也很明显。”③1968年,法国巴黎爆发运动,这场运动席卷了欧洲,们反对教育制度的主义,剑指资本主义政权。虽然这场运动因为多种原因以失败告终,却在思想界掀起一股巨浪,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思想发展进程。在这场运动中,法国思想界原本的和似乎反应不够灵敏或者干脆持漠视或反对的态度。列维斯特劳斯(levitrau)作为结构主义人类学大师,对可能会冲击图书馆充满恐惧。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这位从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的大师,
- 【目录】
-
绪论:解构主义与解构批评
哈罗德·布鲁姆…
《影响的焦虑》(1973)
《误读图示》(1975)
《西方正典》(1994)
《如何读与为何读》(2000)
《影响的解剖》(2011)
保罗·德曼
《审美意识形态》(1996
)《浪漫主义修辞学》(1984)
J.希利斯·米勒
《小说与重复》(1982
《解读叙事》(1998)
《文学死了吗》(2001)
杰弗里·哈特曼…
《荒野中的批评》(1980)
《拯救文本》(1981)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