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演绎中的图像 中国近现代文学 /美术个案解读
  • 文化演绎中的图像 中国近现代文学 /美术个案解读
  • 文化演绎中的图像 中国近现代文学 /美术个案解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化演绎中的图像 中国近现代文学 /美术个案解读

8 1.8折 45 九品

库存3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姚玳玫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8

版次1

印刷时间2010-08

印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1-1

上书时间2024-05-09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姚玳玫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8
  • 版次 1
  • ISBN 9787218067032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9页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以“图像”为线索,运用叙事研究、文化研究的方法,对发生于20世纪中国的关涉文学、美术诸领域的一组个案加以解读和剖析,主要涉及几方面问题:晚清至民国时期海派刊物“女性”主题图像的含义生成和图式衍变问题;早期媒体传播中女性肖像照的公共性与私人性僭越问题;“五四”背景下西方美术图像的引进、译介、阐释,与本土表达的衔接,这一过程所隐含的“五四”知识分子自我身份定位问题;20世纪中国女艺术家“自画像”与女性自我认知问题,20世纪中国美术的人文图式构建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身处生存夹缝中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家艺术追求的多熏性、分裂性问题,等等。本书经由相关个案解读,考察“图像”背后文化运作的迹象、内在意图及其在多方力量的制衡下形成的格局。
【作者简介】
姚玳玫,籍贯广东省汕头市,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读书》等刊物发表《1924—1926:生存夹缠与中期创造社的海派变异》等论文一批。出版专著《想像女性——海派小说(1892—1949)的叙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合著《中国
【目录】
导论:近现代文化演绎中的“图像”

    “画报”与“绣像”:作为一种叙事样式的图像

    图像的符码化:海派媒体图像的“女性”主题

    城市镜像:图像背后的物质——视觉——心理置换

第一章  文化象征?自我指涉?——图像中的女性形象

  个案一  晚清至民国时期海派杂志“仕女”插图的文化脉象

    确立模式:吴友如与“百艳图”

    走向抽象:叶灵凤与“莎乐美”

    重回脂粉世界:郭建英的“摩登女郎”

    逆向演绎:张爱玲的“丑女”

    结论:海派媒体图像文化演绎的轨迹

  个案二  私人的?公共的?——早期女性肖像照/生活照的含义生成

    清官佳丽:表演与摆拍、起步与定位

    照相馆与早期的沪上“花照”

    “封面女郎”:虚拟与真实

    你的“良友”:视觉说服与视觉认同

    结论:被消费的早期女性肖像照

  个案三  “自我”的真相:民国时期的女性自画像

    第一代科班美术女性与自画像

    眷恋与怜惜:潘玉良的自画像

    精神独白:蔡威廉的自画像

    自我探寻:民国女子的自画像

      A.从中国老家庭里走出来的现代闺秀

      B.受过“五四”洗礼的新女性

      C.现代主义气息中的城市女子

    结论:自我写真与女性表达

  附录1  珂勒惠支与弗里达:从自画像看女性表达的两种途径

    我是母亲:珂勒惠支自画像

    我是女人:弗里达自画像

    殊途同归

  附录2  丑女自画像:张爱玲的漫画

    临摹生命的图案

    一双绣花鞋

    蹦蹦戏里的花旦

    长不大的“男婴孩”

  附录3  从经验走向超验:关于喻红

  个案四  介入世界的两种方式:《丁玲》与《对照记》对读

    童年、家族根脉及个人身份

    关于“母亲”

    面对男性的世界

    两种女子,两个世界

  附录4  冰心·丁玲·张爱玲:“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

    冰心:建构神话

    丁玲:重构神话

    张爱玲:解构神话

  个案五  自然生态想象中的女性与美:从竹久梦二到林墉

第二章  图文对读:译介、图式及文化的异质制衡

  个案六  鲁迅、郁达夫、叶灵凤、赵家璧与1933年麦绥莱勒木刻集的译介

    1933年:麦绥莱勒木刻画的走进中国

    一个系列故事,四种读法

    阶级压迫主题?个人欲望主题?城市流浪主题?市井男女主题?——多元解读的背后

    译介的多种可能性及其文化约束关系

  个案七  面对“月份牌”的新中国年画

    月份牌年画的登台与近代年画的城乡分道

    左翼文艺大众化潮流中的乡土回归与解放区年画的图式定型

    工农样式的引领主流与“新年画”的陷入窘境

    大众制衡与“月份牌”样式的卷土重来

    演绎八  与重建:20世纪中国美术的人文图式

    抽象的人与具体的人:“艺术为人生”与“艺术为大众”

    集体的人与理想的人:艺术为政治与为时代

    存在的人与欲望的人:艺术为谁和为什么

  附录5  历史视域中的“红色经典”

  附录6  艺术:以成长的背景重构——“卡通一代"的追求

第三章  雅俗僭越与文化博弈

  个案九  1900—1930:雅俗制衡与文学的价值重建(以四组历史个案为例)

    《新小说》到《玉梨魂》:20世纪初文学雅俗系统的重建

    《小说月报》与《礼拜六》:“五四”精英文化语境中的雅俗制衡

    先锋性与通俗性的交叠:沪上唯美/颓废派、新感觉派的雅俗同体

    “京”“海”二维:乡土之雅与城市之俗

  个案十  1924—1926:生存夹缠与中期创造社的海派变异

    引论:创造社是海派群体?

    落脚上海:选择及起点

    成立出版部:利益觉醒及重新洗牌

    从《创造周报》到《洪水》:“一条恶狗”式的定位

    《幻洲》等的转调:从个人主义的“叛逆绝叫”到城市主

    义的“泼皮垮掉”

    结语:城市文化逻辑规约与创造社的海派变异

  个案十一  “诗怪”与“泰斗”:从李金发的际遇看早期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的困境

    巴黎的两个面:诗与雕塑

    水土不服:李诗在国内的遭遇

    事关饭碗:艺术与生存

    双重剪辑:现代主义艺术家在中国的困境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