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森书法一幅
  • 宋森书法一幅
  • 宋森书法一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宋森书法一幅

784 八五品

仅1件

贵州毕节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题名不详

年代建国后 (1949至今)

类别水墨(黑白)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立轴

尺寸77 × 37 cm

上书时间2015-10-2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正学校校长,在新加坡组织英属华侨学务总会,任治事部部长。1915年一度回国考察。1916年,应陆佑之邀,再次赴南洋办学,出任吉隆坡尊孔学校、坤成女校校长,任职到1919年。期间,发起组织雪兰莪华侨教育总会,任会长。兼任广东省公署特派南洋视学员,北京教育部委任南洋华侨教育视察员,农商部委派南洋实业调查员。1917年,他在吉隆坡创办乙种商科学校及夜间商业讲习所,这是南洋第一间中等职业学校。宋森不但积极从事教育,而且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创办过人镜慈白话剧社,编演过《劝用国货》、《爱国英雄》、《破除迷信》等剧目,利用戏剧作为改良社会的工具。他办事公正,受到华侨社会各方面的信赖,侨胞遇到什么疑难或纠纷都常请求他指点或仲裁。他的杰出表现,证明他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一位极富开拓进取精神的教育家;他不仅是一位很受学生和家长热爱的校长,而且是在华侨社会深孚众望的社会活动家;他不是流星一现的匆匆过客,而是长留史册的不朽芳名。
经历编辑
1919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宋森在南洋领导华侨抵制日货,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拘禁三个多月后,判递解出境。在新加坡码头,有数千华侨给他送行。欢送的人群高呼“宋森先生万岁”,纷纷给他赠送纪念品用来表达他们对所敬重的宋森依依惜别的深情。宋森什么都没有收,只留下“我今去矣!我去何处?归我祖国,尽我天职。诸君爱我,爱我祖国可矣;诸君念我,念我祖国可矣”的临别赠言,令在场群众万分感动,毕生难忘。
宋森没有直接回到家乡,他受南洋侨商委托到华东、华中考察实业和教育,是年秋才返回鹤山,时年42岁。
宋森深感家乡的闭塞与落后,决定尽力开拓文化与教育事业以开启民智。他募捐到一笔经费,于1921年5月1日创办了鹤山第一份报纸――《新平冈报》(半月刊),宋森兼义务编辑及采访,坚持出报共111期。1922年,宋森发动本乡华侨捐资创办之平冈平民学校于11月落成剪彩。它是县内不借用祠堂书院而建有独立校舍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办成这两件大事之后,宋森在鹤山人中获得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当时最富改革创新精神和最有活力的教育家。
委以重任编辑
1922年12月,鹤山首任民选县长李一谔到任,委宋森担任县教育局长兼实业局长、县立高小校长。从此,宋森在李一谔支持下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废除私塾,提拨公尝会款兴办新式学校。开展这些工作,面临重重困难与阻力,需要具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和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作风。宋森除了争取开明人士与华侨的支持外,还进行了艰苦深入细致的发动与组织工作。其中从1923年8月28日至9月21日,深入视察了除古劳都以外的全县各乡,即全县的偏远乡村,亲自劝导与督促各乡办学及组织民团保卫地方治安等事宜。那时各地皆未通车,宋森又拒绝坐轿,硬是步行跋涉,马不停蹄,风尘仆仆,精力充沛地深入穷乡僻壤工作24天,不辞劳苦而且不接受任何宴请与馈赠。其勤政廉政之风是十分令人尊敬和佩服的。
由于鹤山县公署采取坚决有力的行政措施,特别是经过宋森艰苦深入进行督导贯彻,排除种种障碍,各乡村学校“闻风兴起”,新学制得到初步推行。两年内办起高级小学10所,国民小学40所,学生2000人。鹤山教育出现了新面貌。1924年,鹤山县公署决定在沙坪、鹤城两处开办临时教员养成所,各招学员七八十人。宋森兼任沙坪临时教员养成所所长。
教育改革编辑
1924年5月1日,李一谔卸任,宋森辞去教育局长等本兼各职,以平民身份继续参与县内的教育改革工作。1925年,宋森与陆朝阳等发起组织鹤山全县学校联合会,提出创办鹤山中学的倡议,成立鹤山中学筹备委员会,陆朝阳为主任,宋森为副主任。该倡议得到县长陆涉川的支持。9月8日,鹤山中学借用冯家祠为临时校舍正式开学。李照衡任校长,专程赴美洲募捐,陆朝阳代校长。11月,陆病故,宋森代校长至1926年10月,并被推举为校董会董事长。宋森是现今的鹤山一中的创办人之一。
1926年,广东农民运动掀起高潮,鹤山县有20多个乡组织了农民协会,在沙坪成立农民协会联合办事处。宋森以主要精力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镇压工农运动。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举行广州暴动。为了配合广州暴动,中共五邑地委派干部到鹤山策动武装起义。12月13日,鹤山县苏维埃政府在平冈宋氏大宗祠宣告成立,推举宋森为苏维埃主席。第三日,即遭国民党武力镇压,农民自卫军解散,宋森遭通缉,潜居江门避难,后化名宋用宏,到新会古井乡独洲小学任教。
1929年,广东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各派势力经过一番较量之后,汪精卫、张发奎一派被挤出广东,以胡汉民、李济深,陈铭枢、陈济棠为首的两广地方势力执掌了广东党军政大权,方德华出任鹤山县长。在广州工作的鹤山同乡经过一番活动,争取到省公署取消了前届政府对宋森的通缉令,使宋森恢复了自由,并一致向方德华推荐宋森为鹤山县教育科长。由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支持,宋森在这个职位上连任十年,使他改革鹤山教育的计划得以连续地推行。1930年,宋森与李照衡商定,在鹤山中学加设乡村师范科,学习南京晓庄师范的经验办学,先后招收了四届学生,为本县培养出一批急需的师资。宋森提出一乡一校的目标,大力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至1932年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全县办起学校228间,其中中学2间,县立小学2间,私立小学224间,学生17941人,教员553人,成为广东省教育事业发展最快的县份之一。1933年,广东省教育厅传谕褒奖宋森,颁发奖金、奖状,将鹤山县教育科升格为教育局,擢升宋森为教育局长,由广东省政府颁发委任状。当年,广东省教育厅的褒奖状状文如下:
为褒奖事:照得鹤山县教育局长宋森,忠于职守,劳瘁不辞,整理地方教育不遗余力,卓著成绩,足树良模。合给褒奖状以明赏劝。此状。
中华民国廿二年一月
近代教育奠基人编辑
宋森不愧是鹤山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1938年,日军侵入华南,广州沦陷,日机多次轰炸沙坪、鹤城等地。1939年3月28日,驻九江日军第96联队侵入沙坪,我军民奋起抵抗,战斗七天六夜。日军撤退时纵火抢掠,沙坪变成一片废墟。国难当头,家乡遭劫,宋森全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工作中。是年,鹤山邑侨赈济兵灾难民会(简称侨赈会)在香港成立,向海外侨胞募集赈济款。6月,在龙口龙腾书院设侨赈会驻邑办事处,聘宋森为主任。自此时至1944年,宋森长驻侨赈会,主持全县赈济工作。他领导了一个工作班子,负责分发赈济米、施粥、平粜、赠医、施药等具体事务。
早在1935年,鹤山全县区乡联席会议决定重新编辑县志,任宋森为文献委员会主任,开始修志的前期准备工作,后因抗战爆发,宋森忙于侨赈会的工作而耽搁,至1944年才有空整理修志资料,动笔编写。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1946年6月,宋森移居香港,任旅港鹤山同乡会顾问,继续编写县志,并参加《鹤侨报》的编辑工作。新编《鹤山县志》已完稿的部分篇章开始在《鹤侨报》上连载。
与共产党关系编辑
宋森是中国共产党忠实的朋友,接触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组织比较早。他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走过的道路时说:“我自1919年在上海得读《苏联十月革命》等书之后,一直到现在,始终同情共产党,没有过其他的趋向和加入过其他的党团。所以,在这三十四年当中,一切心情都是围绕社会主义”。在1926年至1927年的农民运动和苏维埃运动中,宋森结识了许多共产党员,并与他们合作,以后长期地以各种方式支持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宋森曾先后帮助过方奕智、叶民新、温流等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期间,他与鹤山地方的地下党员李超、关立、温流、李伯纪有秘密联系,党组织一直把他当作团结的对象。1948年,中共在鹤山扩大武装斗争,宋森动员和支持二女一子(宋峰、宋群、宋超)以及许多进步青年参加游击队,并从香港购买药物、胶鞋等物资赠送给游击队。
1949年10月20日,鹤山县全境解放。11月,宋森回到家乡。1950年3月,72岁的宋森出席鹤山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当选为该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再次担任鹤山一中校长,并继续编写县志。10月,宋森到广州出席广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期间发起和组织鹤山旅穗同乡冯祝万等49位知名人士联名发表拥护土地改革的声明,刊登在12月27日的《南方日报》上。
1950年11月,鹤山县作为全省11个试点县之一,开始进行土地改革。1551年,广东省土改的领导机构进行大换班。6月,在“左”的路线指导下,鹤山进行土改复查,错误地扩大打击面,尤其是对华侨、侨眷执行了错误的政策措施。1952年9月20日,县公安局执行县委决定,对宋森实行拘留审查,并派民兵押回平冈准备批斗。10月11日。宋森在家中悬梁自尽,终年74岁。家庭被评为地主,个人成分被评为官僚地主。事实证明:这是一宗冤案、错案。
沉冤后编辑
在沉冤20多年后,1979年3月1日,高鹤县革命委员会作出《关于恢复宋森先生爱国民主人士名誉和改正其家庭成分的决定》。1984年9月,中共鹤山县委决定恢复宋森先生鹤山县第一中学校长名誉。10月20日,由县委主持于沙坪人民会堂举行为宋森等六位知名人士平反昭雪大会。1998年,在宋森辞世46年后,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鹤山市组织专人编写的长篇人物传记《宋森传》,作为对宋森先生永远的纪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