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闪电发货】区块链+监管=法链
9787010194189
¥
141.52
全新
仅1件
作者杨东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94189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平装
货号571663981287
上书时间2024-06-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名:区块链+监管=法链 ISBN:978-7-01-019418-9 作者:杨东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定价:168.00元 目录
第一编 区块链简史
第一章 区块链的历史
第一节 密码学的发展
第二节 “拜占庭将军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需求驱动
第四节 比特币的出现
第五节 区块链大事记
第二章 区块链的特点与分类
第一节 区块链的重要特点
第二节 区块链的分类
第三章 区块链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基础技术
第一节 区块链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技术
第二节 区块链是推动大数据发展的关键设施
第三节 区块链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撑
第四章 区块链与数字经济
第一节 数字经济与数字文明
第二节 区块链对数字经济的塑造机理分析
第三节 数字经济引领世界变革
第二编 区块链+场景
第五章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第一节 支付清算
第二节 数字票据
第三节 资产数字化
第四节 证券领域
第五节 保险领域
第六节 供应链金融
第七节P2P网络借贷
第八节 征信
第六章 非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第一节 身份认证
第二节 隐私保护
第三节 电子存证
第四节 物联网
第七章 其他重要场景
第一节 数字版权管理
第二节 医疗领域
第三节 能源领域
第四节 电子商务
第五节 招投标领域
第六节 慈善事业
第三编 区块链+风险
第八章 区块链的风险识别
第一节 技术性风险
第二节 操作性风险
第三节 法律风险
第九章ICO风险
第一节 国内ICO典型风险
第二节 海外ICO典型风险
第三节 对ICO投资者的建议
第十章 虚拟货币风险
第一节ICO发行风险
第二节 假借虚拟货币之名传销诈骗
第三节 加强虚拟货币监管和执法
第十一章 数字货币交易所的风险与创新
第一节 数字货币交易所风险事件与启示
第二节 数字货币交易的监管必要性及建议
第三节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交易所的探索:贵阳众筹金融
交易所
第四节 数字货币交易所的风险防范和合规实践
第十二章 伪区块链创新
第一节 伪区块链创新的常用模式
第二节 伪区块链创新的惯用伎俩
第三节 识破伪区块链创新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社会各界对伪区块链创新的联合抵制
第四编 区块链+监管(RegChain)
第十三章 区块链的监管挑战
第一节 金融监管方式的滞后性
第二节 金融监管法规的滞后性
第十四章 法链(RegChain)的逻辑展开
第一节 内涵诠释:监管科技(RegTech)与法链
(RegChain)
第二节 技术治理:法链(RegChain)的内在主线
第三节 法律规则:法链(RegChain)的法治保障
第四节 区块链+监管(RegChain):以场外衍生品为例
第十五章 地方政府的法链(RegChain)实践
第一节 贵阳市“主权区块链”的理念与实践
第二节 青岛市北区的“链湾”模式及实践
第三节 娄底市利用区块链实现“四网互通”
第四节 杭州市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实践
第五节 赣州市区块链监管沙盒实践
第六节 重庆市“区块链+监管”政策与实践
第七节 深圳市“区块链+监管”实践
第八节 北京市利用区块链提升监管能力
第五编 如何监管区块链?
第十六章 域外区块链行业监管
第一节 日本
第二节 英国
第三节 美国
第四节 其他地区
第十七章 区块链投资者保护
第一节 加强区块链投资者保护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央行保护虚拟货币投资者的实践
第十八章 区块链的监管路径
第一节 区块链法律监管的策略
第二节ICO与虚拟货币监管
第三节 展望:通证经济与数字文明
附录一 区块链是通向数字文明之路
附录二 众筹是核心制度,区块链是关键技术,Token是共享
权益 《区块链+监管=法链》(RegChain)是中国第一本系统性论述“区块链+监管”的专著,也是第一本将区块链与众筹理论、Token经济学、数字文明相结合阐述的著作。本书创新性地提出了“区块链+监管”,即“法链”(RegChain)的概念,系统性阐述了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监管,并对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区块链+监管”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一编从区块链的历史谈起,提出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基础技术,更是开启未来数字经济、数字文明的一把钥匙。
第二编阐述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非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以及其他重要场景内的应用状况。
第三编全面论述了区块链及其应用的风险问题,包括区块链自身的技术性风险以及ICO、虚拟货币、虚拟货币交易所的风险,探索了未来基于区块链的新型交易所的模式。并对层出不穷的伪区块链创新进行了分析,帮助投资者识别。
第四编分析了当前金融监管方式和法律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区块链的规制系统将有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区块链+监管”,即“法链”是未来监管的新方向。诸如贵阳、青岛、娄底等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探索“区块链+监管”的可能性,并且已经有了落地实践的项目,地方的监管创新将会带动我国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五编讲述了未来如何监管区块链行业。该部分吸纳了笔者及其团队近年来在日本、英国等地金融科技监管考察的成果,并结合实际分析了其对于我国区块链行业监管的借鉴意义,进而得出如何在中国语境下监管区块链行业。 杨 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央行支付清算协会金融科技专委会副主任单位、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主任、大数据区块链与监管科技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中国证券法学会研究会副会长。
经银监会等机关推荐,到中南海国务院办公厅专题讲解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监管的相关问题。国务院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办公室专家,全国人大证券法、期货法、电子商务法立法专家。因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法的起草工作,受到全国人大财经委书面嘉奖。国家发改委大数据流通国家工程实验室专家委员,证监会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专家委员,网信办中欧数字经济专家工作组成员,工商总局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课题组成员,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委会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网贷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常务委员,北京青年互联网协会监事长。
我国最早对区块链的应用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为区块链的研究和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第一个赴中南海国办讲授区块链的学者,帮助落地第一个区块链政务项目,出版第一本研究区块链非比特币应用场景的专著,帮助学生孵化中国第一个区块链金融应用项目,开设全国第一个本科生区块链课程,并且把区块链介绍到贵阳、青岛、重庆、娄底等地方政府,为区块链场景的应用与发展作出了贡献。2015年在《互联网+金融=众筹金融》一书中提出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2017年出版了《链金有法:区块链商业实践与法律指南》,率先从法律角度对区块链的应用和实践进行了创新性的分析,为企业布局区块链战略提供了指导,被社会称为“杨众筹”、“杨区块链”(“杨链”) 。 首本阐述数字文明、Token经济学、法定数字货币的著作;众筹是核心制度、区块链是基础技术、Token是共享权益;区块链,开启未来数字经济的钥匙 。 目前,各国及国际组织对监管科技的官方阐释尚处空白,其含义在所有司法辖区中从内容上也不完全一致。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监管科技是指,金融机构通过技术辅助手段使内部的合规程序变得更加有效、高效。广义的监管科技则是指,监管机构对技术创新加以利用,通过监管科技解决方案提取与分析他们自己数据库中的数据,自动监控企业是否合规,采取“智能合约”来向监管机关实时报警的区块链技术是将监管科技直接使用在监管上的一条途径,“智能合约”可以自动报告是否合规。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流动性要求,银行需要对其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本比率进行广泛的统计。流动性风险的监测需要进行频繁与精确的报告,以此对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进行估值来达到合规目标。比如,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场外衍生品市场改革的要求,场外衍生品交易库的数据收集报告需要从交易价格、对手、抵押品、运营数据到事件数据,这意味着收集并汇总来自整个金融机构集团的高质量结构化数据。然而,很多金融机构难以在集团层面达到这样的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使用不兼容和过时的IT系统,以及业务流程定义与监管规则不匹配等。但是,这可以从监管科技解决方案中受益,如数据聚合、风险建模、情景分析、身份验证和实时监控,协助监管科技便利了市场主体。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时代的风险防范和治理,采取技术控制与法律控制的综合治理机制。监管科技旨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加强对企业的创新监管。而技术驱动型监管,则指监管机构在对金融科技企业进行监管时,不仅应关注金融机构的技术基础设施,设立相应的技术指标对企业进行指引;同时在进行行为监管时,也应及时采纳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进行监管,以此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而法链(RegChain)的概念外延即是监管科技。
区块链技术驱动的监管可以促进信息在监管者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流通,通过区块链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信息工具、市场功能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政府的监管工具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科技行业的规制要么完全禁止、要么完全放开,致使行业风险居高不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据此,政府应当建构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监管工具,法链与其不谋而合,通过区块链技术与监管的契合,发挥提倡性规范的效能,引导金融机构主动披露信息,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之间信息对称,将信用风险内化于价格中,促进市场功能的恢复。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