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中早期湖北马口窑
  • 清中早期湖北马口窑
  • 清中早期湖北马口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中早期湖北马口窑

1500 九五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制作者不详

尺寸45 × 35 × 50 cm

上书时间2018-02-05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喜欢可以电话联系           价格好谈
商品描述
马口镇位于汉川市区东南7.5公里,距武汉市45公里,是一个平原兼丘陵的古镇。马口镇的得名与三国时期的关羽有关系。相传关羽在征战曹操的战斗中,宿营此地,将赤兔马系在一根石柱上。后来人们便将此处定名“系马口”,时间一长,又将“系”字去掉,干脆就叫“马口”了。马口镇在改革开放前都是以制陶作为支柱产业,后来由于抵挡不住塑料用品的兴起和景德镇的精美瓷器,制陶业逐渐衰落。由于马口毗邻武汉,地理位置优越,这里变成了纺织工业的大本营,先后有几十家企业落户于此,成为湖北著名的工业重镇。马口窑制品为湖北民间陶器,与麻城蔡家山和圻春管家窑的陶器并称为湖北三大陶器。有着一千多年历史。

据考证,马口的陶瓷业始于北宋年间。马口是个汉江边小镇,新石器期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马口最早叫“洗马口”,传说此地宛如一匹骏马躺在河边,而岭上有一清泉常年不息从马口中流出,当地人称之为“洗马口” 。又传三国时关羽从荆州途经洗马口,牵马到河中饮水后,将马系在一块大石上,洗马口从此改成了“系马口”。马口关圣村还留存着关帝庙。马口原有一条老街,地面用青石铺成,从正街一直延伸到横街和背街,总长约3公里。走在青石板路上,夏天不烫脚,雨天不湿鞋。街上车水马龙,商贾云集。马口有两个码头,一个上码头,一个下码头,里三层,外三层,不是车就是船,桅杆林立,基本上全是装窑货的货船,帆影无边,蔚为壮观。汉川当地有两句歇后语:马口的院墙——烂坛(湖北方言“烂”和普通话“乱”字发音一样,因此“烂坛”谐音的意思是“乱弹”或“乱谈”)。 这句话的本意,就是指马口民居的院墙是用废弃的坛坛罐罐砌起来的,马口的院墙用烂坛堆砌,说起来和马口的陶瓷业兴旺息息相关;旧时此地乡民用芦苇生火烧窑,成天是天地散雾,老人便开玩笑说系马口发了火是窑烟——“谣言”,由此来描绘马口当时的繁荣。清代邑人曾写诗句“渺渺群山一水国,孤舟尽目泛清辉”赞美马口。马口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有铺局200多家,有许多专门经营马口窑的陶器坊,都是有名的老字号。抗战初期马口成为抗战后方,许多外地商人蜂拥而至,使此地商业更加兴旺。他们将马口陶器通过汉江入长江,远销至日本,韩国、东南亚和美国。最兴旺时汉川全县几万人,从事马口陶器业的就有几千人。到了民国时,马口窑新集周围的龙窑最多时达到36窑。

马口陶瓷采用当地特有的红黏土,土质细腻密实,红黏土的土层很薄,地底下一米处便可挖取,资源十分丰富。有了这种红黏土,马口窑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马口窑烧出的陶器敲击铿锵有声,耐腐蚀,防渗漏,储存腌菜不腐烂不变味。马口陶器一般是坛、壶、钵、罐、缸、盆、烘炉等民间器皿,属民间陶瓷。马口老陶艺人擅长信手挥刀,在坛面上飞快刮刻出花卉人物,刀法老练、简洁大气、虚实相生,意到刀不到。代表作有《八仙坛》、《十八学士坛》、《空雕双层龙坛》、《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天仙配》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历史文学题材。汉川东南一带的丘陵岗地的“描金刻花陶”据说源于北宋,多为缸、坛、罐、钵等民用器皿,皆造型古雅大方、釉色古朴厚重、刻花装饰讲究,主要部分以划花剔地的阳纹为主,次要部分以刮花阴纹作陪衬,主次分明。烧后呈桔红、紫褐、酱红、紫红、古铜等色,庄重耐看。马口窑以小器型居多,其中烘炉为湖北人冬季取暖常用的手提炉,多为老年人使用,地方话称之为“火坛”。制陶艺人们喜在提把的两端加饰一对青蛙类的小动物,既增加了提把的承重力,又显得生动有趣。还有古香古色的烛台、小巧实用的暖炉、雕花刻字的酒坛、造型朴拙的陶枕。汉川马口窑以生产各类坛子著称,故又称“坛子窑”。湖北旧俗称“女儿”为“坛子”,女儿出嫁前男家要送一坛酒、女方陪嫁的食品也往往以各类坛子装盛,“坛子” 因此成了女儿的代称。“京坛”为当地婚礼的必备器物,其型矮而圆,周身刻以寿字,上下装饰以回纹和莲花纹,美观而别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喜欢可以电话联系           价格好谈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