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艰苦奋斗 中华传统美德修养文库 徐潜,栾传大 主编 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艰苦奋斗 中华传统美德修养文库 徐潜,栾传大 主编 吉

二手会有少量涂画,整体不影响再次阅读使用!套装不一定齐全,请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4.97 6.2折 8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潜,栾传大 主编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807028338

出版时间2008-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86页

字数50000千字

定价8元

货号9787807028338

上书时间2024-10-05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艰苦奋斗 中华传统美德修养文库
定价:8元
作者:徐潜,栾传大 主编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807028338
字数:50000
页码: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指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工作、努力劳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创建中华文明史的过程中,涌现了无数艰苦奋斗的历史人物,他们以艰苦奋斗为荣,以艰苦奋斗为美的动人故事千古流传,给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遗产。本书中,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用通俗易懂、清新明快的语言传递给读者,使读者在品读历史故事的同时,开阔眼界,提高素养,启发智慧,陶冶情操,对人的进步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内容提要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指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工作、努力劳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创建中华文明史的过程中,涌现了无数艰苦奋斗的历史人物,他们以艰苦奋斗为荣,以艰苦奋斗为美的动人故事千古流传,给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遗产。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从古代到今天,都不难找到艰苦奋斗的真实故事。可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扬。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的思想产生了模糊认识,认为如今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都在追求高标准、高消费,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谁再讲艰苦奋斗,谁就是“土包子”等等。因此,有必要开展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教育。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的创业时期。的创业实践,更需要的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就是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要代代讲、年年讲、月月讲、人人讲。在新时期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美德,而且还要根据创业的需要提升、光大这个传统美德。
目录

作者介绍
林伯渠与人民同甘共苦    林伯渠(1885—1960),湖南临澧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1942年,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军民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为了挫败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解放区军民“一面打仗,一面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时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职务的林伯渠同志,除日日夜夜为边区的重大事情操劳费心外,还亲自带领边区政府工作人员开展生产活动。    清明节后的一天下午,林伯渠召集勤杂人员开了一次会,要求每人种三窝南瓜。工作人员小边当时就想不通,认为搞生产自救是下面的事情,政府工作人员发发指示,部署部署就已经够累的了,还种什么南瓜。    第二天清晨,小边到操场去,忽然发现操场边上有个人影在移动。渐渐地看清楚了,他不是别人,正是林伯渠主席。在凉飕飕的晨风里,他老人家不知用拐杖比划着什么。为了不打搅他,小边正准备离开,可林主席叫住了他:“小边,过来。”小边来到林老身边,林老用拐杖指着操场边上的一块空地说:“把它开了,满可以种瓜嘛。我们几个就在这儿种吧。”天亮后,林主席立即唤来了秘书、炊事员,还有勤务员小马,向大家说了自己的打算。接着,又兴冲冲地甩掉拐杖,拿起铁锨干起来了。小边跑过去接过林老手中的铁锨说:“林老,您还是别干了。您的任务我们几个包了!”林老笑着问:“为什么?”勤务员小马抢着说:“你是主席呀!”林老听了这话,又一次笑了,他摸着小马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以为我是主席就可以特殊吗?不行啊,主席更应该以身作则!”听了林主席的话,大家心里都很不平静。是啊,主席应该以身作则,政府的每一个工作人员不都应该以身作则吗?从此以后,每逢工作之余,他们常常看到林老在瓜丛里侍弄。有好多次,他们想赶在林老之前,给瓜除草、浇水、施肥、松土,可是都落在了林主席的后面。秋天,一共收了四十多个瓜,六百多斤重哩!特别是林主席种的那几窝瓜,最重的一个竟达二十五斤。    林老对党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与人民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鲁迅勤劳俭朴的生活    鲁迅先生爱生活,爱劳动,具有劳动人民勤劳和俭朴的作风。冬天在家里他自己砸煤,出门自己拿行李,不论什么劳动,只要他力所能及,总不辞辛劳地全力以赴。在发觉自己的体力不支时,想到的是要赶快做,而不是先坐下来休息。    一直到逝世前两天还在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的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了约六百七十万字的遗著。这是他三十年笔耕劳动的成果。三十年间,每月平均有将近两万字的写作,还要给相识与不相识的人逐行逐字地校阅稿件,替别人抄写稿子、编排、校对、设计,跑书店和印刷所等等,这些劳动是不能以数字来计算的。    更有不少除文字工作以外的一些劳动,比如,他寄给人家的信件,信封往往是用别人寄给他的信封翻过来糊制的。他每次接到邮包,总是小心地把邮包拆开,将包装纸按大小叠在一起,有的用来糊信封,有的用来包书,就连扎邮包的绳子,他也要细心解开放好,准备寄书时用。    鲁迅先生的吃穿都很俭朴。他日常吸烟、吃糖,都是“廉价”品。吃得好一点不过是鸡蛋炒饭。鲁迅先生平时只穿旧布衣,裤子总是单的或夹的,有的膝盖处已打了补丁。有一条在日本留学时做的裤子,一直穿了二十多年。一年四季,鲁迅脚上总是一双橡胶底的帆布鞋。床上的棉被也是多年的老棉胎,睡的硬板床也从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    鲁迅在女子师范大学讲课时,不是像许多教授那样,或者长袍马褂,或者西服革履,而是穿着已经打了补丁的褪了色的夹袍,挟着一个半新不旧的印花包袱去上课。在讲台上,他打开包袱,从里边拿出讲稿,就津津有味地讲开了。他讲课通俗易懂,深刻尖锐,饶有风趣。同学们都盼望着听他的课,期待着他打开那红地印有黑色条纹的花包袱。同学们说:“鲁迅的布包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一点儿虚假。”P1-4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