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货快】那一个孟子--在执着与圆融中创新的实践经典 姜城 中
二手会有少量涂画,整体不影响再次阅读使用!套装不一定齐全,请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
6.1
1.9折
¥
32
八五品
库存2件
作者姜城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802223141
出版时间2007-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97页
定价32元
货号9787802223141
上书时间2024-09-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那一个孟子--在执着与圆融中创新的实践经典
定价:32元
作者:姜城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802223141
字数:
页码:2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孟子是以一个光明磊落的伟君子形象留存于世的,他是那个世界里最富有创新意义的历史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与他同时代的欧洲哲学大师柏拉图、亚里土多德等哲人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远远超越他们。 作为孔子学说的重要传人,孟子的一生正像当时的社会一样充满了各种矛盾,一方面他是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另一方面他又必须将孔子学说融解于社会现实。他对人生充满了自信,喊出了五百年舍我其谁的豪言壮语,这是一种天才才具有的内心冲突,只有这些矛盾才能鼓舞他,为我们今天留下这些弥足珍贵的激扬文字。
内容提要
孟子的学说就像是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了历史那好汉的长夜,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光明的力量。这力量代表着漫长封建时代中的一丝民主精神,这力量代表了不计其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内心刚正不阿的正气,这力量代表了对于种种世俗保守势力的抗争。 本书试图通过对孟子一生及其著作的评说与思考,挖掘出孟子对今天的人们在人生中有着积极指导和鼓舞意义的思想和精神,以帮助人们在今天商品社会的复杂环境中,找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变通而不流俗、坚韧而不放弃的人生定位。
目录
作者介绍
序言
历史似乎总是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排在第二位的人的光芒,总是会被排在第一位的人的光芒所掩盖。孟子作为孔孟儒家学说的第二号人物被称为是亚圣,但正因为是亚圣,他的知名度以及他学说的真正面目总是被孔子的学说所掩盖,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千百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孟子之所以较少的被人研究的缘故吧。 如果你有机会看看孟子这本书,你就会感觉到孟子个性的张扬和他的观点之锋利。而这样一种鲜明的个性,我们在阅读孔子的著作时,是不会感觉到的。 说到孟子的个性,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那就是在明初时代,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因为孟子所说的一句话而龙颜大怒。这是一句什么话呢?原来孟子说过,如果君主暴戾而不仁慈,那么即使是臣子弒杀君主也是可以原谅的。这句话当然会触犯朱元璋,朱元璋甚至说过,如果孟子活到明朝的话,自己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杀掉他。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下令将孟子的牌位从祭祀的孔庙中撤出。 在孟子的眼里,君主和臣于是平等的,草民与贵族是平等的,所以,孟子会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锥”。相比之下,孔子的政治思想虽然也是“民本”的,但没有孟子具体和鲜明。 然而,正是因为有了孟子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继承者,孔子的儒家学说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在孔子离去的一百多年后,作为“亚圣”的孟子,以其睿智的思想和智慧,奋力捍卫孔子的儒家思想,并持之以恒地对其进行挖掘、继承、发扬、光大,使孔子思想及其学说再一次光大于社会。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在坚持孔子学说基本原则前提下,坚持务实的精神,以变通的态度,创新的方式,使儒家学说更接近于社会,更接近于人们生活的本原,由此可见,孟子是一个尊古而不泥古,遵循原则而不死守原则的伟大思想家。 必须看到,孟子所处的年代比之孔子所处的年代民风更为开放,社会更为稳定。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其他学说,大力提倡孔子学说。而孔子的学说过于广泛,使人不知从何学起,特别是孔子的学说着眼于一般人,在统治阶级那里影响相对较小,而孟子则突出了孔子有关于政治和统治方面的主张,并结合一般人的身心修养提出了一套更为实用,更符合统治者口味的儒家学说,这也是为什么孟子被称为帝王之师的缘故。 当然,人是无法脱离他生存发展的环境而成长的,孟子的儒家学说来自于他个人成长的经历。孟子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便受到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去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而此时从孔子到曾子,从子思到孟子,孔子的学说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体系,而孟子就是其重要的代表者。无怪乎朱熹在《孟子集注》里宣称:“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按照朱熹的说法,儒学的道统在孟子以后就中断了。可见,孟子在儒家学说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透过孟子所留下来的只言片字去追寻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一生,就会发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两句孟子自己所说的话筒直就是他个人一生的写照,今天,我们可以透过孟子留给我们的众多的至理名言去探寻他这一生所肩负的种种角色,从中我们将会找到孔子那些至理名言的真正含义和心理依据: 众所周知,孟子是鲁国贵族之后,他的先祖是孔子时代拥有极大权势的孟孙氏,他与季孙氏、叔孙氏并称鲁国“三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桓四分王室”就是他们发动的。孟孙氏是春秋时代有名的不安分的豪门贵族。孟孙氏等豪族的反叛精神给孔子带来不少麻烦,最终使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长期过着浪迹天涯、漂泊不定的生活。但孟子对于自己出生的贵族阶级的利益持一种反叛和批判的态度。这虽然与他童年时家族已经破落,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有关,但也与他成年后对百姓疾苦,天下动乱深有感触,立志改变这种现象有关。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从某个角度来说,可以认为,他背叛了自己的贵族剥削阶级的利益。但是,孟子又不是一个彻底的阶级叛逆者,所以,他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与孔子一样,他是十分重视社会秩序的,所以要以规矩来恢复社会的秩序。 毫无疑问,孟子是最优秀的孔子儒学传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被后人奉为“亚圣”。他继承了孔子的文化精神。孟子没有孔子博大,孟子涉猎的知识领域没有孔子宽广。但是,孟子自有超过孔子的地方.他在孔子有关仁、德、义、利等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观念,并对孔子治理天下的相关理论做了深入的继承和发挥,使孔子学说逐渐成为一个实用而完整的治国理论。 孟子作为孔子的传人,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他对孔子学说充满了忠诚和尊重。虽然相隔有一百多年,但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继承,远远要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人。特别是在许多人都认为孔子思想已经日暮途穷时,只有孟子能够独立潮头,以超人的信念挽救了儒家思想,使其重新焕发出光辉,是他把孔子大旗高高地举起并造就了孔孟儒家学说,与此同时,也造就了自己。 读过孟子著作的人都会深切地感受到,在孟子的著作中始终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在孟子著作中的字里行间有着一种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圣者之气,由此我们可以从遗留下来的文字中比较孔子和孟子性格的异同,我们就会发现,孔子像一位慈祥而宽容的老者,而孟子则像一位正直而有激情的中年人。面对当时黑暗的政治社会,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与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在他看来,这些暴君恣意榨取人民的血汗,已经成了披着君王外衣的吃人的野兽,人民不打到他,他就要吃掉人民。他甚至说,如果能杀掉那暴君来安抚老百姓,就好像及时雨从天而降,是大快人心的好事。能以这种口气对君王说话的政治家古往今来确不多见。这也是明代的朱元璋为什么会在当时出版《孟子》一书时会强烈命令将孟子某些颇有杀伤力的话语删去的原因。即使是与这些国君的交往之中,孟子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如果国君们不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交谈,那么他就坚决不到君王们那里去。而他当着君王们的面所说的那些话都好像是统治者的发汗剂,令他们内心十分震撼。 与对那些君王们毫不留情相比,孟子对于人民却充满了同情和尊重之心。不可否认,孟子的政治思想比孔子更具有人民性。他对百姓和那些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人们充满了善意、宽容、克制和关怀,他第一次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提出“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体现了他心中所描绘的百姓生活丰实、和谐、互谅的社会理想。 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其实就是孟子对于一个君子为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而进行的自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这些话语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内心中的刚毅、坚贞和品德。一千五百多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孟子的这种影响,他们将“浩然正气”书成巨匾,悬于明堂,激励和鼓励自己,使自己成为了中国社会最具影响力之一的精英阶层。 孟子善养浩然正气,这也是孔子不及孟子的地方。孟子认为:内心的志向是义气的主帅;义气是充满浑身的力量。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才没有妨害,就能充满天地之间。这种气,要跟义与道相配合。如果不是这样,就会缺乏力量。 孟子所说的“吾养浩然之气”,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对一个社会良知和正气的呼喊,他对于正义战胜邪恶似乎充满了信心,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留下像:“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样的名句。 可以肯定地说,孟子是中国古代最具有逻辑性的哲学家之一,他所提出的著名的义利之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的人们都会记得孟子的那句名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样的句子既简洁明了,逻辑性又很强,让人过目不忘。由此可见,孟子确实具有很高的雄辩才能。他的语言充满着机智和活力,他的论辩非常具有气势,很有力量,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前呼后应,无懈可击,咄咄逼人。而且在辩论时能够旁征博引,气势如虹。 如果一个人想要改变社会,那么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去影响这个社会的领导者,也就是君王们。如果说孟子比孔子更聪明的话,那么他的聪明就在于没有孔子那样的书卷之气,而采取了更加实用和更直接的捷径去改变这个社会。也正是因为如此,孟子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游说各国的统治者们。据说,孟子晚年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精兵强国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滕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去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创立学说。应该看到,孟子与国君们的对话其实是一种劝诫和说服,在整个过程中,孟子都充满了一种灵活和务实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当有的国君说自己欲望太重,生活过于奢侈时,孟子居然表示宽容和理解的原因。在孟子看来,统治者改变对民众的态度和策略才是最重要的。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良,好比水性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本性),水没有不往下流的,不过水是这样,拍打它可以溅得很高,高过头顶;用戽斗汲它可以倒流,甚至引上高山。这哪里是水的本性呢?是情势使它变成这样的,人可以被怂恿干坏事,本性的变化,也是同样的道理。孟子的认识是,人的本性是不坏的,是善的。后来在社会环境中受影响行为就变坏了,那是环境的逼迫和使然。所以,社会生活中的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社会风气的好坏关键不在百姓,而在统治社会的那些君王身上。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i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为此,他对那些自暴自弃的人感到痛心疾首,他认为,有善端的人,如果能够加强道德修养,那么就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炼自己的环境。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本书试图通过对孟子一生及其著作的评说与思考,挖掘出孟子对今天的人们在人生中有着积极指导和鼓舞意义的思想和精神,以帮助人们在今天商品社会的复杂环境中,找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变通而不流俗、坚韧而不放弃的人生定位。 毫无疑问,孟子出生在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作为孔子学说的重要传人,他的一生正像当时的社会一样充满了各种矛盾,一方面他是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另一方面他又必须对孔子学说予以改革并使其发扬光大;一方面他是破落贵族的后代,对于封建贵族的传统充满了某种敬意甚至敬仰,另一方面他又是民本精神的代表者’并提出了君为轻,民为重的鲜明主张;一方面为了推行自己的政见,他不得不周旋于帝王君主之间,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又对他们充满了蔑视;一方面他必须坚持儒家的基本主张和立场,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对现实做出某种妥协;一方面他对人生充满了自信,喊出了五百年舍我其谁的豪言壮语,另一方面他又必须忍受由于志向不能得到充分施展而带来的种种挫折和失败。孟子的矛盾是必然的,这是一种天才才具有的内心冲突,只有这种冲突才能不断地激励他大踏步地走向积极的人生,只有这些矛盾才能鼓舞他,为我们今天留下这些弥足珍贵的激扬文字。 “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那种充满阳刚之气的立世宣言给了我们一种豪迈的人生激情,他那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感曾激发了多少人为着理想的信念而奋斗,他那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感总是在警示着人们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孟子的学说就像是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了历史那浩翰的长夜,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光明的力量,这力量代表着漫长封建时代中的一丝民主精神,这力量代表了不计其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内心刚正不阿的正气,这力量代表了对于种种世俗保守势力的抗争。 孟子是以一个光明磊落的伟君子的形象留存于世的,他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哲人之星。如果我们生于孟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就会看到,孟子正是那个时代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历史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比他同时代的欧洲哲学大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芝诺、爱匹克泰图斯、戴摩斯塞内斯等另外一些古希腊哲人毫不逊色,甚至远远超越他们。孟子曾经自豪地说,五百年出一个圣人,我就是其中之一。而我们要说,历史已经跨越了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孟子仍然无愧于他赋予自己的这个称号。放眼未来,即使历史再前进几百年,几千年,我们仍然可以坚信,孟子所带给我们的思想和启示将永远会被历史所铭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