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贞汤 刘索拉 作家出版社 978750634602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女贞汤 刘索拉 作家出版社 9787506346023

二手会有少量涂画,整体不影响再次阅读使用!套装不一定齐全,请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6.75 2.4折 28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索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46023

出版时间2009-0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20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28元

货号9787506346023

上书时间2024-03-27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女贞汤
定价:28元
作者:刘索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06346023
字数:140000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女贞汤》:作家出版社全力打造刘索拉绝艳之作《女贞汤》。四千年后大岛上一个外来部落的传奇。一个有关女人的故事。男人载道,女人传情,结局永远是情为道所杀。男人为骨架背景,女人为血肉魂灵。
内容提要
《女贞汤》: 一道跨越时空、横贯中外、吸纳百家、串联人鬼的先锋靓汤。汤汁层层渗透挥发漫延,气息撩人,诱惑非凡,体内生出一种急于品尝的冲动……大继家的小故事,刘索拉绝艳之作。长篇小说《女贞汤》是刘索拉至今为止最重要及写得最精彩的小说。《女贞汤》这部小说可以读作四千年后大岛上一个外来部落的传奇,也可读作一个有关女人的故事。《女贞汤》全篇充满男女之情。男人载道,女人传情,结局永远是情为道所杀。所以,大故事虚写并且经常“断片”、“残片”;小故事细写往往节外生枝,枝上生花。男人为骨架背景,女人为血肉魂灵。
目录
前言 谋篇布局 匠心独运 人物表部 民间传说第二部 文字拼贴第三部 影剧传媒第四部 在阴间里第五部 在阳世上尾声跋
作者介绍
刘索拉,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事作曲、音乐演出、文学写作。她周游世界,曾长期居住伦敦和纽约,与各国乐队和各流派音乐艺术家合作,创作了大批音乐作品,其中包括影视、舞台及室内音乐。早期专集唱片包括名列英美排行榜的[兰调在东方](美国宝利金唱片)。她的最新音乐作品包括她本人作曲配器、编剧、导演和主演的大型室内乐歌剧[惊梦]-由(德国)现代室内乐团以及[刘索拉与朋友们]乐队联合在世界巡演。2008年她应(英国/丹麦)声乐剧院邀请而创作(编剧,作曲及配器)的为欧洲古代乐器和歌唱家演奏的新室内歌剧[自在魂]将于2009年五月在英国巴比坎艺术节首演及丹麦等国相继演出,这部歌剧是为了纪念她母亲李建彤而作。除此,近年来她投入了很多精力营造以风格特异著称的[刘索拉与朋友们]乐队。主要文学作品有小说《女贞汤》、《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寻找歌王》、《混沌加哩格楞》、《香港一条街的故事》,散文《蓝调之缘》,对话散文集《行走中的刘索拉》、《曼哈顿随笔》等。主要音乐专集有《蓝调在东方》、《六月雪》、《中国拼贴》、《缠》、《春雪图》、《隐现》,室内乐作品《形非形1、2》、《灵》及摇滚歌剧《蓝天绿海》等。小说有英、日、意等外文译本,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多项文学奖。现在北京和纽约居住。作者:
序言
谋篇布局 匠心独运——读刘索拉小说查建英让我先把这句话放下:这是一本精彩的书,是刘索拉至今为止写得最好的小说。讲她的小说得讲讲她这个人。初见她是1990年在挪威的会上,那个会上只有我们两个女的,住一个旅馆房间,一下子就熟了。白天开一天会,众人讲的是现在、未来、为什么以及怎么办,索拉坐在那儿挺蔫。晚上我们一人靠一个大枕头,对着说,说来说去全是过去。她精神来了,各种手势、表情、妙语、针砭,目不暇接。说到后半夜,眼睛愈发大而且光彩照人,次日起来脸有点绿。那场没有睡眠的会开了十天,我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这人极念旧,二是这人能把陈年往事说出花儿来。“未来人”的传奇像所有复杂有趣的人一样,她个性里有一堆“自相矛盾”,她一直顶着个时髦的“现代”形象,代表“新潮”、“反叛”——因为《你别无选择》,因为她做过的那些摇滚乐,还因为她一些很“转”的作风言论。她的确不安分,宁死不能落了俗套;但其实却极守己,做人有一系列神圣不可动摇的“原则”,且性格里颇多“古典”成分。比如特别在意老家人和小时候的朋友、嗜古曲古词、有迷神信鬼倾向、讲义气、欣赏古雅的“淑女”服装。她烧起菜来大无畏得像个红卫兵,家里的杯盏碗碟没有一样是配套的,用北京土话骂人我还没遇到过第二位女士能骂得像她这样“家常”。但在艺术和感情这两件事上,她却讲究得不能再讲究。对音乐和写作,她有以性命相许的郑重严肃。这是她的命,她认了。她住所里摆着陈丹青为她画的一幅很大的肖像,半面墙前坐着一位粉面佳人,纤手尖鞋,服饰是艺术的,色调是颓废的,眼神却使人想到江姐刘胡兰。更妙的是那目光于坚决锐利之外,尚会勾人,与之对视良久,隐隐有鬼气。天一黑索拉便拉块大纱布照“她”的脸盖上去,说是“我怕那女的”。“那女的”是哪朝哪代哪一国的人呢?古典?现代?阴界?阳界?慵懒幽怨?义无返顾?反正看过的人都说那像确是得着了索拉神髓。索拉这本新作,起首打出一面“写的是未来人”的幌子,开讲公元四千年后“大岛”上一个外来部落的传奇。大凡经历了革命的这几代中国人,免不了会把它当自己这一个世纪的皮影戏来看,贯穿全书的继家史,那些知道作者之父的读者,也肯定忍不住拿着刘家人物径直对号入座。刘家这段公案,民间有多种版本,索拉的母亲也早写出了一个至少标题在全中国上下闻名的文学版。索拉这一版承的是野史、秘史传统,造的是太虚幻境,寻找正史、终极真实的诸君可往它处去,否则生一肚子糊涂气,不必。但称它为“野史”、“秘史”也不尽确切。重写以及解构历史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陆文学界的一股浪潮,出了不少各具千秋的好作品。索拉坐在刘家这座历史大金矿上,却一直“王顾左右而言他”。以索拉写作之本心讲,这沉着是必然的。追潮流她从来不屑,她关心的其实永远是“我是谁?”而刘家这个历史,是她命根子上的东西,追问的不仅是“我是谁?”更是“我从哪里来?”我想她心里早明白:此事轻易动不得。她要等过了风华少年人那一段锋芒外露、对镜取材的寻寻觅觅,磨练了成熟的武功,才来采这沉沉的矿藏。这强烈的“个人”性,使这本“野史”与众多“别人的野史”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此书是索拉过去所有写作的一个极为自然的延续。再一种读法是把它读作一个有关女人的故事。因为这小说外壳是革命史诗,内囊里却流满男女情欲。男人载道,女人传情。结局永远是情为道所杀,精彩处却在那过程。所以,大故事虚写并且经常“断片”、“废片”,小故事细写往往节外生枝、枝上生花;男人为骨架背景,女人为血肉魂灵。第四部《在阴间里》,男人索性没了踪影,只三位女子(莫姑娘、娇艳、京之 )的故事有滋有味儿地在此延演,并且每人性格皆有发展。“影剧传媒”里那场阎王殿重头戏,传审执迷不悟的英雄游魂继天的,不是阎王爷,却是那位“看古书学到了女权主义”、“接管阎王爷我夫君的一摊生意”的阎王娘娘。这实在是颠倒阴阳、混淆正反的绝笔。从这角度去细品书中的男女类型,以及众女人之间、众男人之间的关系,其中况味深长,值得评家撰专文解读。谋篇布局 精心之作据说大陆近年流行“小女人文学”,我没有看过,不能比较,猜测“她”的感觉大约是与单位里硬邦邦的“女同志”、商界中大剌剌的“女强人”有别的吧。甚或是对以往革命女权加男权的一种以软化硬,如同邓丽君对《东方红》?这倒也好,很必要。我们这一代吃革命的铁与碱长大的大陆女人,大约都经历过“小女人”的阶段,都饥不择食地品尝过“小女人”式的“酸的馒头”,其急切犹如刚爬出严冬的盐碱地就直奔小城之春。那小布尔乔亚的小风吹在皮肤上真舒服啊!我们实在太缺了。只是,这丫头不是那丫头,到底不是金丝雀。那阶段一过,这“小女人”的名目便听着有些腻歪,未免叫人联想到“小心眼儿”、“小鸟依人”,要么就是“泣诉”、“自怜”、“乖巧”这一类楚楚动人的传统姿势,以至令人疑心送这雅号的先生(多半是位先生吧 )说不定自己竟就是个“小男人”,才生得出这般“可怜见的”心肠。(糟糕,又犯了刻薄的恶习!打住。 )但这绝非索拉笔下“她们”的感觉。好好一头浓发,束之以冠带本来多余。倘非束不可,我以为索拉这一路的倒不妨以“大女人文学”冠之,多少更近其苦辣酸甜、嬉笑怒骂、粗中有细、细中有粗之仪态精神。不过,说来说去,读这本小说最大的享受还是它的形式和语言。索拉的小说一向好看。因为自认职业是制作音乐,写小说不过是个嗜好、副业,索拉早期的小说写起来没有负担。挥洒轻松,全凭天赋才气。当年的几个中篇如《寻找歌王》,常有跟着感觉走、不修边幅、信笔拈来的潇洒漂亮,好像漫不经意就抖几个包袱给你看看。当然也就有粗略任意的痕迹。她自己爱说“我瞎写”,别人有“刘索拉的小说是坐在梳妆台前写出来的”之说。这或许是她当年的一种姿态,又何尝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艺圈的一种姿态——“玩儿酷”。那些年真成了大陆文人文坛的一股风气,显见两者都正年轻。专业化、职业化,则要等后来资本主义市场的大环境来催生。索拉的写作也终于脱了“玩票”心态,彻底“认真”起来。这一认真,气象果然不同。看得出无论谋篇布局还是状物写人,均下笔极吝,从头至尾是精心之作。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是她首次作为职业作家登场。然而还是好看。先说结构。与她从前比,此书手法迥异。搭的是个大框架,熔神话、历史、浪漫传奇于一炉。乍看,会想到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等等;看下去,则仍是刘索拉的天地。她博采神话、笔记、戏曲、诗歌、民谣、报刊拼贴、电影剧本各种形式来混用,并使每部之间相互对仗呼应。姿态样式丰富多变,却又节奏从容,错落有致,毫无冗长沉闷之感。叙述语言上,索拉以往最擅长当代口语加都市幽默,这次却根据题材做了大胆尝试,与随机应变的结构相对应,语言风格也随故事发展步步演变。起首说古,文白相间,洗练简约,用大量对仗短句,时有《山海经》、《搜神记》之清韵。后面话今,便渐次变体为现代白话,绵长细致,对话及心理侧写增多,颇得明清直至当代小说的娓娓世俗之调。当中插入的谣曲、戏仿的小诗,又各依人物身份年代及体裁编制,亦庄亦谐,惟妙惟肖,不动声色之间充满机锋。看得我边笑边叹:这家伙真是天生的小说家!多重视角的享受索拉这结构、语言资源及选材上的蜕变,我相信与她离开母语环境直接相关。作家离家出走或去国远行,视野里的那个家那个国由于有了距离,必定会出现不同的景象。这时候再问“我是谁?”“我自何处来?”将母语、故人、民族文化都变了“客体”来研究,反倒可能真的有了一种“客观”——当然,从乡土的角度讲,这个结果一般被称为“隔”、“异化”。索拉早期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个身份固定的“我”,一位住在北京的有波西米亚倾向的青年艺术家。那时虽然人物变换,却常像是作者使了分身术,扮出不同的脸说不同的话,但声音腔调是同一个,因为作者永远身在其中。那时她的题目基本上是“我和北京”,从北京“向外看”时加进一点想像的“西方”。我、北京、西方,三者之间关系明快直截。后来在伦敦写的《混沌加哩格楞》,叙述者的声音和视角开始出现分裂,人物、语言的“回头看”也初露微兆,其中首次引入、改制中国传统戏曲。但那是个过渡之作。到了《大继家的小故事》,叙述者才真正有了多种声音多重视角,穿行于不同角色之间时显得游刃有余,对所写的众多对象和“民族”、“历史”有了反身观照的自信与复杂。语言上对传统的借鉴与再创造也更为大张旗鼓,更为从容娴熟。这是成熟突破之作。顺便说一句,索拉做音乐似乎也有类似的历程。看上去是“东——西——东”,走的却并不是一个圆圈。音乐与写作彼此影响,结果是两者都更成熟、更专业、更丰富了。索拉住在北京写当下,住在伦敦写“文革”,住在纽约写《聊斋》,似乎是愈写愈远、愈旧。其实是愈写愈开阔、愈深入。这本小说题材是中国(“西方”的直接出现仅限于引用《圣经 》铺下的隐喻及一位传教士)态度却不是乡土的民族的怀旧的。书近结束,大岛神秘地消失了,似乎是“历史的终结”。但《尾声》里,大继家族的人却又从美国洛杉矶冒了出来,继家原本是外族,这书描写了大汉民族对它的兼并消融。然后呢?应该还有精彩的下篇。我等着。1999年10月10日于香港薄扶林道西苑 人物表小极得乎 —— 从西边来的游牧部落首领猪龟娘娘 —— 大岛之先祖继合 —— 极得乎后代巫婆 —— 继合的接生婆香囊道士 —— 云游道士约翰 —— 传教士张大文人 —— 京城文人娇艳 —— 张大文人小妾莲英 —— 又名希撒玛,继合之妻张蒙 —— 张大文人之子继成 —— 继合长子秀儿 —— 继成之妻继天 —— 继合幼子,统一六十七军军长继书开 —— 继成之长子,统一六十七军副军长京之 —— 继书开之妻继书风 —— 继成次子继书主 —— 继成幼子梅 —— 继书主之妻柯心 —— 统一六十七军堂会代言人袭慧敏 —— 柯心之妻胡子来 —— 统一六十七军军人莫姑娘 —— 胡子来之妻张更——张大文人之孙,使命六十八军军长继红女 —— 继书开之女宁子 —— 莫姑娘与胡子来之女陈香 —— 继书主家之女管家夏芒 —— 继红女之夫继红君 —— 继书主与前妻之子继红月 —— 继书主与梅之长女继婴 —— 继书主与梅之幼女夏娜娜 —— 继红女与夏芒之女小雪 —— 宁子与外国情人之子作家 —— 云游各地、以文字为生之人阎王奶奶 —— 阎王爷之妻拼贴故事的人 —— 大岛人剧作人 —— 流亡海外剧作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