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武侠电影史
  • 中国武侠电影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武侠电影史

79 八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墨 著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孔43

上书时间2024-05-21

回味书斋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墨 著
  •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12
  • 版次 1
  • ISBN 9787106023782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5页
  • 丛书 百年中国电影研究书系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粗略讲述中国武侠电影发展史的书。
《中国武侠电影史》的有关武侠电影的历史,将要从1920年初期开始讲述。将会涉及中国大陆、香港两岸三地的武侠电影创作。大致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历史阶段。即:
第一阶段:二三十年代的武侠电影,主要生产基地是在大陆的上海,这一时代的武侠电影的主要特征,是重视武侠故事的传奇性,因而不妨称这一阶段为中国武侠电影的“传奇时代”。
第二阶段:四五十年代,主要生产基地已经逐渐由上海转往香港,这一时代武侠电影——以粤语电影“黄飞鸿片集”为主要代表——的主要特征,是重视武侠的正义,不妨称这一阶段为“侠义时代”。
第三阶段:六七十年代,主要生产基地是在香港,后来也有一部转向台湾,在电影史上,这一阶段常被称为“彩色武侠新世纪”,武侠电影的观念和技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特色是重视武功打斗,不妨称为“武打时代”。
第四阶段:八九十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生产基地有香港和大陆两大块,一方面各自拍摄,另一方面则开始通力合作,从而使得大陆武侠电影的技艺水准迅速提高,并且与香港武侠电影逐渐难解难分。对于这一时期,大体上不妨称为“喜剧娱乐时代”——在香港,是典型的“功夫喜剧时代”;在大陆,武侠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娱乐时代”再代来临。
第五阶段:新世纪以来,主要生产基地仍为大陆和香港,多方合作的势头更加明确和迅猛,随着经济的全球人趋势日益显著,中国武侠电影的生产——以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为代表——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这一时期中国武侠电影最重要的特征,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武侠电影的观念与形式进行现代化的重构,简单说,不妨称称为武侠电影的“重构时代”。
【作者简介】
陈墨,男,1960年8月生,安徽省望江县人。1982年毕业干安徽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曾为大学教师、报社编辑,1990年开始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工作,至今。研究员。
已出版电影研究著作:《张艺谋电影论》《陈凯歌电影论》《流莺春梦——费穆电影论稿》《刀光剑影蒙太奇一中国武侠电影论》《半间斋影话——陈墨电影评论集》《影坛旧踪》《中国百年电影闪回》等。
【目录】
总序
引言
第一章模仿与萌芽
第二章探索与成型
第三章《火烧红莲寺》系列
第四章“火红的年代”
第五章繁荣与衰落
第六章武侠片衣钵南传
第七章香港国语武侠片的复兴
第八章张彻电影及其“阳刚美学”
第九章胡金铨电影及其“影戏”美学
第十章神话英雄李小龙
第十一章楚原的奇情武侠片
第十二章刘家良的“武师电影”
第十三章成龙及其人间喜剧
第十四章80年代变革与开放
第十五章张鑫炎烈火雄风
第十六章大陆武侠片名家名作
第十七章徐克电影及其新浪潮
第十八章90年代的名家名作(上)
第十九章90年代的名家名作(下)
第二十章21世纪:谁是真英雄?
后记
编者说明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