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四公子赵京龙978754026470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明末四公子赵京龙9787540264703

33.2 4.3折 78 全新

库存22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京龙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64703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9787540264703

上书时间2024-08-10

万有书屋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自序
历史学界有种说法,明朝是个“极辉煌”与“最黑暗”并存的朝代,我非常赞同。暂且不提“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这些政治军事上的骨气,单单是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四大名著中的三本——《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一点就可以傲视历史;此外,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等科学著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上璀璨的明珠;天坛、明长城等都是这个时代修筑的;郑和下西洋是在这个时代推动的;《永乐大典》是在这个时代编纂的……说这段历史“极辉煌”,实至名归。
但要说这段历史 “最黑暗”,也是名副其实的。明朝设立了以往朝代没有的锦衣卫,让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由太监把持;多个皇帝长期不上朝,荒废朝政;崇尚八股文遏制了文化发展;等等。这些对社会毒害之深、影响之大,让世人闻之骇然。
正因为是“极辉煌”与“最黑暗”的矛盾统一体,这段历史才尤其有研究价值。更为特殊的一点,它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本书中的四公子——陈贞慧、冒辟疆、方以智、侯方域就是生活在这个朝代末年。他们都曾想利用复社等团体或政治力量力挽狂澜,救大明于水火,但并没能阻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最终或退隐乡间,以明心志;或寄情山水,拒不仕清;或皈依佛门,暗中抗清;或悔失名节,英年早逝。其中,侯方域是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桃花扇》的主人公原型,冒辟疆则先后与陈圆圆、董小宛等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如果只是想浮光掠影地读读故事,单单这些男女爱情、恩怨情仇就足以让读者酣畅淋漓。
这本书摒弃了历史类书籍常见的时间叙事法,而是按照四公子的成长历程、家庭环境、爱情故事等人生轨迹为主线分别阐述,历史背景、政治风云等反而成了四公子故事的一个大背景。这样写的好处是,读者不仅能对四公子中的每个人有个非常立体和直观的感受,还能对那段时期的历史、政治、军事等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它既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又不失趣味;既保留了人物的鲜活性和丰富性,又不失严肃。更令我惊喜的是,为了更全面地体现四公子的心路历程,本书还穿插了很多他们的诗文创作,“诗为心声”“歌以咏志”,让我们得以窥见四公子最真实的心声。
是为序。
2022年春

 
【书摘与插画】

引子——战乱纷争的明朝末年
一、何为复社
陈贞慧、冒辟疆、方以智、侯方域这四人不仅被称为“明末四公子”,因为四人皆为复社中人,所以又被称为“复社四公子”。那么,“复社”到底是什么,它在晚明的作用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像阮大铖之流那么痛恨或惧怕复社,并对“复社四公子”加以迫害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揭开复社的神秘面纱吧。
1.“社”的起源与发展
说起“社”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晋代惠远和尚的“莲社”,那时社还是一个谈经说法的地方。此后,武人、文人都有社,文人的社又细化为文社、诗社等。明朝早期的时候,社已成气候,到了万历、天启年间更是蓬勃发展,社不仅多而且规模大,有的成员多达千人,声势浩大。
明朝永乐皇帝将帝都从南京搬迁到北京后,觉得南京是自己的祖兴之地,所以在南京设立另一套和北京一样的行政班子,级别和北京的一样。尽管是陪都,南京却是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明末结社的兴起,与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江南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南宋以来,中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明代中叶,江苏的苏、松、常三府的田赋收入已居全国之首。因为城市经济的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经济上发展,形成了新兴地主阶层。他们在政治上产生了新的要求,于是结社表达自己的诉求。
此外,明末社的出现更大原因与八股取士也有很大关系。明初,朱元璋为控制知识分子,极力推行八股文:考试时文章必须包含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曾经有人作打油诗讥讽八股文:
读书人,最不济,
滥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
谁知变作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卖新科利器。
读得来肩高背低,口角唏嘘,
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白日昏迷,
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从中可以看出八股文的荒诞。明代的科举考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模式又固定于八股文,这就严重控制了士人的思想,可谓流毒深远,直到20世纪初才废弃。而且14世纪以后的中国读书人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更加奉为经典,参加科考可以说是士人的唯一出路,这就是传说中所谓的“举业”。一个读书人考取功名,才能做官,才能赚钱,才能光宗耀祖,而那些捐出来的官(买来的官)是被人看不起的。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只有科举中第做官才能被世人尊重。穷苦人家的孩子即使进京考一次,去京城走个过场,也会让乡人另眼相看,弄不好别人家的俊姑娘会托人上门来提亲,可见科举考试的重要性,于是读书人就疯狂地考取功名。《范进中举》中范进就是典型的例子。知识分子将科考视为脸面、性命和志趣,明朝常有这样的现象:祖孙三代携手进考场,七十岁的老童生,二十岁的少进士,可见科考对书生的吸引力。
陈独秀先生在他的《实庵自传》中曾生动地再现了科举考试的盛况:
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烧饭的锅炉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力气,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会在人群中被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两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老大以尝过“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是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的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不容易打扫干净,坐进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睡。一条号筒内,总有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筒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作“屎号”。考过头场,如果没有冤鬼缠身,不会在考卷上写出自己缺德的事,或用墨盒泼污试卷,被贴出来,二场进去,如果不幸座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家说成是做了亏心事的因果报应。那一年,南京的天气到了八月中旬还是奇热,大家都把带来的油布挂起遮住太阳光,号门都紧对着高墙,中间是只能容一个半人来往的一条长巷,上面露着一线天,大家挂上油布之后,连这一线天也一线不露了,空气简直不通,每人都在对面墙上挂起烧饭的锅炉,大家烧起饭来,再加上赤日当空,那条长巷便成了火巷,煮饭做菜,我一窍不通,三场九天,总是吃那半生不熟或者烂熟或煨成的挂面。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最深。考头场时,看见一位徐州的大胖子,一条大辫子盘在头顶上,全身一丝不挂,脚踏一双破鞋,手里捧着试卷,在如火的长巷中走来走去,走着走着,上下大小脑袋左右摇晃着,拖长着怪声念他那得意的文章,念到最得意处,用力把大腿一拍,跷起大拇指叫道:“好!今科必中!”
这位“今科必中”的先生,使我看呆了一两个钟头。在这一两个钟头当中,我并非尽看他,乃是由他联想到所有考生的怪现状;由那些怪现状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抡才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狗熊”搬出来开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一两个钟头的冥想,决定了我个人往后十几年的行动。我此次乡试,本来很勉强,不料其结果却对于我意外有益!
陈独秀先生的回忆文章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奉旨考试”举子们的形形色色,同时也道出了士人对科举的热衷。八股文除了要求有固定的格式,还要揣摩社会风气,只有兼顾这两样才有可能被选中。一些有经商头脑的人以此为商机,聘请几位名师一样的“大儒”揣摩当年课题的内容和社会风气,提供备考指南,引得不少考生争相购买。除了向“名师”学习,士子们还要聚在一起相互讨论课题,互相探讨学习的情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社”,随着社人数的增加,又组成“社盟”,并且选出领导人引领“社盟”的发展方向。如果领导人领导有方或非常有威望,“社”的影响力会逐渐增加,它的势力也就不可小觑了,东林党、复社就是这样的社盟结构。社和社盟在明末盛行百年,直到清兵入关,清廷对“社”加强控制后才消失。清末,各地又出现了类似“社”的“会”,诸如强学会、保国会、同盟会、兴中会之类,他们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然,这是后话,本书不再赘述。
2.江南复社,古代的第一文社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士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因而尊师交友,结社成风,江浙一带尤为兴盛。崇祯初年,江南出现了许多的文人社团,其中包括云间几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吴门匡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等。后来这些文社合并为“复社”。当时阉党擅权,自内阁六部至地方大员,都有人甘当魏忠贤的死党。张溥等人痛感世风日下,士子不通治国之经、务民之术,“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所以联络四方人士,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因名曰“复社”。这不但是明代,也是中国封建时代规模最大的一个文人结社。复社人士自称“吾以嗣东林”,意思是想把东林党的理想延续下去。不少复社成员是东林党人的学生或弟子,因此复社有“小东林”之称。复社继承东林传统,在讨论文学的同时批评时政,为挽救大明王朝呼号奔走,希望东林党的治国理念能够继续得到实施。
这些人大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相号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民生,并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他们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讴歌抗清伟业,抒发报国豪情,富有感染力量。陈贞慧、冒辟疆、方以智、侯方域就是复社的中坚力量,所以被后人称为“复社四公子”。



 
 
 
 

商品简介

《明末四公子》描写了陈贞慧、冒辟疆、放以智、侯方域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之中或挽救时局,抗争到底;或隐退山林,以明心志;或寄情山水,拒不仕清的动人事迹。
另外,这本书摒弃了历史类书籍常见的时间叙事法,而是按照四公子的成长历程、家庭环境、爱情故事等人生轨迹为主线分别阐述。历史背景、政治风云等反而成了四公子故事的一个大背景。这样写的好处是,读者不仅能对四公子中的每个人有非常立体和直观的了解,还对那段时期的历史、政治、军事等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作者简介

赵京龙,1988年3月生。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2008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我们的信仰》《走过青春岁月》《花之般若》等,编著有科普图书《河南民间祠堂故事》,出版传记《萧红传》。



目录

【前言】

主编推荐

《明末四公子》这本书,能激发广大读者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兴趣,在读史的过程中瞻仰先贤们的风采,领悟先贤们的道理。古今公子中,除战国四君以外,多姿多彩莫如明末四公子。这本书字里行间中尽显乱世翩翩四公子的爱恨情仇、旖旎倜傥。通过这部书,我们似乎已经到了那个波诡云诵的时代,在另一个时空中感受着这四位公子难得的家愁国恨、民族气节与忠义孝悌。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