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岁月——背景、机会、实力,缺一不可
康熙朝的皇太子,同样聪明俊秀,能文能武,但常年的皇太子地位使他渐渐“骄纵肆为”,最终被康熙废掉。弘历深明大理,似无心计实有心计,他的心计手段、学识才华让他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他不能让自己的下场落到二伯父那样。
1 初见康熙,有机会也要把握得住
2 皇爷爷恩宠,弘历争气
3 细节泄露天机,内定太子要低调
4 雍正驾崩,做足最后的细节
第二章 即位之初——扫除前任的不利影响
当宝亲王弘历成为了乾隆皇帝之后,他第一时间就要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他要在最短时间内为大清朝留下自己的东西。父皇雍正已经去世,他不能让自己活在父皇的影子之下。换言之,新官上任三把火。既然当了领导,就要赶快立威。
1 新官上任三把火,执政基调要先定
2 要立威,要杀人
3 推行新国策得快得有效
4 干掉前任留下的棘手问题1:闹心的苗疆
5 干掉前任留下的棘手问题2:郁闷的准格尔
第三章 臣下结党——维持平衡,善加利用
对两党,乾隆煞费苦心,维持平衡。对鄂尔泰、张廷玉二人,乾隆同样刻意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对付他们,只能靠一个字——“等”。乾隆一直等着两位老先生出现如下事件——出格,犯规,惹事,闯祸。只要随意有个什么闪失,乾隆就好借题发挥,收拾他们,削弱两党斗争。过程或许漫长,机会或许难得,但乾隆明白,自己只能耐着性子等下去。
1 等,机会会有的
2 平衡势力,玩好跷跷板
3 鄂尔泰虽死,鄂党犹在
4 掉头打击张廷玉
5 给鄂党最后重击
第四章 征金川——打胜仗,前提是用对人
乾隆不想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消耗在处理诸如朋党问题之类的日常性政务上。他羡慕皇祖父康熙平定三藩、亲征噶尔丹的盖世功业。本质上来说,乾隆是个“太平天子”,但即便最平庸的“太平天子”,也有开疆拓土、以征伐的武功名留青史的梦想,更何况素来自认为“英明神武”的乾隆爷?
1 征金川,看好庆复
2 庆复,你敢忽悠朕
3 又被宠臣忽悠了
4 重用傅恒,保全大清体面
第五章 征伐的武功(上)——要守成,必须开拓
接到奏报,乾隆毫不吃惊。乾隆虽然在即位后积极争取与准噶尔部议和,双方建立起和平的朝贡关系,但他从未将准噶尔问题置之脑后不闻不问,而是密切注视着准噶尔部的形势变化。乾隆清楚,准噶尔部是清朝的真正威胁,是康雍乾三代皇帝都必须全力面对的问题。准噶尔问题一日不解决,西北半壁江山一日不宁。
1 开拓才是最好的守成,别那么没眼光
2 一征准部,乾隆有了新想法
3 二征准部,统一准噶尔
4 平定回部大小和卓
第六章 征伐的武功(中)——成败其次,体面为先
两征准噶尔、平回疆大小和卓相继胜利之后,乾隆在用兵方面自信满满。他急于为自己的“武功”再添光辉一笔。不过,很少有人能想到,“十全武功”中较为成功的三仗都是发生在西北边陲,接下来的一仗,战场却径直转到了中华陆上疆域的西南——中缅边境。
1 仗越难打,越要打下去
2 打胜仗比唬弄领导难得多
3 重用明瑞,决心啃硬骨头
5 再用傅恒,议和撤军
6 缅王不买账
第七章 用和“和
1 初见和珅便是缘
2 永远能说出领导爱听的话
3 理财的本事不是吹的
4 和珅,去替朕搞钱来
5 “议罪银”制度化,随便花
6 你的功劳朕记得
第八章 李侍尧案——反贪,动的是心机,留的是余地
“办贡”是要钱的。这些昂贵奢侈的贡品,督抚大员们无论如何也买不起。为了维持贡品的规格,不少地方大员不得不身陷贪腐,搜刮钱财办贡。进贡成风,加剧了吏治败坏,不得不说,李侍尧乃是此风之始作俑者。
1 李侍尧案浮出水面
2 声东击西,抓个正着
3 都是“办贡”惹的祸
4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第九章 甘肃捐监冒赈案——抓住细节,才能揪出真相
两份奏折汇报的是军情,顺带提及天气,常人读来,考虑最多的是军事部署,很难联想到其他东西。偏偏读到这两份奏折的是乾隆,他老人家阅历丰富,嗅觉敏锐,记忆力惊人,尤其对事物细节的捕捉超乎常人。看着这两份奏折,乾隆脑中自动检索起一些陈旧的资料,事情貌似有些不寻常。
1 苏四十三起义的意外收获
2 王亶望真是胆大包天
3 一百多名地方官的脑袋
4 反贪形势严峻
第十章 陈辉祖案中案——穷追不舍,却也该舍当舍
乾隆大喜,下令将这些东西解送到京,交割给内务府。一个月之后,几十辆大车浩浩荡荡抵京,几百个大木箱在紫禁城内堆积如山。乾隆老人家领着太监,亲自前去验看。一连几个木箱打开,乾隆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
1 进九回三,王亶望的家当值得惦记
2 查抄有弊,谁敢跟朕抢
3 昨日抄人家,今日被抄家
第十一章 “铁学政”查案——领导有错,亦要改过(上)
陈辉祖案后,朝廷全面清查浙江仓库钱粮,结果查出浙江各府州县仓库钱粮共亏空一百三十余万两。这意味着,浙江全省十一府七十六县,平均每个县亏空白银两万两,又是一桩欺天大案。但乾隆已经实在不愿再折腾下去,他传谕闽浙总督富勒浑——责成属下官员,悉心筹办,一定要补齐亏空。
1 一查吓一跳
2 炸醒皇帝的惊人折子
3 “铁学政”的二虎精神与被报复
第十二章 “铁学政”查案——领导有错,亦要改过(下)
京中的文武大臣们也被炸愣了。窦光鼐明明已经被革职拿问,如何还能用五百里加急将奏折递出来?皇上分明已经将浙江亏空案定性结案,窦光鼐难道不知道?他长了几个脑袋,敢翻皇上定的案?
1 影射十五阿哥,乾隆恼了
2 “铁学政”不识好歹
3 知错能改,不容易啊
4 案结了,窦光鼐不能再用了
第十三章 征伐的武功(下)——别被下属骗了
乾隆非常惊异,马上感觉到里面必有重大隐情。巴忠曾多年担任御前侍卫,素得乾隆宠信,现在他赴藏不成,寻短见自戕,一定是对眼下西藏发生的事心怀疑惧。难道,在上一次处理这些事务时,他有东西瞒着朕?简单一查,欺君误国大案的真相立即大白于天下。这位已经君临天下五十六载的万岁爷,又一次被下面人给骗了。
1 西藏遭入侵
2 廓尔喀畏危乞降,假的
3 巴忠自尽,真相大白
4 改派福康安,还是纳降实惠
5 宣示“十全武功”
第十四章 尹壮图上书——一人独醒,唤不起皆“醉”众人
乾隆五十五年底,年已老迈的乾隆爷被一纸奏折激怒了。怒的不是奏折揭露的问题,而是上奏折揭露问题这种行为本身。前些年刚刚消停下去一个窦光鼐,今年都快过完了,偏偏又冒出一个尹壮图,大清国怎么会有这么多“不懂事”的官员!他们……难道真想将朕活活累死,活活气死不成?
1 不懂事的奏折
2 尹壮图,朕叫你“心服口服”
3 自讨苦吃的查访
4 险些丧命,辞官还乡
第十五章 马嘎尔尼使团——为人自大,必留后患(上)
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八十一岁的乾隆爷从两广总督郭世勋的奏折里看到一条奇怪的消息。说“奇怪”,是因为这条消息极为罕见,不过却是好消息无疑——西洋有一个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国家,其国王热沃尔日第三世(George)
1 英吉利要来“纳贡”,误会圆满开始
2 英吉利人的小九九
3 英吉利人眼里的大清朝
第十六章 马嘎尔尼使团——为人自大,必留后患(下)
值得一提的是,半个多世纪之后,英法联军正是用“贡品”中型号的火炮,轰开了北京城。他们在火烧圆明园时,意外发现了这批五十多年前的礼品大炮和炮弹,竟然还原封不动装在箱子里,就连那两辆“不合礼制”的马车也在。这些东西丝毫没有被碰过,上面落满了灰尘。
1 三跪九叩大礼遭遇挑衅
2 觐见乾隆爷
3 逐客令
4 狡猾的英吉利人
第十七章 太上皇——适时放权,难之甚也
紧张筹备禅位大典的吏部尚书刘墉与礼部尚书纪昀,此时才第一次见到了乾隆亲笔拟定的传位诏书。诏书中有一句关键的话,两个人看得面面相觑,呆立当场。这句话不过五个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莫名其妙。但细细想来,简直让人不寒而栗。这五个字就是——“传位不传玺”。
1 传位不传玺,炸了
2 积毁销骨,舆论有压力啊
3 放权难
4 要命的白莲教
5 乾隆驾崩,和珅遭难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